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最新动态
产业快讯
CTIMES / 文章 /
MCM封装技术架构及发展现况
 

【作者: 黃緒宗】2002年07月05日 星期五

浏览人次:【18317】

你所该知道的MCM

MCM是什么?

电子、信息、通信行业专有名词的浩繁,多不胜数。尤其是专用名词缩写使用的泛滥,常常原本懂的却被几个专有名词的缩写弄得不知所以。因此,在讨论多芯片模块(Multi - Chip Modules, MCM)前必须先对这个专有名词的缩写加以说明。


《图一 电子组件演进循环示意图》
《图一 电子组件演进循环示意图》

谈多芯片模块MCM,必须先说明电子工程的整个努力方向及趋势,就以笔者所归纳提出的「电子组件演进循环」为基础,说明如下:


电子工程师先开发出一个「组件」(如:晶体管),接着就会想办法要把「多个组件」挤进去;当能把多个组件挤进去后,就会想要把「那些组件组成的线路」塞进去。


当能「把这块线路变成一个组件」,电子工程师就会再重复上面这个循环,把更多的组件挤进去、把更多线路集合成一个线路。


由于技术不断地进步,这个循环不停地转动,所以我们看到了从早期一个晶体管集合而成IC,从IC进步到LSI(Large scale IC)再到VLSI(Very Large Scale IC),然后到今天集合数百万颗晶体管的IC。


如果将半导体工业粗略分成前段-硅晶圆、后段-封装测试的话,在上面这个电子组件演进循环中,我们多数人的目光是集中在硅晶圆阶段,也就是由每片芯片一颗晶体管到几百万颗晶体管的演进过程,却忽略了封装技术的演进,而多芯片模块MCM就是封装技术演进的成果。


所谓多芯片模块MCM就是将多个裸芯片,直接黏着并内接于由导体层与介电层构成的各种材料基板上,所构筑而成的多芯片小型模块。简单说,就是把多个芯片(Chip)组成的模块(Module)纳入一个封装内,这里的芯片可能是IC、二极管、晶体管、MOSFET或是其他的主动组件IC,重点是他们全部封在同一个封装内。


此外所谓的系统单封装SiP(System in Package)其实指的就是多芯片模块MCM,因为SiP是要把系统功能放在单一封装,所以这是从产品的外观来看;但是若从这个单一封装产品的内部来看,它是由许多个芯片组成的,所以它就是MCM;因此SiP与MCM说的是同一件事,只是SiP说明的是外观,MCM说明的是内在,这也是专业名词缩写常常带来的问题。


其实这样的产品很早以前就有,我想各位读者应该看过把两个二极管封装在一个3Pins的封装内,也看过把多颗MOSFET封在8 pins或16 pins标准的IC封装内,这些在同一个封装内封上了多颗二极管或晶体管的产品,就是按照以上所述在演化,接下来你就会发现将一块线路封在一个封装内,这也是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重点。


MCM的种类

MCM一词目前使用得有些浮滥,如果要把MCM予以分类,就必须为MCM作一明确定义。


若以「电子组件演进循环」为基础来观察封装类别,你可以发现封装一个组件称为封装(Package),封装多个组件就称为多芯片封装(Multi-Chips Package;MCP),那封装一块线路或模块时就称为多芯片模块封装(Multi-chip module package;MCM)。MCP与MCM间主要的差别在于是否是一个完整的线路,MCP只有主动组件,而MCM则包括了主动组件及被动组件。



《图二 MCM分类说明》
《图二 MCM分类说明》

MCM若依照材料及制程的不同,可以分为下列四种:


  • (1)MCM-D(Deposited):沈积式MCM,它是以气相沈积等方式在基板材上形成线路导线及接点等,由于可以制成极细的线宽,所以布线密度高。


  • (2)MCM-L(Laminated)、MCM-L/D:薄片式MCM,在低温共烧陶瓷薄片或金属薄片上,以沈积方式或以蚀刻方式形成线路导线及接点,再将IC、晶体管等主动组件及电阻、电容等被动组件予以粘结。为了提高嵌埋密度,可和MCM-D 相结合(即MCM-L/D),藉由沈积的方式达到更高的密度。


  • (3)MCM-C(Ceramic)、MCM-C/D:陶瓷式MCM,它是以多层陶瓷生胚为基材,经由不同层间构成线路导线及接点,再将IC、晶体管等主动组件及电阻、电容等被动组件予以粘结。为了提高嵌埋密度,可和MCM-D 相结合(即MCM-C/D),藉由沈积的方式达到更高的密度。


