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最新动态
产业快讯
CTIMES / 文章 /
细探UR+生态系统的发展与效益
 

【作者: Adam Sobieski】2019年06月21日 星期五

浏览人次:【8434】

Universal Robots借着UR+计划的推出,在全球建立了第一个由第三方末端夹治具(即机器手臂终端工具或EOAT解决方案)与其他协作型机器手臂配件制造商组成的生态系统。


然而,生态系统的商业模式并非为机器手臂配置末端夹治具(如机器人的手)的唯一选择。例如,有些公司选择自行制造末端夹治具,而非交由第三方合作伙伴负责。


既然如此,为什么Universal Robots选择建立生态系统? UR+生态系统对UR的客户有何益处?它如何协助末端夹治具的制造商? Universal Robots对UR+生态系统的未来有何期望?


与末端夹治具厂商配合 UR+生态系统创造双赢

什么是生态系统思维?根据美国学者詹姆斯.穆尔(James F.Moore)在1993年于《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文章《新竞争生态:掠食者与猎物》(Predators and Prey: A New Ecology of Competition)中指出,「商业生态系统」是由组织与个人彼此互动而形成的经济群体,其中包含供应商、领导制造商、竞争对手和其他利害关系人等,此经济群体生产有价值的物品与服务给客户,而客户也同时是生态系统中的一环。其中,生态系统领导者的地位将受到整体推崇与尊重,因为其能帮助群体朝共同目标前进。这篇文章及随后发表的书籍迅速被公认为组织理论学的指标性研究,而穆尔在文中定义的生态系统思维也持续蓬勃发展,特别是在矽谷与全球创新技术研发中心等地更发酵迅速。


而就协作型机器人的领域而言,要同时制造出完美的机器手臂与高标准的末端夹治具,在制程上非常困难。 Universal Robots了解自己的能力范围无法完美地包办一切,所以选择采用第三方生态系统的方式为协作型机器人提供末端夹治具。


机器手臂和末端夹治具在生产流程与目标上即存在极大差异。倘若要使机器手臂发挥最大效益,除了必须具备极为广泛的适用性外,机器手臂的操作软体也必须兼顾迅速上手与易于使用的特性。 Universal Robots的协作型机器人正符合这两种特点,不仅操作简单,具开放性的系统亦与各类型末端夹治具高度相容。



图1 : Universal Robots选择采用第三方生态系统的方式为协作型机器人提供末端夹治具。图为UR+_UR手臂与末端夹治具。 (source: Universal Robots)
图1 : Universal Robots选择采用第三方生态系统的方式为协作型机器人提供末端夹治具。图为UR+_UR手臂与末端夹治具。 (source: Universal Robots)

图2 : 作为协作型机器人之手的末端夹治具,必须满足特定产业与应用领域的需求。 (source: Universal Robots)
图2 : 作为协作型机器人之手的末端夹治具,必须满足特定产业与应用领域的需求。 (source: Universal Robots)

然而,作为协作型机器人之手的末端夹治具则恰好相反;末端夹治具必须满足特定产业与应用领域的需求,针对不同的应用情境应有更客制化的设计和生产目标,因此,其制造商对自家产品在不同场景的使用与运作方式,将有最透彻的理解与认识。


机器手臂与末端夹治具在制造目标上的差异,正是协作领域专家Universal Robots认为能创造双赢的良机。以协作型机器人市场的蓬勃发展而论,相信UR+生态系统蕴藏的能量,能为UR+的合作伙伴及客户创造丰硕的附加价值。


UR+生态系统为客户带来的益处

与合作伙伴共建UR+生态系统能为客户带来以下四种益处:实用、多样化选择、投资安全性高与易使用性:


一、因为UR+能提供较其他供应商更广泛与多元性的产品组合,相较之下实用性更高,能协助UR+客户更迅速地找到合适的应用工具。


二、由于生态系统中多家末端夹治具制造商提供同类型商品,给予了客户更多选择,同时也打造了更多元的机器人自动化解决方案,运用协作型机器人极大化生产力、品质与成本效益。


三、UR+生态系统提供客户更安全的投资环境,组织缜密的生态系统中有更多工程师与技术人员能协助解决问题,大幅提升开发成功率。


四、UR+透过经认证合格且紧密结合的硬体设备,完全整合UR控制面板与末端夹治具的控制功能,协助客户加速机器人自动化的部署流程。其易使用性降低了人员训练所需的时间与成本。



