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關於2018,看看他們怎麼說
IEK、MIC、IDC、IHS、Gartner和TrendForce的關鍵評論

【作者: 葉奕緯】   2018年01月24日 星期三

瀏覽人次:【34758】

回顧與展望,是所有企業在年末歲初都該做的事,市場研究公司更是如此,每年底都會針對該年所有的產業進行統計與分析,同時也對來年做出預測並標註重點的市場。


這些分析與預測都很重要,也很值得參考,因此CTIMES特別選出數家主要的市場研究機構,以下是他們針對2018年的展望:


[ IEK ]2018年OLED手機將成長至33% LED仍面臨挑戰

面板產業與消費性電子產品的關係緊密,近年OLED面板即受到電視和智慧型手機產業帶動而成長。最近發表的iPhone X更是將OLED比重攀高的要角,預估OLED在整體智慧型手機的搭載率,將會從2017年的28%穩健成長至2018年的33%。


而18:9全螢幕在智慧型手機市場的滲透率,預估也將從2017年的9.6%大幅攀升至2018年的36.2%,涵蓋高階、中階以及入門產品。



圖1 : IEK預估OLED在整體智慧型手機的搭載率,將會從2017年的28%穩健成長至2018年的33%。
圖1 : IEK預估OLED在整體智慧型手機的搭載率,將會從2017年的28%穩健成長至2018年的33%。

在顯示器產業方面,全球電子終端產品需求減少,使得全球面板價格也跟著下降,特別是大尺寸面板產值已連續三年減退。然而在2016下半年,中、美市場需求止跌回升,中國對我出口訂單的回升使得整體面板產業銷售值、出口值、與主要廠商的營收年增率等均恢復正向成長。


在LED元件部分,2017年台灣LED元件產值預期較2016年同期衰退5%,第三季為電子業傳統旺季,因此終端市場需求逐漸回溫,使得我國第三季LED元件產值達到240億台幣,較第二季成長5.2%。工研院IEK指出,礙於LED背光模組市場已飽和,因此整體產值成長仍面臨挑戰。


[ MIC ] B4G、5G、Wi-Fi、藍牙 將為行動通訊產業帶來新變革

展望2018年的通訊產產業,資策會MIC認為,相較4G行動通訊技術,5G將提供更快資料傳輸速率、擴大無線通訊覆蓋面積和降低網路時延,並開始應用於消費類之外,如工業、交通、醫療等垂直行業擴展。


在智慧家庭方面,新創業者及傳統路由器業者主打Whole Home Wi-Fi,推出具備路由能力的多台Wi-Fi裝置組成Mesh網路,解決即使是高階路由器仍無法改善的家庭聯網訊號死角問題,為後續智慧家庭服務推動做準備。


至於藍牙技術,藍牙技術聯盟於2016年發布藍牙5.0,改善傳輸距離、速度及傳輸量等性能,以搶攻物聯網商機為目標。


5G方面,2018年南韓的平昌冬季奧運,也欲將展示5G技術,各國行動營運商將更積極採用5G技術,以挽救傳統語音和數據服務 ARPU(Average Revenue Per User)下滑困境,目前以日、韓兩國在 5G 布局最積極。


[ Gartner ]以AI為基礎的商業模式持續增加

2017年,人工智慧漸成為顯學,不僅投入廠商數目增加,既有廠商也積極規劃產品服務範圍。今年為了解決延遲率、數據隱私等問題,促使人工智慧從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走向邊緣運算(Edge Computing),成為雲端服務廠商、晶片與矽智財廠商的焦點所在,加上各國對人工智慧的重視,預計將加速2018年人工智慧在製造業、自駕車、智慧醫療照護服務、物聯網等領域的進展。



圖2 : Gartner所展望的新興技術發展周期。(source: Gartner)
圖2 : Gartner所展望的新興技術發展周期。(source: Gartner)

此外,醫療方面也導入大數據與人工智慧,全面強化電腦輔助藥物篩選與設計,縮短新藥開發時程並提高成功機率。並將電子醫療數據、臨床文獻等龐大的資訊匯入,導入機器學習技術,以實現精準醫療。


近年消費電子產品的成長速度則已趨緩,廠商開始嘗試不同的設計與可能性,包括全螢幕、新機殼材料以及鏡頭的應用。智慧電視攜手OTT、虛擬實境業者構建應用平台,提供消費者更多應用服務,未來的人工智慧應用也將導入支援硬體的AR / VR互動介面。


TrendForce:2018全球半導體產值年增3.4% 中國挑戰20%

近年來,半導體產業也受到人工智慧影響,包括OS廠商、EDA、IP、IC晶片廠商也都在2017年針對人工智慧應用推出新一代架構與產品規畫,是半導體產能提升的主要推手。


