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最新动态
产业快讯
CTIMES / 文章 /
智慧车辆迎接后疫新浪潮 台制电动车硬软体并驾齐驱
 

【作者: 陳念舜】2020年12月10日 星期四

浏览人次:【11144】

即使上半年受到COVID-19肺炎疫情影响,预估2020年全球汽车销量难免下滑22.2%,但电动车销量表现相对为佳。加上美国、中国大陆两大车市政策底定后,料将更有利于电动车产业发展。在台湾除了已有传统代工大厂,已开始为欧美日系车厂生产混合动力车款;近期还有鸿海科技和老牌车厂裕隆集团等上下游产业结盟,擘划未来纯电动车愿景。


延续2020年迄今未止的COVID-19疫情,虽然造成产业供应链中断或销售量下降等短期冲击,但受惠于节能减碳潮流与各国推出的救市措施,总体电动车产业成长趋势仍然强劲。加上民主党候选人拜登(Joe Biden)宣布胜选之后,各界均看好其将为购买电动车的消费者提供更多税务优惠,同时对燃油引擎车辆实施更严格的减少排放CO2规定,使Tesla、GM、Ford等车厂可望直接或间接受惠,加速经济景气反转。


中国大陆国务院办公厅也在日前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提及,预估截至2025年,大陆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新车销售总量20%,加速2035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车销售主流,据传Tesla上海超级工厂已计画2021年生产约55万辆车,布局内外销市场;公共领域用车也会实现全面电动化、燃料电池或高度自动驾驶车辆,将达到规模化商业应用。


据悉,目前Tesla已落实「在地供应」,扩大使用于大陆制零组件比例从30%,增为100%;已在当地设有生产基地的贸联电子(常州)-KY(线束)、巧新(轮圈)、联嘉(车灯)、同致(ADAS)等台湾厂商都将受惠而扩厂,获采用比例可望自75%提升至80%,带来效应将从明年起发酵。还有VW、Audi等欧系大厂发展电动车不遗余力,台湾用钢产业因建构全球电动车供应链有成,包括中钢、恒耀、世德、富田、致茂等厂商,皆分别在材料、扣件、螺栓、动力马达、驱动器等关键地位扮演要角。


工研院剖析后疫景气反转 电动车扮演救市主流

根据工研院产科国际所最新统计资料预估,今年全球汽车总销量将下滑22.2%,仍可望维持7,000万辆水平;电动车销量尤佳,预估总销量约下滑7.5%,仍保有约400万辆水平。工研院产科国际所智慧车辆与系统研究部分析师谢騄璘进一步指出,随着全球电动车销量持续升温,台湾2022年后新车平均油耗标准加严至每公升20.9km,以及智慧车款热销等趋势,建议业者可思考结合台湾资通讯产业及电动车供应链相关优势,搭配导入高效率节油车型及先进驾驶安全辅助系统升级策略,研制安全、省油及年轻化兼具的特色车种。


其中混合动力车(HEV)因为不必大幅改变使用者现行习惯,约占电动车总销量51.1%,将持续扮演支撑主力;其他依序为:纯电动车(BEV)33.1%、插电式混合动力车(PHEV)15.6%、燃料电池车(FCEV)0.2%。加上欧洲制订更严格的乘用车减排CO2标准,传统燃油车大厂开始向纯电动车小厂采购额度;中国大陆等地也开始广设公共快/慢充电桩趋势,待建置达一定规模时,会带动联网/跨平台串联、效率最佳化管理商机。


谢騄璘认为,未来具零碳排放特性的纯电动车款,将在车厂布局下将持续增加,于销量占比中逐渐显现其重要性。预估2025年全球车市可望回到疫情前水平,电动车比例提升;2030年燃油车市占率将逐步下滑至59.%。