图3 :  与合作夥伴共建UR+生态系统能为客户带来四种益处:实用、多样化选择、投资安全性高与易使用性。(source: Universal Robots)
图3 : 与合作夥伴共建UR+生态系统能为客户带来四种益处:实用、多样化选择、投资安全性高与易使用性。(source: Universal Robots)

UR+生态系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赋予客户更多能力,如同Universal Robots协作型机器人为人类创造更多附加价值。另一方面,UR+也努力发挥企业家的实作精神,带领企业跨出自动化转型第一步。


UR+为末端夹治具制造商带来的益处


图4 :  UR+生态系统能让末端夹治具制造商获得更多助力。(source: Universal Robots)
图4 : UR+生态系统能让末端夹治具制造商获得更多助力。(source: Universal Robots)

正如Universal Robots协助企业推动自动化转型,UR+生态系统也能让末端夹治具制造商获得更多助力。相较于其他协作型机器人制造商,UR+合作伙伴因面对全球范围的装机需求,更有机会触及全球业务,进而获得更多合作机会,并确保其产品与解决方案能被使用于最优良的协作型机器人,以达最高效能。目前Universal Robots协作型机器人市场的装机数量与日俱增,而UR+合作伙伴的订单数也将持续成长。


UR+生态系统成功案例

协助新加坡包装设备供应商Clearpack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许多公司在规划工厂布局时常常忘记为自动叠栈设备预留空间,导致日后要执行此流程时陷入困境。为此,致力开发创新智慧解决方案的新加坡包装设备供应商Clearpack希望设计出即便工厂内未规划专属空间也能安装,兼具安全、多功能且简易使用的叠栈系统。



图5 :  UR+_新加坡设备供应商Clearpack案例(source: Universal Robots)
图5 : UR+_新加坡设备供应商Clearpack案例(source: Universal Robots)

由于Clearpack曾与Universal Robots合作开发其他系统,这一次亦透过UR+的线上陈列室找到SKF Motions Technologies协助打造创新解决方案。此次解决方案包含一个底座接有SKF之LIFTKIT配件的UR10协作型机器人,该配件最高可将协作型机器人离地升起90公分,且占地面积小、高度调节弹性。


Clearpack总经理Vishnu Puranik表示,「由于LIFTKIT的设计就是基于Universal Robots协作型机器人的使用需求,因此能轻松整合至系统中,不到一天即可建置完成。」他亦补充,「我们评估了许多配件,只有LIFTKIT能达到我们要求的堆叠高度与线性速度,因此我们马上决定采用。」


Clearpack利用UR+生态系统找寻合作伙伴后成效显著,该公司也获得大笔的叠栈解决方案订单。同时,SKF Motions Technologies也非常乐于看到自家技术被使用于Clearpack的创新叠栈设备上,SKF Motion Technologies业务支援经理Thomas Lotz表示,「UR+平台提供了绝佳机会,让我们的产品能在蓬勃发展的协作型机器人市场上崭露头角。」他亦分享,「自从加入UR+后,我们已在市场上获得热烈反馈。以往我们推出新产品时,从未这么快获得广大的市场回响。」


UR+生态系统打造无限可能

Universal Robots相信,藉由整合第三方生态系统,将能为客户提供最完善的协作型机器人解决方案,而日渐茁壮的UR+平台以及大批准备加入UR+平台的企业都是最佳证明。随着协作型机器人自动化程度日益普及,并拓展至新兴应用领域,创新末端夹治具与配件的开发人员将持续透过UR+平台,为广大市场带来更实用、多元、投资安全且易使用的创新解决方案。


(本文作者苏璧凯(Adam Sobieski)为Universal Robots 大中华区总经理)


相关文章
结合机电控制与数据分析 打造智慧农业试验场域
人机协作风潮正起 小型机器手臂提升工作效率
未来机器手臂:轻薄短小、智能高效
体现智慧与MES的云端移转
打造生态系 小晶片卷起半导体产业一池春水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关讨论
  相关新闻
» Embedded World 2024:德承全面展示Edge AI运算解决方案
» 帆宣与隹世达合组「达宣智慧」公司 启动智慧医疗引擎
» 台湾三丰携手SAP 转型上云 巩固量测仪器市场优势
» 经济部提供融资协助工具机拓展海外市场
» 海大与法国浜海大学合作推升智慧永续海洋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读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远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3J9W6J9USTACUKM
地址:台北数位产业园区(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区承德路三段287-2号A栋204室
电话 (02)2585-5526 #0 转接至总机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