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最新动态
产业快讯
CTIMES / 文章 /
头戴式显示市场进入萌芽期
用户体验正是王道

【作者: 姚嘉洋】2015年05月08日 星期五

浏览人次:【22771】


如果要将穿戴式装置加以细分,手腕类应用像是手表或是手环是这一两年能见度相当高的终端产品,至于头戴式显示设备(产业界另有一称为近眼显示;Near Eye Display),在Google推出Google Glass之后,掀起了全球市场相当大的讨论热潮,但不论就产品数量或是金额方面,还是以手腕类的产品居于大宗,至于头戴式显示设备就落入了「 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窘境。


尽管苹果推出了Apple Watch,不过,这两年来还是有厂商陆续推出其产品,头戴式显示设备并没有因此而消声匿迹。 反而渐渐有愈来愈多的厂商开始投入此一领域。举例来说,像是SONY已经宣布,针对旗下的PS4主机,将在2016年推出Project Morpheus以提升游戏操作体验,或是SONY在今年的CES所推出的 Attach,本身就是一款与Google Glass十分相近的智能眼镜;三星与LG也推出专为智能型手机所打造的Gear VR与LG G3 VR,台湾智能型手机大厂宏达电与Valve合作 ,打造专属的头戴式显示设备VIVE。而值得一提的是,半导体大厂AMD推出了LiquidVR计划,并释出LiquidVR SDK 1.0 Alpha版给已登录完成的开发人员测试之用,这半年来的种种迹象都说明了,头戴式显示器装置市场的发展已经不像先前那般疲弱。



图一 : 为了提升消费者体验,三星也推出头戴式显示设备与旗下的旗舰级手机搭配。 (Source:三星)
图一 : 为了提升消费者体验,三星也推出头戴式显示设备与旗下的旗舰级手机搭配。 (Source:三星)

TI(德州仪器)DLP技术应用经理暨科技委员会委员赖升彦便谈到,事实上,头戴式显示设备并不是一个新东西,早在好几年前就已经有类似的产品出现在市场上,只不过到了现在,随着各类技术逐渐到位,他认为,头戴式显示设备才开始进入「萌芽期」。 而TI目前也正与至少十家以上的客户,就头戴式显示设备进行合作开发。


类型多元 用户体验当道

目前就市场上的头戴式显示设备产品,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穿透型(See-Through),另一种则为全封闭型(immersive),前者以Google的Google Glass与SONY的 Attach作为代表,后者则以SONY的HMZ-T3W与宏达电的VIVE这类产品为主。


当然,这些产品还可以再加以细分,像是有的产品就是提供个人重要信息,有的则是再加上AR(扩增实境),有的类别就是偏重个人剧院或是VR(虚拟现实)功能为主。 赖升彦指出,不同的头戴式显示设备功能的取向不尽相同,以Google Glass为例,这类产品的规格需求,就不需要太高,但有些全封闭型(眼睛无法看到外面的实际景象)产品,对于对比、亮度、广视角、延迟速度与虚拟现实功能等,都有相当高的要求。


EPSON影像科技事业部投影科技营业部产品营销副理简邦宇谈到,以智能眼镜而言,它是相当特别的产品,产品本身一定要非常地到位,才能有机会在市场出头,关键就在于能否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而产品不同,所对应的消费族群也会有所差异,以EPSON的市场策略来说,就是聚焦在穿透式双眼的头戴式显示设备,这与一般的单眼装置有相当大的不同。


简邦宇谈到,Google所推出的产品偏重信息显示,而且仅能单眼显示,但EPSON的想法则是希望结合AR,同时也能让消费者有影音娱乐的体验,若要有AR的功能,就必须加装前置摄影机,以确认用户所看到的物体,再搭配专属的APP(应用程序),就能实现AR的功能。


细分头戴式显示设备的类型,其实很多元,

所以不同产品对应不同应用,用户体验就是关键了,

而能在背后扮演支撑角色的,莫过于软件与生态系统的奥援了。


图二 : 依其需求的不同,头戴式显示设备所提供的信息影像也会有所差异,自然就会形成不同的市场区隔。 (Source:seekingalpha.com)
图二 : 依其需求的不同,头戴式显示设备所提供的信息影像也会有所差异,自然就会形成不同的市场区隔。 (Source:seekingalpha.com)

规格大同小异 差异在显示技术

观察大多的头戴式显示设备,原则上都会搭载不少的传感器,像是常见的加速度计、陀螺仪、磁力计与气压计等,联机技术方面也是大同小异,GPG、蓝牙与Wi-Fi等,用标准规格来形容亦不为过。 不过,在显示技术上,似乎就有技术阵营上的选择,像是SONY的Attach与市场上销售的HMZ-T3W,以及三星的Gear VR都是采用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今年在CES出现的Avegant Glyph则是采用TI的DLP技术,而EPSON的BT-200搭载的则为TFT主动式面板,采用的是自家的投影技术3LCD。所以就现阶段而言,显示技术就是处在一个众家技术竞争的态势。



