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最新动态
产业快讯
CTIMES / 文章 /
黄重球:创新研发 让产业发展无限延伸
 

【作者: 編輯部】2003年03月05日 星期三

浏览人次:【7772】

《照片人物 黄重球:在技术的源头处加以掌握,透过学术界与研究单位的研发能量,就可以为国内厂商创造一个很好的利基点。》
《照片人物 黄重球:在技术的源头处加以掌握,透过学术界与研究单位的研发能量,就可以为国内厂商创造一个很好的利基点。》

本社社长黄俊义:经济部技术处是国内创新技术发展的火车头,从政策的角度,是不是请处长谈一下目前技术处在这方面,尤其是技术创新研发的执行与规划做一个说明?


经济部技术处处长黄重球:技术处扮演的角色,是面对整个台湾的产业,尤其是在技术投入以带动产业进步方面,主要分成三个面向,一是产业、二是研究单位、再者是学校,不过重点放在与产业的互动上。我们集中焦点在电子产业来谈,民间的电子产业在​​1991到2000年这几年之间,研发经费投入的比重平均都在13%左右,民间这几年在研发方面投入所得到的成果很多。


过去政府在资源的分配上,给工研院、资策会这类研究单位比较多的经费,这些单位的研发成果有衍生与扩散的效果,不管是技术的取得、方向的决定与人才培养上一直有不错的成效,一直到最近几年,国内高科技产业的各方面实力都提升了之后,我们在经费的运用上就做了一些调整,给研究单位的经费成长比重很小,而给产业的经费成长比例就很高。


培植产业竞争力

黄俊义:最近这几年,全球经济环境变迁迅速,对于国内产业的冲击也相当大,因此国内各界对产业升级的呼声不断,技术处在这方面应该有很多积极的做法,是否请处长谈一下?


黄重球:这部分其实有很多计划不管是正在推行或是即将开始的,我简单的说明一下,第一是创新研发的部分,过去台湾产业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扮演的是快速追随者的角色,对于前瞻性的科技掌握度并不高,于是我们在最近几年改变做法,以工研院为例,所有的经费中必须要有20%的比重是前瞻性的技术研发,并要求研究单位在未来要逐步提高这部分的比重。


另外一部份经费放在学术界。有统计资料指出,国内具有博士学历的人口中,有68%的人才待在学术界中,这个比例相当高,技术处认为应该善加利用这部分的能量,来为产业的发展做出一点贡献,这就是所谓的学界科专专案,目前是与国科会合作,共有18个专案在进行中,经费的运用是一次给三年的经费,而且支持的对象不限于个人,而是以一整个研发团队为经费运用的对象。


黄俊义:国内学术界其实一直以来都蕴含了相当大的能量,透过良好的研究专案规划与执行,一定可以得到相当好的结果,目前这部分的研发方向与成果如何?对于产业产生什么影响与化学作用?


黄重球:以台大的一个案子为例,该校有一个奈米储存研究中心,其研发的方向就是透过光与磁不同的原理来解决未来光储存的问题,因为光储存产品资料储存密度越来越高,不过目前这些技术的源头都掌握在国外厂商的手中,在技术不断进化的同时,国内学术界可以寻找一个适当的切入点,在技术的源头处加以掌握,透过学术界与研究单位的研发能量,就可以为国内厂商创造一个很好的利基点。


目前国内产业的状况是制造生产能力很强,不过在电子产业中的很多领域,因为起步较晚,最原始的专利却都被国外厂商所掌握,而这个问题若能透过学术界与研究单位来解决,其他的问题包括商业化等厂商都有能力解决,这就是一个提升产业竞争力很好的例子。学术界适度的踏入产业界,帮助产业解决一些问题,是一件双赢的事情。


因应领域不同的灵活做法

黄俊义:研发对于研究单位与学术界来说本来就是主要的工作之一,所以鼓励其作前瞻性的创新研发并不难,然而对于产业来说,以上的做法在推动上是不是也同样顺利,技术处有没有其他的做法?


黄重球:以技术处的角度来说,当然很希望产业界能多多从事前瞻性的创新技术研发,但确实是不好着力,而且很难去要求,这部分技术处有其他的做法,例如我们很鼓励产业组成研发联盟,而联盟分成很多种,一种是同质性厂商间的联盟,成员间选定一个具有前景的创新技术作为研究的方向,这就是所谓竞争前(Pre-competitive)的创新研发。


另外一种是标准制定联盟,这种联盟就是相同领域中的上、中、下游厂商,针对共同的标准规范,成立一个组织来推动,由于成员间较少涉及同业的竞争,基本上就是站在一个互利的机制上去发展。另外一种就是异业联盟,这类联盟的想像空间最大,但是成员间彼此在业务上可能会完全不相干,只是因为一个特殊技术或应用才产生的组合,所以政府透过资源的整合利用与统筹规划,除了经费之外,也协助组织的发展,让这样的组织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迅速磨合,以发挥综效。


利用外来的研发能量

再者就是发展研发服务业,以国内著名的IC设计服务厂商智原为例,某厂商有一个新产品的点子,由于智原在设计工具与设计能力上的专精,可以提供这方面的服务,这对台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基于台湾的产业特性,一般厂商要维持个别强大的研发能力或团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透过类似智原这样的IC设计服务公司,可以让规模较小的厂商维系竞争力于不坠。所以研究发展其实会产生相当多的周边服务,这方面发展健全的话,是可以有效提升台湾整体研发创新实力的。


黄俊义:如此看来,外包(Outsourcing)的趋势,不仅从制造延伸到研发,也从内扩张到外,台湾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可以从全球制造中心,转变成全球研发服务中心吗?


