人们往往以为「四海一家」泛指的是人与人之间而已,其实这样的意象,扩而大之、推而广之,包括其他生命,以及各种事物之间,都同样符合「四海一家」的道理。通常我们从血脉的推演可以了解,人类社会是非常密切而相互依存的关系,但这只是透过理性的探讨而知道;具体的感受则是在交通发达与通讯网络完整开放之后,人们因为频繁、无限制的互动,以及十倍速以上的因果发展关系,才深刻体会这种「地球村」般的感觉。
其实不只是有色相的东西息息相关,无表色的名相也是环环相扣的一合相,只是我们缺乏把它做系统化的整理与分类,所以误以为它们是分布式的个别呈现或独立事件。什么是无表色的东西呢?一篇文章、一则新闻、一个计算机程序,乃至于种种虚拟化的内容接口,都是一种无表色的存在。具体的来说,文章呈现在纸张或呈现在显示器等色相上,它并不能以纸张或显示器来分类,而必须以文章本身的知识内容来分类。经过知识分类之后的无表色,我们就会发现它们之间原来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与链接。
近年来因特网风行之后,特别是多媒体化的内容,也都很容易的做复制与传播。所以,现代的社会并不缺乏「信息」这种东西,但是要如何把它变成知识性的结构?就需要有相当的知识接口与平台之建设,技术上的应用也许不太困难,但是观念的整合与管理作业上的功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不过身处这个时代,大部分事物都将以虚拟化的知识来作用、流通与保存,因此不管困难与否,我们都要积极的来面对它、处理它。
这里有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法,笔者很愿意提出来与大家分享。也就是再将这些虚拟化的知识予以「对象化」,这样就能够拿来做具体的应用与处理,例如把它分成文章对象、新闻对象或软件对象等等。当然,对象化后的信息本身,只具有「知」的成分,必须再加上「识」的属性,才能与其它对象相关、链接与沟通。而所谓知识知识者,重点还是在「识」的贯通,并赋予该对象活活泼泼的生命。至于谁能够给予对象识的属性呢?当然就是所谓「有识之士」吧!
不过,识本身并不容易表达或理解,主要是观念不同、角度不同,乃至于业力不同,所呈现的识就不一样,所以识基本上是分别的意思,但在深层的内在部份则具有错综复杂的关系。在十二因缘*的观察里,可以让我们对识有更进一步的体悟,也就是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所以,知可以说是中性且法尔如是的本体,识则是产生种种名相与系统的作用。
因此综合来解说知识,其实有不同的层次,能够「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者,这是极少数的高级知识分子。一般来说,具有专业性的技术与见解,且在本份上能够知所进退与敬业乐群者,已经是自成系统,相当难得了。但不管在哪一个层次上,能够为其对象赋予属性,自然会发现该层次在知识上或无表色上的一合相。
总而言之,从事物的虚拟知识化,到知识的对象具体化,其中的虚虚实实,对大部分人来说,既缥缈又切身。然而经云:「所谓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我等当信是「真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
* 十二因缘为佛学名词,即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
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