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DSP市場與趨勢
 

【作者: 覃禹華】   2001年06月01日 星期五

瀏覽人次:【6007】

在現今的半導體產業中,數位訊號處理器(DSP)是眾所矚目的焦點之一。它的應用主要是在即時、高速的資訊處理與運算,如收音機、影像和聲音訊號等。簡而言之,人機介面的效益增加它的需求,現今通訊產品的應用市場更加對DSP技術的殷切需求。


在1960年代,DSP還僅侷限在校園裡發展,到了1978年左右,德州儀器(TI)這位將DSP帶入商業化的拓荒者,首先開發以數位訊號處理技術的Speak & Spell玩具語音合成晶片,這也使得TI推出第一個DSP產品:TMS32010,於1982年正式商品化,從此也進入了DSP的時代。


何謂數位訊號處理器?

試想想看!電腦處理大量的資料,而這些資料的Input/Output的介面,也就是與外部接觸的介面,如鍵盤、滑鼠、網路連接等,這些都與DSP技術相關,大量資料的傳輸和連線裝置的增加都大大影響電腦間的溝通。而DSP主要使用於壓縮多媒體訊號、處理並重組正確的二位元的資料,因此儘可能有效運用頻寬、壓縮及解壓縮資料;換言之,DSP在人與機器溝通間扮演重要角色。那麼,DSP與CPU/MPU/MCU(General Purpose Processor;GPP)差異點有哪些?


‧GPP的功能在儘速執行或中斷指令,而DSP功能在於接受、處理顯示或重組一連串的資料,而它的要求在於符合外部頻寬,否則將有資料流失。因此指令的擷取關係著GPP的表現,而資料的擷取關係著DSP的好壞。


‧多單元處理功能:礙於程式的長度和操作的限制,GPP的資料和工作量很難去分數個單元去執行。而DSP可重複的處理大量的資料,因此很容易將工作量分由數個DSP單元執行。


‧應用程式:一般GPP所使用較高階的程式語言來編寫應用程式,如C、C++、Java等,相對來說,DSP則使用組合語言來編寫。


‧效能:對GPP與DSP來說,增加工作頻率相對的增加其效能,但是實體環境是效能所受到的最大限制,如POTS的頻寬和緩慢的印表機等。


‧架構:DSP為了處理大量即時的資料,因此在建立一個或多個累加器(MAC)、內部多重記憶體存取匯流排、內建週邊介面(DMA、GPIO...等)。


《表一 數位訊號處理器(DSP)的演進  》
《表一 數位訊號處理器(DSP)的演進 》資料來源:IC Insight,TI,2001

‧定點(Fixed Point)或浮點(Floating Point)運算架構:選擇發展的主要依據是根據資料的動態範圍與表現的型態為考量。處理不同型態資料所需要的精確度不同,所以會需要不同的運算架構,例如以8-bit定點運算架構來處理圖像,呈現的品質雖然不夠好,但是仍是人眼可辨識的範圍(256色階),當然使用8-bit以上的DSP能夠使圖像的呈現更加細緻;而目前絕大部份的語音通訊都是使用16-bit定點運算架構。


雖然使用更高頻寬架構的DSP可加強訊號處理的品質,但是價格也是一項發展的關鍵因素,DSP採用何種位元以及定點或浮點運算架構的選擇,其實是在功能表現與價格上作取捨。定點運算架構是目前較普遍被採用而且價格較低,相較之下,浮點運算架構的市場定位便在追提供高品質的功能表現。


各種位元DSP的應用市場:


  • ●1.8 bits使用在影像與圖像


  • ●2.16 bits使用在語音和數據通訊上


  • ●3.32 bits, 24bits, 20bits使用在聲音、音頻的表現


  • ●4.32和64浮點運算技術使用在特殊的需求上



‧不可程式化與可程式化的DSP,端賴其所應用的產品性,不可程式化的DSP通常運用在某特定標準的產品上,相對而言,內部架構都達到最佳化設計;而可程式化DSP可利用內部記憶體增修一些功能外,也可增加新的資料型態標準或通訊協定等。


市場規模與應用產品

在21世紀消費性產品增加了許多功能,使得DSP成為必備的元件或技術,如語音辨識系統、翻譯器、全球定位系統、MP3、依路面情況調整的車用動態懸吊系統和數位相機等,是眾多DSP技術應用的一小部份。自1993年後,DSP市場超過整體IC市場,未來ADSL/Cable Modem、數位電視、行動電話、多媒體影像和MP3等新一代通訊應用產品亦將使得DSP持續成長。


在1980年代,DSP供應商專注於特定應用DSP的開發,但到了1990年初,在設計高效能的產品的同時卻忽略了耗電量的問題,因此到了1990年中,行動電話-DSP的Killer Application導致耗電量成為重要的議題,突然間,效能不再是重要的角色,「夠用就好」。而未來高效能、超低耗電、混和訊號和低成本問題等皆挑戰著DSP的技術。


根據資料顯示,2000~2004年DSP營收年複合成長率(CAGR)達23.1%,預估2004年達163億美元的規模;其中通訊領域約維持六成比重,2004年達9,300佰萬美元,而新興應用市場如消費性產品、汽車用和工業用相對成長幅度更為驚人,分別為38.4%,26.7%和29.1%的年複合成長率(圖一)。而以下則依DSP在各類產品應用市場,做簡單的介紹:


資訊產品:

目前在此領域中應用DSP最多的是個人電腦的儲存設備,其中HDD使用DSP的技術最多,因此成為此類別產品中最大比重。而其他的光儲存設備,如PC用的CD、DVD、CD-RW、DVD-RW等,對DSP技術的需求也有逐漸增加的趨勢。