台湾电动车市场上半年(1~7月)在HEV带动下的总销量,优于2018年全年,可望挑战3.9万辆规模,虽然远不及全球;但2019年起电动车普及率和渗透率增加。主要可归功于Tesla Model 3、Toyota Altis国产HEV车款热销,搭配Toyota Corolla-Cross国产HEV小型SUV车款问世,同时具备Toyota RAV4 SUV特色造型和Altis TNGA平台,让国瑞汽车(Toyota)即使在受到疫情冲击及出口订单锐减的情势下,仍可与中华、裕隆稳居国产车销售前三名。



图1 : 即使今年全球汽车总销量下滑,但电动车销量尤隹,仍保有约400万辆水平。(source:工研院产科国际所整理)
图1 : 即使今年全球汽车总销量下滑,但电动车销量尤隹,仍保有约400万辆水平。(source:工研院产科国际所整理)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深耕汽车近70年的裕隆与鸿海科技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分别由鸿海取得51%股权,以及裕隆旗下的华创车电技术开放平台资产作价,持股49%而成立合资公司「鸿华自动化」,即将推动整车研发设计和开放平台共用化,先将S3/U5车款全面电动化之后,接着再布局HEV中大型车款供消费者选择。


鸿华先进整合硬软体 打造MIH开放平台

鸿海科技在日前举行的鸿海科技日(HHTD)上,也公布其半导体、人工智慧、新世代通讯技术,与电动车、数位健康、机器人共6大(3+3)核心战略产业政策,发表名为「MIH」的电动车(EV)硬软体开放平台及关键零组件等相关技术,期望与裕隆集团等其他软、硬体厂商加深合作伙伴关系。


台湾汽车业大老、总统府资政林信义致词时表示,面对目前汽车业正逢百年最大变革,系以最近10~15年起步的电动化为主体,将有利于拥有强大资通讯、半导体产业优势的台湾厂商投入,鸿海当年也是主动寻求裕隆旗下华创车电合作,更凸显所具备的核心竞争力。林信义说:「有别于传统汽车业以整车厂为核心的封闭体系,各拥供应链、生态系,唯有掌握燃油引擎、自动变速箱者得天下,电动车一举改变造车技术,只要拥有电池、半导体与动力系统,就能主导市场。」


但他也坦言,此所需开发平台费用动辄百亿,亟须有具备强大供应链、技术、管理能力的团队,才能协助打造出适合业界共用平台的底盘,并供应关键零组件、模组,提供系统升级所需服务及整体解决方案。


裕隆集团董事长兼执行长严陈莉莲表示,目前双方在该大计画中即将共同成立「鸿华先进公司」加入参与,来迎向一场跨界经营模式创新变革,传统内燃机的设计思维将因此被电能取代,驱动全新供应链,与其他台湾产业共同转型升级,进军全球市场。


鸿海集团董事长刘扬伟进一步指出,未来鸿海将全力推动台湾电动车(EV)产业,借此展示其核心制造能力,在转型为IT科技业之后的竞争能力还包含执行力、效率、科技力与业界分享等。未来鸿华先进将聚焦MIH开放平台发展,让每家电动车厂都能在该平台上百花齐放,开发出不同外型或内装,且迎合其品牌、风格的特殊功能,减缩从开发到上市成本及时程。


期盼台湾能在这波全球供应链重组的新浪潮里,整合资源结盟互补,避免重覆配置投资,把握2025~2030年EV黄金时期,市场规模约3,600万台商机,促进台湾车业转型创新。目标2年内推出与裕隆合作的首款电动车,并希望EV开放平台及关键零组件在全球电动车的市占率,能在2025~2027年达到10%,约300万辆规模。


负责EV软体开发平台的鸿海集团技术长CTO魏国章表示,鸿海向来凭借高效、执行力与硬体制造能力著称,未来将因应「软体定义(The power of software)」世界及开放(The power of open)平台的趋势成型,颠覆现今汽车产业,提供MTH软体开放平台解决现今业界的痛点:1.硬体定义,落地即贬值40%;2.车电架构复杂,管理难度高;3.封闭系统,其他车厂难以参与开发。