黄重球:产业各项工作外包的趋势,的确有逐渐深入且范围扩大的走向,我们看到许多国际大厂在做全球化布局的同时,本来就会把基础研发放在最具备这方面能力的地方,台湾是不是可以营造这样的环境,让国际大厂在做这部分布局的时候,选择台湾成为其研发工作外包的地点,鼓励国外厂商在台湾成立研发中心。政府此时扮演的角色就是不要让其成为孤岛,或许与台湾的产业结构形成互补或与上、中、下游的产业链做结合。另外,当然也持续鼓励国内不断将制造外移的产业在国内设立研发中心。


从这一个角度再回头看到先前提到的研发服务,这样的一个服务业发展模式,在过去是很难想像的,有很多事情如果不去着墨,就很难得会去将其发掘出来,在制造走向服务化的现在,有很多服务业在技术的含量上很高,像是通讯服务业,这是一种可以产生群聚效应的产业,不但具备垂直整合,也有水平整合的效果,让全球各地有相关需求的人,会很快的就联想到台湾。


政策涉入产业技术发展的程度

黄俊义:刚刚提到这么多提升产业创新研发的实际做法,包括产、学、研等领域,在研发成果的分配上,是不是容易产生一些纷争,而政府在这方面可以为厂商争取到什么吗?


黄重球:对于厂商来说,相关的研发成果是不是厂商真正想要跨越的竞争力门槛,是否能为其在竞争的市场中顺利卡位,如何能提升自身对于竞争者的防卫能力,花不花钱对于产业来说并不是问题,至于研发成果是否因为政府的研究经费补助,而成为一种公共财,事实上对于贡献智慧的人来说并没有相对的尊重,免费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使用者不付费不太可能得到好东西。


对于产业间发生的纷争,不论是国内厂商间或是国内与国外厂商之间,由于涉及Business的问题,政府并没有很强有力的立场涉入这样的纷争当中,在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精神之下,因为商业而产生的问题,应该由厂商自行去解决,而且基本上不论是哪一方面,政府对于纷争本身,并不会比厂商自己来的清楚。


黄俊义:大陆近年来整个经济的发展与竞争力的提升,常常都让国内厂商产生相当严重的危机感,一般说来国内产业与大陆现阶段都还存在着大约五年的优势,技术处有没有针对这方面的问题,给国内厂商进一步的协助或指导?


黄重球:我们无法限制大陆的发展,只能期望台湾继续往前走,而且台湾成长的空间很大,尽管大陆的发展非常迅速,但是到了某个阶段他还是必须停下来,面对在发展期间遇到的问题,就像台湾在发展经济的过程当中,也是经过数次的转折,才又继续前进的。台湾与大陆在经济竞争的过程当中有一些比较优势,就像是大陆的幅员广阔、资源又丰富、人才也众多,但相对的其要照顾的人也多,面对的问题也大。


黄俊义:很多厂商都预言台湾将成为全球最大的IC设计中心,如果这个方向是正确的,那对照政府提出的「绿色矽岛」愿景,从技术处的角度,我们应该从哪个方面着手?或者有什么地方是可以加强的?


黄重球:成为全球IC设计中心只是「绿色矽岛」愿景的一部份,谈到加强的方向,第一个当然是系统能力,以SoC的发展趋势来说,厂商是否具备产品创新与早期进入的能力,是相当重要的;第二是材料,许多产业在材料成本上的比重很重,所以除了创新的技术之外,差异化的材料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很多新技术就是从新材料发展而来的。


另外就是创新服务,这会带动创新产品的发展,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目前在市场上很热门的手机相机,是先有产品还是先有需求,一个新产品的出现,一定会先对其市场用途做定义,再延伸出应用,所以创新应用可以刺激创新需求,以提供服务的角度,加入资讯科技,从创意、市场、需求创造出一个新的市场,带动绿色矽岛愿景的全面落实。


相关文章
台湾2035年十大跨域趋势重点及产业
人工智慧产业化 AI PC与AI手机将成市场新宠
迎接Chiplet模组化生态 台湾可走虚拟IDM模式
可视化解痛点让数位转型有感
让电动车的齿轮瑕疵无所遁形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关讨论
  相关新闻
» 工研院秀全球最灵敏振动感测晶片 可测10奈米以下振动量
» 工研院投入氢气计量监测技术 打造氢能安全创新平台
» 资策会携手日本5GMF推动5G发展趋势及创新应用
» 各国官员叁访台南沙仑绿能科学城 考察韧性城市方案
» 工研院MWC 2024展会直击 5G-A无线通讯、全能助理成下一波AI风潮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读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远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3T3YJ2Q6STACUKP
地址:台北数位产业园区(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区承德路三段287-2号A栋204室
电话 (02)2585-5526 #0 转接至总机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