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最新动态
产业快讯
CTIMES / 文章 /
微型投影的技术剖析
微型投影技术专栏(2)

【作者: 王亮舒、李政育】2009年08月04日 星期二

浏览人次:【18461】

LCD技术


LCD原理及光机架构


投影使用之LCD面板在原理上与LCD液晶屏幕类似,但LCD屏幕的各层光学膜在投影系统中则是以光学组件摆置在光机架构中。



如图一所示,光源在经过UV-IR滤镜以滤除对面板有害之红外光、紫外光,再经过积分透镜进行均匀化,再透过极化转换器(P-S converter),将光源中无法使用的极化成份进行转换,使光源利用效率增加。在光源处理完之后,再经过一系列的双色分光镜(Dichroic Mirror),将光源分成三个颜色打入三片对应的面板,由一双色棱镜(Dichroic Prism或称X-Cube)将影像重合,再由镜头成像。



《图一 三片式LCD投影机内部架构图 》

数据源:从ITRI工研院电光所修改整理,2005年


LCD投影技术开口率下降导致光源效率变低


事实上,传统三片穿透式LCD投影技术因其光机结构所需空间较为庞大,基于微型化以及低成本的考虑,LCD技术在微型投影装置的应用中,主要是以单片穿透式LCD搭配白光LED作光源为主流。虽然在目前成熟的LCD面板技术下,LCD面板已可缩至非常小的尺寸,且能够拥有高分辨率的特性,但也因为如此,当面板尺寸愈缩愈小、分辨率愈做愈高的同时,LCD面板的像素间距、趋动液晶的薄膜晶体管及其导线的面积,并无法随之等比例缩小,导致LCD面板本身的开口率(Aperture Ratio)跟着下降,晶格效应愈来愈明显、光源的利用效率变低、亮度也会变暗。于是,为了提高投影亮度,作为光源的白光LED功率也必须随之提高。




《图二 开口率示意图 》


数据源:从Reflective LCDs(John Wiley & Sons, Ltd)修改整理




主要技术HTPS掌握在日系大厂


再加上目前制作穿透式LCD投影面板的高温多晶硅HTPS(High Temperature Poly-Silicon)主要技术都掌握在日系大厂SONY、EPSON手中,无形之中对于穿透式LCD投影技术在微形投影应用上的普及产生不少限制。在微型投影的应用上,除了2006年SONY曾开发出一部分辨率为800×600之原型机外,目前市面上并无商品出现。



《图三 2006 SONY LCD微形投影机原型 》

数据源:DigiTimes新闻照片,2006年


DLP技术


DLP微镜面投影原理


DLP所使用的面板组件DMD是微机电技术所制成之投影面板组件,由与分辨率相同数量的微小镜片所组成(如图四所示),每一面镜子下方皆有旋转轴,可让镜子在两个角度间运动(如图为正负十度间),以控制入射光的反射方向。



《图四 DMD结构示意图 》

数据源:TI网站


而这些反射镜只能有两个角度状态,因此在画面上,非亮即暗,如图所示,亮画素即是将反射光导向成像镜头,暗画素即将反射光导向吸收板,而中间的灰阶,则必须不断的转动镜片,以不同比例的亮暗画面交互切换形成,由人眼视觉暂留的现象形成灰色。藉由控制每一个画素,即可形成一完整灰阶画面。而完整的全彩画面,则由快速的切换红蓝绿光源,再以人眼视觉暂留原理达到。



DLP投影特色优势


与其他技术相较,DLP的整个讯号处理流程皆为数字处理,数字模拟转换是在影像进入人眼时达成。DMD的反射镜反应速度为微秒(μs)等级,比液晶反应速度快上许多,相较于液晶投影机,DLP更不会有残影问题。另外,不同于液晶系统仅能使用单一极化光,DLP没有极化光的限制,因此面板本身对光的利用率是很高的。



《图五 DMD成像示意图 》

数据源:TI网站


《图五 DMD成像示意图 》


DLP可分传统及微型光机架构



DLP传统光机可分为单片式及三片式光机,三片式由于成本因素,一般仅见于剧院及高阶应用,市售一般DLP投影机几乎都是单片结构。



单片DLP光机中,光源再经过积分柱(Integration Rod)进行匀光后,经过一旋转的色轮(Color Wheel),将光源处理成红蓝绿光源,同一时间仅有单一颜色输出,将此处理后光源投影在DLP面板上,DLP则针对当时色彩投影出对应色彩之画面,投影镜头则负责将面板上之影像成像于外部投影幕上。由于DLP的色彩是由红蓝绿画面快速切换组成,有些人在看DLP投影机画面,在快速动作的画面中会看到色彩分开的现象,称为彩虹效应(Rainbow Effect)。