  • (4)MCM-PCB:电路板式MCM,由于陶瓷材料烧结不易,产量有限,且以陶瓷材料作为基板材,许多功能与PCB多层电路板非常类似,因此也有业者以PCB多层电路板做为MCM的基板材,不过PCB多层电路板的吸潮性一直是它在恶劣条件下(如汽车中)使用的障碍,再加上PCB多层电路板耐热性较差,虽然新型的材料和制程,及高密度互连(HDI)的布线技术,再加上板材成本低廉、加工方便,具有规模经济,已可满足环境标准要求,但一时间仍难大量突破以陶瓷基板为主的传统应用领域。



MCM与SoC的比较

系统单芯片(System on a Chip;SoC)就是利用晶圆生产技术把一块线路纳入一个芯片中,而MCM则是利用封装生产技术把一块线路纳入一个封装中。因此,SoC和MCM恰好就是半导体前段、后段各自演进的一个成果。


我们先看看SoC,把一个「系统」放在芯片上就是SoC的基本定义,也是电子组件演进循环中:把一块线路纳入的演进过程。在这里,系统的定义其实是很广泛的,绘画显示功能或网络联机功能,你可以说它是一个系统、也可以说它是一个次系统(Subsystem),因此你可以发现SoC早已应用并出现许多电子组件,如:显示功能原系由许多组件组成,目前已浓缩成一颗IC,网络功能也是类似的情形,而另一个明显的例子则是家电产品的「微计算机控制」部份。


既然SoC早已出现且早已应用,但为什么这两年才特别突显SoC这个专有名词呢?你可以发现:由于技术能力的限制,以往SoC所涵盖的系统规模较小,多在次系统阶层,因此是在相同材料、同样制程、类似设计条件下开发生产完成的,因此这个演进过程彷佛是顺理成章的,并没引起业界太多关注。


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很平顺地渡过了,不过随着设计规模越来越大,进而催生了知识产权(IP),随着IP的盛行,不管再大的系统也好似已成为各种不同的IP模块的积木游戏场,对设计开发人员而言,要开发一个由上千万个闸(Gate)组成的电路,问题已不大。其次,由于生产技术的大幅向前飞越,线径的快速缩小,使得今天晶圆厂要把一片容纳上千万个闸(Gate)组成的芯片制造出来,也已不是问题。


既然SoC以往运作没问题,那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呢?


1. 技术问题导致生产良率无法提高:

就以往的发展经验,技术似乎不是问题,但那是在相同材料、同样制程的情况下开发生产。目前SoC的发展已到了必须整合各种不同功能的次系统于一身,所以就面临不同材质(如:双载子;Bipolar)、新材料(如:砷化镓;GaAs和锗化硅;SiGe)、新制程(如:模拟组件的高压制程)。这些都和原先数字组件惯用的CMOS材质与常用的低压制程等大不相同,因此经验累积有限,生产良率无法快速提高,也使得生产成本偏高,在短期内也难以降低。


就算是以原先惯用的CMOS材质与低压制程来制造,也面临许多问题,如:一个SoC设计可能需要从多个供货商处购买使用不同生产制程的IP模块,各个IP模块是在不同技术规格下开发的,例如:如何将0.25μm制程设计的微处理机IP模块内核和用0.18μm制程设计的开关和内存IP模块结合呢?


2. 整合成本太过高昂:

其次是IP模块的供货情况和价位,某些高性能IP单元(如DRAM、RAMDAC等)在全球仅有少数硅晶圆厂才具备生产能力,代工价格当然会较高,也会使得整合成本太过高昂。


而且在次系统时,每个次系统可以针对它特定功能,在设计及生产时做优化的处理,但当把这许多次系统集合起来时,特性的需求就变得五花八门、难以取舍了。就如同一个负责房屋装修的团队,它是由木匠、泥水匠、电匠、水电匠等组成,因此可以各司其职,把该做的做到又快又好,但是如果把这个团队改成一个全能技工时,是不是在事务取舍上就会产生冲突及不足呢?SoC也是如此。


3. 设计开发时间长、生产调适时间多:

除此之外,由于SoC的系统规模大,纳入的IP多且可能来自不同来源,再加上新材质的挑战,使得设计开发时间加长、生产调适时间增多,这就让开发时程无可避免的拖后,甚至延误了市场商机。


4. 市场需求问题:

