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最新动态
产业快讯
CTIMES / 文章 /
现实并非总是美好,科幻亦然
 

【作者: 李知昂】2004年02月25日 星期三

浏览人次:【2132】

小时候,只要一谈到科幻、未来、二十一世纪这种词汇,就不免要跟干净、清洁、金属光泽、以及天上穿梭交错的磁浮列车连结在一起,而且还加上几分憧憬的成分。谁知道一晃眼,二十一世纪已经到了,世界好像又不是自己作梦梦到的那个样子。这种多少带点幻灭感伤的情绪,可以从很多方面来谈,不过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还是想要替科幻洗清罪名─ 对未来美好世界的过度憧憬,如果曾经发生过的话,我想头号凶手绝不是科幻。


记得某咖啡的电视广告曾经以台湾的火车站为背景,拍了我很熟悉的一个车站,可是却让我感觉一点也不熟悉。那个车站实在太美了,怎么也想不到会是自己曾多次往返的那个地方。我们对于这样的错愕一定并不陌生,从风景区到预售屋,无远弗届的广告,让大家每天接收许多「经过美化」的资讯。而这些资讯,尚且还是有实物可资比对的,如果接收到的资讯或画面,牵涉到未来愿景,事情就更不容易厘清了。事情季尚未发生,又要如何评估资讯被美化的程度呢?


因此,随着年岁渐长,经验逐渐增加,我也愈来愈确定,自己小时候对未来的憧憬与其说是来自科幻小说,倒不如说是来自媒体、来自许多在想像中美化的未来图景、甚至来自于实验性质「未来城」的漂亮照片。说科幻作品美化或丑化未来,可能都不精确,若说它不断尝试提出未来的现实状况(包括顺境与逆境),则庶几于真确,且有实证。


在促进科技发展的同时,科幻作品的「警钟」效应不容忽视。从科幻小说的鼻祖之一,玛丽‧雪莱的《科学怪人》开始,科幻作家对新科技可能带来的危害与社会失调,几乎可说不敢一日或忘。这种焦虑带来的创作动力,恐怕绝不在对未来的浪漫梦想之下,而其表现方式也很多元。


假设人的恶念与贪婪不变,而随着时代进步,恶念与贪婪也藉由更先进的工具来展现。这是一种基本的模式,很遗憾地,在现实上似乎也是个合理的假设。比较简单的例子是古代用弓箭射人,现代用手枪打人,未来则换成光线枪和粒子炮,本质是一样的。套用同样模式而更有趣一点的则是电影《侏㑩纪公园》,大公司扮演贪婪的角色,基因技术则成为他们制造恐龙、创造利润的工具,最后恐龙跑出来就成灾难了。


即使发明人和使用者没有明显的恶意,科技本身就带来新的问题,这又是一种型态。实际生活中,这种麻烦我们已经开始遇到了,水污染与温室效应都是例子。近来公视播出作家张爱玲的故事,她有一篇知名作品叫《倾城之恋》,其实科幻作家张系国教授也有一篇《倾城之恋》,内容提到某先进文明发展时间甬道,完整研究自己文明的过去未来,却因而丧失奋斗意志,导致沦亡的过程。这是科技衍生新问题的众多故事中,一个很好的例子。同时亦说明科技发展所带来的问题,其实未必是实质的灾​​难,也可能是人文或心理上的挫折。


另一类风行的科幻题材则更为极端,基本上假设人类未来已经把整个文明世界搞砸了,四处呈现一种破败的浩劫后景象。 《魔鬼终结者》系列电影中的未来世界正是如此,满目疮痍;《骇客任务》也没两样,人类个个都已变成「电池」,遭到豢养;其他还有凯文科斯纳主演的《水世界》、《2013终极神差》……等,不胜枚举(其实它们也多属于科幻原著改编的电影)。


最后想提的,则是个稍微复杂的状况。这类科幻作品并不强调什么灾难或沦亡,但也不过分乐观,未来的现实情景从作者笔下娓娓道来,有股淡淡的哀愁。例如美国作家布莱伯利(Ray Bradbury)就曾写过一个故事《火箭飞行员》,并没有轰轰烈烈的场景,只是描写火箭飞行员的太太孩子在家中等他回来,又总是期待飞行员早点退休。他们最担心的是如果他死在某个行星上,当他们抬头仰望星空,要如何排遣这份感伤呢?没想到,在孩子的爸爸出最后一趟任务的时候,所撞上的却是太阳。故事的结局是这样写的:「因此我爸爸死后好长一段时间……我们在午夜吃早餐,清晨三点吃午餐,晚餐则是又冷又暗的早上六点。我们去看通宵的夜景,日出时上床睡觉,所有窗子的深绿遮阳篷都紧紧拉下。有好长一段时间,我们唯一会出去散步的日子,就是雨天,没有太阳的日子。」


于是我渐渐明白,科幻作品的诞生,是多么期盼于贴近未来的一种努力。无论它对未来有多少便利、舒适、美好的预期,就像星舰系列(Star Trek)对二十四世纪人类生活所描写的那样,它还是无法对可能的危机与挑战视而不见。这样的安排,或许可以由剧情需要、市场需要、冒险精神、甚至恐惧科学的情结等方面来解释,但我却倾向于一个更根本的原因,就是科幻常描写未来,而未来必定有好也有坏,有美也有丑。


现实并非总是美好,科幻亦然。而科幻最大的魅力,和它对我们营造未来愿景的最大贡献,或许,也是来自这种对「未来现实」的不断预测吧。


相关文章
以协助因应AI永无止尽的能源需求为使命
低 IQ技术无需牺牲系统性能即可延长电池续航力
P通道功率MOSFET及其应用
运用能量产率模型 突破太阳能预测极限
新一代4D成像雷达实现高性能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关讨论
  相关新闻
» TI创新车用解决方案 加速实现智慧行车的安全未来
» 车电展欧特明以视觉AI实现交通事故归零愿景
» 多元事业引擎发威 友达揭示零售、教育、医疗高值化方案
» 富采深耕感测器事业 聚焦生物感测多元化应用
» 研华AIoV智慧车联网解决方案 打造智慧交通与商用车国家队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读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远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4IBVAK6MSTACUKF
地址:台北数位产业园区(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区承德路三段287-2号A栋204室
电话 (02)2585-5526 #0 转接至总机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