《图六 单芯片DLP投影架构图(Color Wheel) 》


数据源:TI


用LED取代色轮机制



而在使用DLP的微型投影装置之中,最大不同点即是使用LED光源取代传统高压汞灯,而LED本身即是有色光源,因此,分别点亮红蓝绿LED取代了原本的色轮机制,如此也可增加原本因使用色轮而减少之光利用率,另外,微型投影所使用之DMD面板大小也远小于传统投影系统,如此才能在光源端及成像端都做到微型化。




如下图所示,三色LED分别位于光机之中,在LED前方则有特殊设计之聚光镜及透镜数组(Lens Array)进行聚光及匀光,此部份则等校于传统光机中之积分柱,处理后之三色光源,透过两片双色镜或双色棱镜(Dichroic Mirror Prism),导引至面板上,最后再透过投影镜头进行影像投影。与传统光机使用色轮进行色彩切换,有色轮转速上及同步控制上的限制,LED纯电子讯号可以将色彩切换得更快,减少某些人会看见的彩虹效应(Rainbow Effect)。


《图七 单芯片DLP投影架构图(R、G、B LED) 》




数据源:Luminus Device网站


DLP全数字讯号架构特点




  • DLP技术的全数字讯号架构有几个特点:



  • ●DLP投影技术的所有讯号都是以数字方式传递和处理:与LCD、LCoS等液晶技术相比来说,LCD、LCoS需在液晶两端施加不同的模拟电压以调整液晶偏转角度,进而控制通过光的明暗及色彩。这些偏压与通过的光强度并非线性关系,常需要面板厂商经频繁实验后取得最佳的值。而对于DLP投影技术而言,只需控制微镜片(Micro Mirror)的明暗周期便可得到准确的色彩浓度。



  • ●光利用效率高:DLP系统并不像LCD、LCoS技术一样,需要利用极化光作为光源,故在光源的利用效率上可以有非常显著的提高。





●高黑白对比:相对于LCD、LCoS技术的液晶显影会有漏光的现象,因而无法达到全黑的显像;DLP系统是利用反射方式,在全黑的显像上,可以将光源吸收掉以得到真正的全黑,进而得到非常高的黑白对比。



总归而言,DLP投影技术虽然有着光效率高、对比高的优点,但由于DLP系统是高速微机电(MEMS)架构,因制程关系导致其显示芯片及驱动芯片功耗相较于LCD及LCoS技术要来得高,抵消了部份光利用率上的优势;此外,DLP的制造技术及相关智财权都掌握在德州仪器TI手上,系统成本上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LCoS技术


LCoS投影优势



相较于LCD与DLP技术,LCoS(Liquid Crystal on Silicon)则是一整合半导体及液晶制程的新技术,将液晶直接封装于半导体的基板上,可以达到小面积高分辨率,以及使用成熟技术降低成本的优势。尤其在未来分辨率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LCoS仍能维持较低的面板成本以及较小的面板面积。另外则是LCoS技术不像LCD及DLP,面板技术掌握在特定美日厂商手上,对未来的推广较为有利。

《图八 LCoS面板结构图 》


数据源:ITRI工研院电光所,2005年


与传统LCD相同,面板两侧各摆一片偏光镜,使进入面板的光线为单一极化,而经过面板调变极化的光再用另一片偏光镜将不需要的极化滤除,提高对比度。LCoS则须使用一特殊光学组件,极化分光镜(Polarize Beam Splitter;PBS),如图九所示。此光学组件可将光源中的两个极化,一个极化穿透,另一极化则对镀膜面反射,利用此种机制,可将光源中两个极化进行分离。P极化从PBS的一侧入射,穿过镀膜面到达面板,LCoS面板将此P极化光转换成S极化并反射,而S极化回到PBS中时则被镀膜面反射,此反射光再经由镜头成像。如此,如同一般液晶屏幕一般,每个画素依转换程度呈现出不同的灰阶,即可呈现出一完整的画面。




《图九 LCoS成像原理示意图 》


数据源:华宝通讯内部研究,2006年




LCoS传统及微型光机架构


LCoS在传统投影机或是投影电视中,一般都是使用三片式架构,即每一片LCoS面板负责一个颜色的显示,再将红蓝绿画面迭合成完整影像,类似LCD投影机的原理,架构如下图所示,光源依旧是经由匀光,分光后,再经由面板显示,X棱镜合光,镜头成像。