就晶圆而言,经济产量(或规模产量)是这个产业不断进步的根源,由于市场有强大的需求,所以晶圆厂不断地缩小线径、提高晶圆尺吋,藉以提高每片晶圆的产出,进而降低生产成本,再以低价抢夺更多的市场。


这个过程以往运作地很顺利,运作顺利的原因是根基于电子产品的开发过程。我们如果把电子产品开发过程当成是拼积木,我想很多先进也会有类似的感觉,当我们把小片积木改成大片积木时,虽然拼图的速度变快了,但限制也增加了,你会发现有些功能是多的、用不上的,而也有些积木商因为开发出的积木没法卡上去(满足市场需求),所以失败了(最明显的例子是绘图芯片,每代产品的厂商排名都大不同的),但是积木的制造商却因为积木的高度标准化,使得生产量提高、单位成本降低,再促成市场需求增加。


市场需求其实是满玄妙的,尤其是科技产品,往往都是开创出一个全新的功能,这时许多应用面都不明确,而消费者因为从没用过,没法订定具体详细规格,完全是由开发商担纲自行开发,这就如同一盘赌局,成败得失是非常巨大的。


当我们随着电子组件演化循环向前演进,想要把所有积木全拿掉,直接改成一个产品时,开发商就面临一个非常大的成败考验,因为不再能像过去成功模式-利用产品的高度标准化来降低单位成本,所以必须直接面对市场需求。如果市场需求不高,生产量有限,单位成本也就无法降低,最后这个产品的成本会比积木式还要高出许多,那就注定要一败涂地,开发厂商也会蒙受重大损失。


综上所述,以长期发展趋势而言,「轻、薄、短、小与多功能」是科技产品持续发展的一条道路。目前,科技产品的整合度越来越高,半导体业界前后段制程为了迎合这个趋势,分别朝向系统单芯片(System on a Chip,;SoC)及系统单封装(System in a Package;SiP)两大方向努力。由于以往半导体前段制程-晶圆制造的成就非凡,因此对SoC更是寄予无限的期望,更被视为未来数字信息产品的关键技术。但SoC发展至今,受限于由于技术瓶颈高、生产良率低、从研发到量产的时间长与成本高昂等因素,多数制造厂商仍处于研发阶段,这也是这些年没有太多所谓SoC产品问市的主因。


如果跳脱原先思考的框架,回头看看消费者的需求,既然SoC技术不能解决所有系统整合的问题(如:SoC在整合不同材料、不同制程时困难重重,但这对SiP而言,却是相当简单的,因为它是使用不同的芯片组合而成,还能将表面贴装组件或分立的片式电容电阻放在一起使用),因此业界可以将眼光转向到SiP,至于未来,由于SiP与SoC各自具备不同的优势,希望能藉由SiP与SoC共同提供更高的整合度,满足新一代系统设计的需求。


谈到这里,因为MCM能将现有技术开发出来的芯片组合后,同时具有小面积、高频高速、低成本与生产周期短的优势,可以满足新一代的产品需求,看来MCM就是我们的极佳选择。但问题真的是那么简单吗?


MCM仍需克服的障碍

九十年代的障碍

MCM在九十年代初期各方研究非常积极,但始终没有大规模的商业应用出现,分析其原因如下:


1.技术能力不足、良率偏低:

当时晶圆生产技术和今日相比,相差五至六个世代,当时为满足系统基本要求常需放置多达二十个的芯片,且当时芯片的良率远不如今日,而MCM的良率是各个芯片良率的乘积,而不是良率的总和,由下列之电子表格,你可以发现以那么多芯片构装MCM,良率却如此之低(以每个芯片95%,当一个MCM内包含10个芯片,在不计封装及测试的可能损失时,MCM的良率只有60%;若单一芯片良率只有90%,成品良率只剩35%,如何能生存或维持呢?),且芯片一经粘贴打线后就无法更换,所以只要有一颗不良品,而其余都是良品,但这片MCM也只有抛弃一途,使得整体成本更是居高不下,这和传统以单颗组件封装后再在PCB电路板组成线路方式相比(此时若零件故障还可以更换单颗组件,不须丢弃整块电路板),根本没有竞争力。