反之,该EV软体开放平台是以软体定义硬体,出厂后还能随时升级功能、体验来加值,成为有生命的汽车;由于将软硬体分离升级、更新,更容易缩短开发周期;以及开放生态系,降低进入门槛;得以集众人智慧,保证系统的即时性(Real Time)与安全性(Security & Safety)。将之定位为电动车业界的Android,与Tesla代表Apple公司的iOS系统区隔,带领汽车业加速走向开放的产业生态。


鸿华先进副董事长左自生进一步介绍MIH硬体开放平台,主要因应现今全球传统车业3大痛点:1.开发平台费用过高,动辄斥资30亿美元;2.开发期长达3~5年,对手或客户若不断改变,恐怕中途便失去竞争力;3.且台湾40万辆车的市场、规模太小,造成资源不足。所以须比照国内外车厂结盟研发模式,不惜斥资投入MIH平台开放技术规格、模组化弹性客制化、深化关键零组件解决。


强调MIH硬体开放平台具备:模组化弹性客制、轻量化一体成型、强大EEA(电子电气)架构、自驾平台技术等特色,未来会借此将规格、参数、软体开发成果开放给合作伙伴。车厂可以在MIH的基础上,用最少的代价、最短的时间开发Sedan、SUV、MPV等所需车款;对于开发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的一级(Tier 1)伙伴厂商,可利用MIH的参数、软体去演练感知、定位、决策模式等软硬体。



图2 : 目前MIH联盟虽仍属鸿海内部组织,已有90家大厂表达加入意愿,但预订於2021年6月底前转型成为独立的组织,邀请电动车业界的专家来共同订定章程。(摄影/陈念舜)
图2 : 目前MIH联盟虽仍属鸿海内部组织,已有90家大厂表达加入意愿,但预订於2021年6月底前转型成为独立的组织,邀请电动车业界的专家来共同订定章程。(摄影/陈念舜)

鸿海集团产品长萧才佑最后强调,鸿海不仅提供整合其系统架构Total solution,还在关键技术分别投入领先,例如因为电动车的基本架构已取消燃油引擎、油箱、进/排气系统、点火装置等,导致成本架构大不同,改为加装驱动马达(20~25%)、动力电池(30~35%)、车用电子(15~20%)、车体结构15%,未来无论电动车产业如何转变,电池占比仍然会最高。


加上车用电子比例快速增加的主因,在于自驾、辅助驾驶功能越来越普及,智能座舱、车联网等创新需求,正是鸿海最具有竞争力优势,能与伙伴提高更多自制零组件、创新服务的空间,所以正积极投入开发MIH平台,迎合从燃油到电力能源转型的潮流,带动全新商业模式。


刘扬伟在最近Q3法说会上指出,目前MIH联盟虽仍属鸿海内部组织,鸿海与鸿华均为创始会员之一,但截至11月12日已有90家大厂表达加入MIH联盟意愿,其中属软体平台者15家、硬体平台65家、其他领域10家,包含:AWS(Amazon Web Services)、微软Microsoft、高通Qualcomm、宁德时代、德州仪器TI、Rohm、联发科、ST等大型指标企业。


且已预订于2021年6月底前转型成为独立的组织,届时将邀请电动车业界的专家来共同订定章程,定义未来MIH平台的参考设计,及其在全球电动车供应链中的发展方向,以便各领域的合作伙伴都能参与其中,分享在电动车上的经验跟知识。


善用既有零组件优势 台厂可望后来居上

同时也不能忽略台湾长年累积于车辆零组件的优势,未来可望延伸至电动车产业领域。工研院产科国际所智慧车辆与系统研究部分析师萧瑞圣表示,归功于台湾汽车零组件厂商多属于中小型企业建构的供应链,多年来累积少量多样、弹性制造的技术优势与经验,产值逐年成长,并透过各种通路与行销管道,布局全球外销市场有成。