《图十 三片式LCoS投影系统架构图 》


数据源:工研院电光所,2005年




而在微型光机之中,不可能使用如此庞大复杂之三片式架构,因此都是使用单片式系统。



含彩色滤光片之LCoS面板


第一种架构最简单的方式是使用含有彩色滤光片之LCoS面板,此种面板与桌上用的LCD屏幕架构类似,直接在面板上做上彩色滤光片,使用三个次画素(Sub-pixel)来呈现一个画素。用以取代一般投影系统中的色彩分合光组件,光源部分仅需一个白光光源,如同LCD屏幕之背光一般。此种光机架构最为简单,白光光源再进行匀光处理后直接打入面板之中,再由投影镜头成像即可。但在效果上,由于白光LED的演色性不佳,LCoS面板为了光效率,滤光片的涂布也相对较薄,因此此种架构的色彩较差,而彩色滤光片会吸收部分的光,光效率普通。但有体积小、技术成熟、成本便宜的优点。




《图十一 单片式LCoS投影系统架构图 》


数据源:华宝通讯内部研究,2005年




采用色彩循序式的LCoS面板


第二种微型光机架构则类似于DLP微型光机的架构,采用色彩循序式(color sequential)面板,三个LED经由两片双色镜将光源投射至同一片面板上,此三色光源在同一时间仅会有一个光源点亮,如此三个LED快速的依序点亮,而面板则对应当时的光源色彩显示适当的画面,再由投影镜头成像。此种光机由于需要高速切换的液晶种类,成本及技术上较前一种方式要高,但由于没有彩色滤光片会将光源吸收,纯色的LED光源亦可达到非常高的色彩饱和。因此在色彩及光效率上,皆远较前一种方式为佳,缺点则为较高的成本及技术。



《图十二 色彩循序式LCoS系统架构图 》

数据源:crutchfield.com


台湾厂商可从LCoS反射投影技术着手


相对于穿透式LCD投影技术而言,LCoS反射式投影技术结合台湾业已成熟的面板及半导体技术,却能拥有较高的开口率,在相同光源及面板分辨率下,能得到较高的亮度。LCoS技术可将液晶所需的趋动电路及偏压晶体管都设置在硅基板内,因此趋动电路及偏压晶体管并不占用液晶表面积,进而达到高开口率,也比LCD透射式液晶投影更适合在微形投影上的应用。这也是目前台湾半导体厂、面板厂商在微型投影领域主要切入的方向,冀望利用成熟的面板与半导体技术,在这领域得到一席之地。



此外,LCoS除了以上述白光及R、G、B LED作为光源外,也有厂商另辟蹊径,以R、G、B雷射作为光源,他们认为雷射光源单一波长及极化的特性,可以更进一步提高光效率及投影影像的色彩和对比。其中以色列厂商Explay最具代表性,其主要竞争优势是在消除雷射光斑(De-speckling)的技术上。




《图十三 以雷射作为光源的LCoS系统架构图 》


数据源:Explay网站




雷射扫描技术


雷射扫描原理大要


相较于前面所提几种在传统投影领域已经发展多年的技术,雷射扫描则是因应微型投影所发展出的全新技术。就未来性而言,这是个体积能缩到最小,光效率最高的投影方式,但现今而言,还有许多的困难尚待突破。



雷射扫描也是基于微机电技术,但与DLP技术的DMD相比,雷射扫描技术仅有一片或两片反射镜,光源则仅能使用雷射,DMD组件的镜片只有两个角度状态,而雷射扫描组件则需在一个范围中,精确的控制镜片角度。



雷射扫瞄光学机构


雷射扫描亦有分一片镜片及两片镜片两种架构,原理是直接将雷射打在镜子上反射,打到投影幕上,而镜子可以旋转,控制雷射打在投影幕上的位置,而雷射本身须调变强弱,以呈现出该位置画素所需要的灰阶及色彩。如图十四所示,单片式雷射扫描,光源部分采用红蓝绿三色,同DLP或LCoS光机一般透过双色镜将光源合在一起,打到反射镜组件上,此反射镜可以延两个轴向进行旋转,沿垂直轴水平旋转的速度较快,沿水平轴上下旋转的速度则较慢,所打出的画面则是先水平扫描,再垂直扫描,与目前的显示器相同。