表一 MCM的良率是各个芯片良率的乘积
单一芯片 MCM内芯片数量
良率 2 3 4 5 7 10 12 15 20
99% 98% 97% 96% 95% 93% 90% 89% 86% 82%
98% 96% 94% 92% 90% 87% 82% 78% 74% 67%
97% 94% 91% 89% 86% 81% 74% 69% 63% 54%
96% 92% 88% 85% 82% 75% 66% 61% 54% 44%
95% 90% 86% 81% 77% 70% 60% 54% 46% 36%
92% 85% 78% 72% 66% 56% 43% 37% 29% 19%
90% 81% 73% 66% 59% 48% 35% 28% 21% 12%

2.生产设备昂贵、产量不足:

MCM由于是在一个封装内打上多颗芯片,且这些芯片的摆置方向不尽相同,这和传统的生产方式有相当大的区别,再加上MCM先天特性形成「少量多样式生产」,且每项产品对开发及生产时效的要求很高。


业界目前存在两种生产方式:一是使用非常精密的多转轴数值控制机,此类设备产量少、精密度高,价格昂贵自不在话下,也造成MCM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售价高当然不利市场推广;另一是使用人工生产,使用旧式设备以人工操作对准,如在低工资国家(如:菲律宾)生产,这种方式的生产成本较低,但缺点是需要技术纯熟的操作员,产量无法快速提升,且以人工生产,质量略逊。


这两种方式都使得MCM这类产品无法进入市场主流,只能占有军事、航天或高性能计算机设备等这类不太计较价格,但需求量少且高毛利的利基产品市场。


3.材料供应不足:

MCM的材料供应过去存在着两大问题:


  • (1)芯片部份:在MCM的生产方式下,对芯片的要求就是芯片规格及种类要够多,这样才能配合客户需求,组出适当的产品,但是因为是少量生产,每批产量有限,所以对每种芯片的需求量也低。


  • 一般设计公司的芯片品种不全,IDM大厂的芯片品种虽较全,但无意外卖,因此光是要找到这些种类繁杂的芯片就已十分不易;若再加上每种芯片的采购量低,就更难引起供货商的兴趣;可是若向供货商订购较高数量,各种芯片合计的库存金额太高且芯片保存保管也是一大问题。


  • 因此,如何筹集足够种类、适当数量的芯片,建立一个包罗万项且供应无虞的芯片库(Dices Bank),是MCM在芯片材料的首要问题。



  • (2)基材部份:MCM仍是以陶瓷基板为主要的基板材,PCB多层电路板虽已有长足进步,但一时间仍难大量突破以陶瓷基板为主的传统应用领域。而陶瓷基板的市场前途未明,投入的厂商少,因此产量有限。尤其,陶瓷材料在烧结时,因材料遇热收缩所可能造成规格的变化、及各层变异量不一,更是目前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



目前的现况

看到以上三项成因后,你就可以明白MCM为什么在商业生产上一直无法顺利开展的原因。但这些问题是不是都解决了呢?


时至今日,由于技术不断地大幅向前推进,原先需要以多达二十个芯片构成一个系统的方案,现在只需要四至五颗芯片就可构成功能更强大的系统,且目前单一芯片良率也大幅提升,部份厂商甚至增强晶圆点测功能,仅使用好的芯片,使得系统良率大幅改善,成本效益获得明显提升。


另外在生产技术方面,利用覆晶的技术从事芯片多层堆栈,目前亦有厂商生产,唯其功能仅限于MCP,尚无法达到MCM。至于基材的研究也有所突破,但仍待普及。


至于Dices Bank可能需要业界以策略结盟方式合作,方能建立一个较完整的组件库,供厂商开发具各项功能的新产品。


因此我们深信MCM未来能带给业界极大的效益,最后以一句短语作为本文的结语:MCM can make IC more powerful !


相关文章
以协助因应AI永无止尽的能源需求为使命
低 IQ技术无需牺牲系统性能即可延长电池续航力
P通道功率MOSFET及其应用
运用能量产率模型 突破太阳能预测极限
新一代4D成像雷达实现高性能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关讨论
  相关新闻
» SEMI:2023年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况 出货微降至1,063亿美元
» 迈入70周年爱德万测试Facing the future together!
» SEMI国际标准年度大会登场 揭??AI晶片致胜关键、软性电子量测标准
» 爱德万测试M4841分类机新增主动温控技术 提升元件产能、缩短测试时间
» 台湾精密机械进军国际半导体展 SEMICON汇聚机电护国龙脉崛起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读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远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4J5VQGLQSTACUKK
地址:台北数位产业园区(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区承德路三段287-2号A栋204室
电话 (02)2585-5526 #0 转接至总机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