《圖一 1999~2004年全球DSP市場規模 》
《圖一 1999~2004年全球DSP市場規模 》資料來源:Dataquest(2001/01)
《表二 DSP主要供應商 》
《表二 DSP主要供應商 》資料來源:IC Insight,2001

通訊產品:

無線通訊中行動電話是DSP使用量最大的一項,不論是手機或基地台都必須要運用如對訊號調變、語音編碼、頻道等化等DSP技術,而未來2.5G和3G行動通訊,將使含大量圖形、聲音及影像的資料透過無線傳輸進行傳遞,因此也更需要高效能、低耗電的DSP元件。寬頻網路加速網際網路傳輸的應用,因此各式數據機(V.90、Cable Modem、xDSL Modem等)對DSP的需求也愈來愈高,其中VoD、Video Conference、VoIP等即時影像與語音傳輸處理對DSP的需求更為迫切。


消費性產品:

處理與壓縮複雜的聲音、圖片與影像資料的消費性電子產品與網際網路技術的結合,加速了消費性產品的市場,恰巧這些都使得DSP由通訊產品推向民生消費性娛樂產品的動力。主要的DSP技術應用產品包含無線電話、數位攝影機、Set-top Box、數位電視等,都將帶動DSP技術與市場的成長。


其他:

工業中便以DSP技術來作馬達控制,特別是如步進馬達等精密的設備;而在車用產品中,DSP技術也廣泛應用於引擎與傳動系統、煞車與安全氣囊的控制。此外,醫療器材也因為高速處理資訊與有效降低雜訊比的能力,以改善醫療設備的精確性,而逐漸增加對DSP的使用。


全球DSP的主要供應商

無庸置疑地,TI是目前DSP的全球霸主,TI為了專注於DSP的開發,將所屬的DRAM、軍用系統、工程軟體、膝上型電腦等非DSP業務部門轉出或出售。2000年市場佔有率達40﹪(表二),而佔有率如此高的主要因素,是因為高達七成以上的DSP工程師使用TI的DSP軟體,並且有900所大學以TI的DSP為教材。


《圖二 TI的DSP/RISC架構  》
《圖二 TI的DSP/RISC架構 》資料來源:TI

《圖三 StarCore Roadmap及應用產品  》
《圖三 StarCore Roadmap及應用產品 》資料來源:StarCore

除了TI之外,Agere(之前為Lucent公司的半導體事業部門)、ADI和Motorola也都佔有相當大的佔有率;以往各家公司都與TI單打獨鬥,分別在1999年和2000年,Agere與Motorola和ADI與Intel合作開發DSP技術,大家剛好應用上「聯合次要的敵人打擊主要的敵人的策略」。


開發下一代高效能DSP:

由於DSP具有即時處理語音影像編解碼的功能,因此近來廣泛使用在通訊產品上,特別是在第三代行動通訊上,大量的語音、影像處理,效能上的要求和低耗電的需求使得主要通訊半導體業者紛紛開發DSP Core技術;


TI

TI為了在第三代行動電話佈局,推出了以低耗電量為設計重點的DSP/RISC整合方案(圖二)--開放多媒體平台(OMAP;Open Multimedia Applications Platform)架構,包含TI的DSP核心、ARM 9、DMA及LCD Controller,並提供了軟體供應商依據此一平台開發的軟體。目前有Nokia、Ericsson、Sony和微軟等國際大廠使用該平台,預料將又是一波數位行動通訊半導體霸主之爭。


Agere & Motorola

為了持續在第三代行動通訊保有競爭優勢,Motorola與Agere(由Lucent微電子部門獨立出來)雙方聯盟,以合作開發高效能、價格優勢與低耗電的DSP Core(稱StarCore),其中SC110以資訊家電應用和低階手機應用為主(圖三),SC140則以第三代行動通訊與寬頻網路應用為主;另外,目前Motorola也正以SC140 Core發展MSC8100基頻晶片。


《圖四 Intel提出以MSA的行動通訊架構  》
《圖四 Intel提出以MSA的行動通訊架構 》資料來源:Intel

ADI & Intel

ADI與Intel合作開發名為MSA(Micro Signal Architecture)的DSP核心技術於2000年12月發表,應用在高效能、動態電源管理、加入多媒體指令集及以C/C++程式語言開發應用程式。手機界的新手Intel將會運用此MSA搭配XScale進入第三代行動通訊市場(圖四)。


國內機會:

國內似乎也嗅到DSP的應用需求,最近在DSP的開發上有智原、創意等公司。目前國內投入在DSP的應用多為玩具中語音功能的產品、監視器、答錄機、無線電話、GPS等產品上。國內想在國際大廠中求得生存勢必找出利基產品以為區隔,直接面對行動通訊產品的市場恐將面臨一場苦戰,但是隨著手機大廠來台下單的趨勢,這也是一種群聚效應產生的利基。況且單純的DSP已不易見到,與RISC微處理器整合擴大應用範疇,將產品延伸到消費性產品上也是另一機會。


相關文章
低 IQ技術無需犧牲系統性能即可延長電池續航力
以霍爾效應電流感測器創新簡化高電壓感測
以固態繼電器簡化高電壓應用中的絕緣監控設計
具備超載保護USB 供電ISM無線通訊
以GMSL取代GigE Vision的相機應用方案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美光針對用戶端和資料中心等市場 推出232層QLC NAND
» 摩爾斯微電子在台灣設立新辦公室 為進軍亞太寫下新里程碑
» 愛德萬測試與東麗簽訂Micro LED顯示屏製造戰略夥伴關係
» 格斯科技攜手生態系夥伴 推出油電轉純電示範車
» 工研院VLSI TSA研討會登場 聚焦異質整合與小晶片、HPC、AI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18.217.84.171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