《图十四 雷射扫瞄投影模块及系统示意图 》


数据源:bTendo网站




而双片式系统则是针对目前微机电技术可能造成的良率问题,将一片双轴式的镜片,分成两片单轴镜片,小片的进行快速的左右扫描,大片的则进行较慢的上下扫描,在控制上也较为容易,但体积较单片镜片为大。



《图十五 单片式及两片式雷射扫瞄组件示意图 》

数据源:bTendo网站


《图十五 单片式及两片式雷射扫瞄组件示意图 》


雷射扫瞄尚待改进之处




  • 雷射扫瞄投影技术虽然有着光利用效率高、无需对焦镜组、易于微型化等优点,却也有着以下缺点:



  • ●雷射投影用的雷射功率尚未有明确安全规范,对用户本身安全造成威胁。



  • ●雷射因干涉而产生的光斑(Speckle)无法有效去除,对影像质量造成影响。





雷射扫瞄投影是上述几种技术中最有机会做到最微型化的技术,却受限于半导体雷射的良率价格无法降低、雷射光源成像质量不良等因素,目前在市场上的能见度并不高。



《图十六 雷射光斑(Speckle)现象 》

数据源:AbsoluteAstronomy.com


结论


数据源:AbsoluteAstronomy.com



下表是以上几种技术的特性及比较。




















































(表一) 各种投影技术之特性比较示意表 <数据源:华宝通讯内部综合资策会MIC,电子时报研究,2009>

LCD

DLP

LCoS

LASER Scanning

技术

基本特性

属穿透式,分为单、三片式两种

属穿透式,分为单、三片式两种

属反射式,分为单、三片式两种

属反射式,分为单、双片式两种

厂商


以SONY和

EPSON为主

TI是唯一生产厂商


大尺寸:JVC、SONY

小尺寸:Himax、Displaytech

以MicroVision最具代表性

优势


.中央与四周的亮度、焦距均一


.制程技术较完整

.具备量产技术


.反应速度快


.易于轻型化


.光利用率高

.分辨率提升较容易


.可利用半导体制程大幅降低面板生产成本


.开口率提高


.光利用率高

.开口率提高


.最易做到微型化


.易于轻型化


.光利用率高

.最易做到微型化

劣势


.光利用率低


.开口率低


.散热问题


.黑白对比较差

.动态显示受限


.需高密度、小体积光源


.制程复杂

.散热问题


.仅TI提供芯片组


.较高光学组件成本

.影像对比相对较差


.半导雷射价格过高


.雷射电、光转换效率仍低


.雷射功率未有明确安全规范

光机技术特性

发展较早,光机相关组件较为成熟

TI可提供光机与DMD芯片的Total Solution

多家厂商争相发展,光利用效率略显逊色

模块价格过高,影像质量仍需改进,最易做到微型化

潜在威胁

面板来源受限于SONY、EPSON

技术与模块皆受限于TI

LCoS的对比有待进一步提高

受限于雷射光源价格,成本无法降低




目前在微形投影的应用上,是以DLP、LCoS为主流技术。DLP有着高对比度、高光利用效率,并挟着商用投影市场的优势切入微形投影领域。而LCoS则因结合面板及半导体技术,引起相关厂商竞相发展,对比与良率一直持续演进和改善。至于雷射扫瞄技术,则受限于其消耗功率、雷射光源取得困难、雷射光斑未能有效克服等不利因素下,若要进入微形投影市场,尚有好一段路要走。



(本文作者李政育为华宝通讯新技术开发部主任工程师;王亮舒为华宝通讯新技术开发部高级工程师)



相关文章
22FDX制程为AR技术带来重大变革
智能化脚步加剧 工业显示开启全新战场
智慧显示应用全面启动 大尺寸、可弯曲与低功耗成关键
非接触式二维温度量测系统
汽车趋势 – 超级电子驾驶舱和延展显示器之兴起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关讨论
  相关新闻
» TI创新车用解决方案 加速实现智慧行车的安全未来
» AMD扩展商用AI PC产品阵容 为专业行动与桌上型系统??注效能
» 豪威集团汽车影像感测器相容於高通Snapdragon Digital Chassis
» 意法半导体扩大3D深度感测布局 打造新一代时间飞行感测器
» AMD第2代Versal系列扩展自调适SoC组合 为AI驱动型系统提供端对端加速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读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远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4JAKGN3SSTACUK0
地址:台北数位产业园区(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区承德路三段287-2号A栋204室
电话 (02)2585-5526 #0 转接至总机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