人工智慧也影響半導體產業帶來更多的新技術,像是感測器、數學加速器、儲存單元與通訊能力,落實服務、建設通訊骨幹、同步升級資料中心與伺服器(Server),並加快半導體產業的升級。



圖3 : TrendForce預估2018年中國半導體市場將挑戰 6200 億元人民幣的紀錄新高,維持20%的年增幅。(source:集邦科技)
圖3 : TrendForce預估2018年中國半導體市場將挑戰 6200 億元人民幣的紀錄新高,維持20%的年增幅。(source:集邦科技)

此外,中國在2018將成為全球半導體市場的發展亮點,TrendForce在其「中國半導體產業深度分析報告」中提到,2017 年中國半導體產值將達到5176億元人民幣,年增19.39%,預估2018年將挑戰 6200 億元人民幣的紀錄新高,維持20%的年增幅,高於全球半導體產業2018年3.4%的增長率。


另一方面,印刷電路板產業於2017年第二季末市場稍有回溫,第三季則漸入佳境,廠商第三季營收相對第二季均普遍成長,僅有約一成廠商季營收呈現衰退的現象,產業整體表現可謂旺季更旺。


[ IHS ]不是買車,是買「行動能力」

研究面向廣泛的國際市場分析機構IHS Markit,提出一項新的重大研究成果指出,汽車未來的發展將會有重大的改變,日後消費者購買汽車的方向將會從「買車」轉向購買「行動力」,而這將成為汽車未來變革的驅動力。


IHS在報告中指出,到2040年,中國,歐洲,印度和美國的汽車行駛里程(VMT)將達到每年110億英里的歷史新高(自2017年以來成長了65%),並將繼續增加,因此,新型輕型車輛的銷售將會大幅放緩。


而造成這項改變的主因,則是顛覆性技術的整合,以及政府政策和新的商業模式所帶來的多面向競爭的緣故。


此外,全球車輛產業發展趨勢中,自動駕駛發展的態勢強勁,美國、英國積極推展自動駕駛法規的發展,致力於讓自動駕駛車輛早日合法上路,間接加速車輛產業的蓬勃,陸續出現了自動駕駛電動巴士的試運行計畫,正於全球展開。



圖4 : IHS Markit指出,消費者購買汽車的方向將會從「買車」轉向購買「行動力」,而這將成為汽車未來變革的驅動力。圖為台北市政府進行中的無人功車測試。(source:台北市政府)
圖4 : IHS Markit指出,消費者購買汽車的方向將會從「買車」轉向購買「行動力」,而這將成為汽車未來變革的驅動力。圖為台北市政府進行中的無人功車測試。(source:台北市政府)

各家半導體廠也正積極布局汽車市場,高通(Qualcomm)以470億美元高價併購車用晶片大廠恩智浦(NXP),再來是三星電子以80億美元收購美國汽車零組件供應商Harman,英特爾(Intel)也以150億美元收購電腦視覺晶片開發商Mobileye。各家大廠卯足全力,佈局車用電子市場,尤其是在未來自動駕駛領域中佔有重要地位的電腦視覺(Computer Vision)技術。


[ IDC ] 2018年物聯網市場重點在「智慧管理」

2017年物聯網成長依舊快速,各個市場也持續深耕,2017年物聯網市場的重心是「智慧互動與互連」,2018年物聯網市場的發展重點則在於「智慧管理」。


在消費性物聯網上,語音助理開拓人與裝置之間的互動性,使得應用加倍直覺,語音助理技術的演進,消費性物聯網裝置的接受度將持續攀升,預計2018年將會有更多基於語音助理的產品服務推出。


在物聯網部分,邊緣運算的導入讓底層硬體更具運算能力,可協助如工業領域的設備端的回饋與反應更快,也進一步降低資料傳輸與使用雲端的成本,亞馬遜、全球最大開源社群的Linux基金會也相繼投入研究,邊緣運算將成為2018年的關注重點。


當相連裝置數持續增加、智慧功能越來越多、系統效能也不斷上升的同時,如何進 行有效率且有智慧的管理將成為關鍵,複雜的物聯網架構將朝向易開發、易擴充以及易維護的方向邁進,整合式的智慧管理將成為物聯網市場邁向下一里程碑的重要關鍵。


相關文章
MIC:CES 2024五大重要趨勢
人工智慧產業化 AI PC與AI手機將成市場新寵
材料創新與測試技術並進 第三代半導體開啟應用新革命
看好晶片微縮進展 imec提出五大挑戰
AI無所不在 前進行動裝置勢在必行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帆宣與佳世達合組「達宣智慧」公司 啟動智慧醫療引擎
» 鐳洋參與美國華盛頓衛星展 秀立方衛星成果和地面追星技術
» IDC:2023年亞太區PC市場衰退16.1%
» Satellite 2024:仁寶攜手耀登與富宇翔 展全新衛星通信方案
» 圓展與新光保全合作打造遠距照護服務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54.235.6.60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