图三 : EPSON所推出的BT-200可说是目前市场唯一采双眼穿透式的显示设备,采用自家的3LCD技术。 (Source:EPSON)
图三 : EPSON所推出的BT-200可说是目前市场唯一采双眼穿透式的显示设备,采用自家的3LCD技术。 (Source:EPSON)

至于如何面对市场上其他的竞争技术,赖升彦进一步强调,DLP的源自于MEMS(微机电系统)技术的镜面反射,由于反应速度够快,在面对低延迟速度的规格要求并不会有任何问题,再者,DLP可以动态调整反射光源的角度,藉此调整光源大小,所以在对比度的呈现上也相当优异,赖升彦说,在AR领域中,对比度的表现就相当重要,因为AR十分重视信息的呈现。在色彩鲜艳度上,必须要再加上RGB三种不同的LED光源,配合DLP技术,以动态调整出消费者所要的色彩呈现。


而TI DLP也在去年推出了相关的算法来满足客户的设计需求,不过赖升彦强调,TI的算法是整个写死在TI既有的ASIC(特殊应用集成电路)上,只是开发人员仍然可以透过软件进行为该系统一定的客制化,像是一些基本的开关功能或是明暗度的调度等,所以整体来看,DLP技术仍有相当的竞争优势。


谈到画面延迟速度的压低,赖升彦认为,像是AR或是VR这类应用,除了分辨率要有一定的表现外,对于画面延迟速度是相当在意的,用户绝对不希望看到画面延迟的情况出现,像是AMD所推出LiquidVR计划,其中有很大的成份就是为此而打造。 Oculus执行长Brendan Iribe就在今年公开对AMD的LiquidVR技术有不错的评价。


软件与生态系统奥援成大厂发展重点

在应用方面,大体上,产业界都同意,头戴式显示设备在一般消费者市场不会有这么快的普及速度,简邦宇也透露,现阶段在国外已有厂商利用EPSON的产品,与空拍机结合,用户可以实时看到空拍机提供的画面数据,在国内大专院校土木系也有相同的作法,在台湾的安控市场也被用来作为人脸辨识之用。既然头戴式显示设备必须透过APP才能创造出不同使用情境,EPSON也提供开发工具给APP工程师使用,对应操作系统Android 4.04版本,这开发工具为免费下载,若有需要,EPSON总部也能提供必要的协助。


所以在个别产业应用方面,EPSON相当欢迎其他业者一同合作,简邦宇便谈到,像是组装、医疗或是手机游戏业者们,都是EPSON相当乐见的合作业者。 所以归纳来看,EPOSN在头戴式显示设备市场还是会先采取B2B的市场策略。赖升彦也提到,用户体验固然是头戴式显示设备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当然,考虑到功耗与体积等,这也是系统设计业者所在乎的重点,但关键在于,整体的生态系统能否完整地建立? 一旦生态系统到位,要普及就不是太大的问题,而TI对于任何一种类型的头戴式显示设备,也都持相当积极的态度,不会有所偏废。



图四 : 针对特定市场,头戴式显示设备会有相当大的发挥空间,侵入式医疗便是其中一例。 (Source:gigaom2.files.wordpress.com)
图四 : 针对特定市场,头戴式显示设备会有相当大的发挥空间,侵入式医疗便是其中一例。 (Source:gigaom2.files.wordpress.com)

再加上SONY与三星等业者,都试图将头戴式显示设备与其他终端装置结合,以创造更多不同的使用体验,可以想见这些产品或是相关业者对于生态体系或是合作关系上都相当重视,所以也不难想象,未来该市场的发展将会相当地多元且热闹。


结论

由此可见,头戴式显示设备的发展可以说是正式进入了萌芽期,但现阶段可以看到的是,这些产品大多暂时还是会聚焦在特殊应用,要在一般消费大众市场普及,恐怕还是需要一点时间。 有趣的是,这些厂商正好是我们常见的消费性电子大厂,透过它们的努力,相信头戴式显示设备将会是穿戴式装置市场下一波成长的动力来源。


刊头(Source:SONY)


相关文章
以霍尔效应电流感测器简化高电压感测
以固态继电器简化高电压应用中的绝缘监控设计
以半导体技术协助打造更安全更智慧的车辆
BMS的未来愿景:更安全、更平价的电动车
适用於整合太阳能和储能系统的转换器拓扑结构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关讨论
  相关新闻
» 瀚??引进智能家居系列产品上市 推进连网增速新趋势
» TI新型功率转换器突破电源设计极限 协助工程师实现更高功率密度
» AMD助日本新干线营运商JR九州AI轨道检测解决方案
» AMD扩大AMD Advantage计画 为更多玩家带来游戏体验
» 工研院CES展後赋能科技创新 掌握AI产业链商机可期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读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远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3T8RANDOSTACUKP
地址:台北数位产业园区(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区承德路三段287-2号A栋204室
电话 (02)2585-5526 #0 转接至总机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