虽然近年来受到COVID-19疫情在各国迅速蔓延与封城停工、物流与供应链中断,打乱汽车零组件供应体系,但随着全球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加,或有转单效应,预估2020年全年汽车零组件产值约新台币2,126亿元,将比2019年产值衰退3.8%。


另因应新兴国家汽车朝向低价化、小型化、多功能;先进国家汽车有高值化、客制化,以及新能源与电动车等多样化需求,建议台厂宜向模组化或系统功能发展,建构智慧制造技术、提升产品价值与建立国际分工,以强化产业竞争优势和企业获利。


总结

由于目前台湾电动车产业链自上游材料端至下游服务端均不乏厂商投入,法人联盟累积多样化产品与技术能量,亦有多家厂商成功打入国际电动车品牌供应链。现也正积极思考相关充电及储能应用议题,陆续成立「台湾电动车辆电能补充产业技术推动联盟」,推动相关业者凝聚充电介面发展共识、依法建置验证和测试能量等;「电动车辆暨储能关键材料研发与应用联盟」,结合电池上中下游产业,抢占台湾预估2040年禁售燃油汽车,以及尚余70%~80%蓄电能力的汰役电池投入储能商机。



图3 : 台湾汽车零组件厂商多属於中小型企业建构的供应链,多年来累积少量多样、弹性制造的技术优势与经验,未来可??延伸至电动车产业领域。(source:工研院产科国际所整理)
图3 : 台湾汽车零组件厂商多属於中小型企业建构的供应链,多年来累积少量多样、弹性制造的技术优势与经验,未来可??延伸至电动车产业领域。(source:工研院产科国际所整理)

在软硬体、网路、材料等技术精进与集团化的背景下整合资源,汽车朝向自动驾驶(Autonomous)、车辆联网(Connected)、电动动力(Electrification)与共享服务(Shared & Service)发展,导引汽车零组件具备模组化、智慧化、电动化与轻量化特征。如经由模组化来提升零组件共用性,以增加在生产与装配工序标准化程度,从而加速新产品(车型)上市时程、提高汽车产业价值链营运效率,目前车厂也开始推动电动车共用底盘,以缩短开发时间。


在车辆电动化关键零组件方面,随着车用电子技术朝智慧化整合,2020年产值已超越传统零组件,甚至未来可望采线传控制(x-by-wire)取代传统方向盘、转向机、齿条等。部份车厂也透过Out-Sourcing(外购)与异业结合,将主要聚焦「三电」领域:1.动力马达效率,分别依大陆与日本(永磁式)、北美与欧洲(感应式)车厂差异化,制订不同热管理对策;2.功率转换控制器,开始导入化合物半导体(IGBT、SiC、GaN)降压供电车灯、马达应用之后,吸引半导体及系统厂商转型整合;3.动力电池,除了锂电池仍为动力电池主流外,电池芯组装(Package)将是影响成本竞争力关键。


**刊头图(source--image.honhai.com)


相关文章
48 V低速电动车叁考设计 微型交通技术加速发展
电源模组在过渡到48V 区域架构提供决定性优势
MIC:CES 2024五大重要趋势
垂直整合工具机建构智造基础
智能时代的马达市场与科技转变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关讨论
  相关新闻
» 工研院秀全球最灵敏振动感测晶片 可测10奈米以下振动量
» 安立知以全方位无线通讯方案引领探索6G时代
» 再生能源成长创新高 但发展程度并不平均
» 意法半导体突破20奈米技术屏障 提升新一代微控制器成本竞争力
» Pure Storage携手NVIDIA加快企业AI导入 以满足日益成长的需求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读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远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3SAC3LJASTACUKZ
地址:台北数位产业园区(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区承德路三段287-2号A栋204室
电话 (02)2585-5526 #0 转接至总机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