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蕭文雄:台灣需掌握數位與類比的整合技術
 

【作者: 黃俊隆】   2002年04月05日 星期五

瀏覽人次:【8394】

《照片人物 蕭文雄:「IA和PC的CPU可說是截然不同,IA的CPU重視的則是省電與適當的效能,在成本與效能上要能達到平衡。」》
《照片人物 蕭文雄:「IA和PC的CPU可說是截然不同,IA的CPU重視的則是省電與適當的效能,在成本與效能上要能達到平衡。」》

黃俊隆:「人機介面的技術也是你們的特長,這部分以類比技術為主,易利信或Nokia從小公司到今日的國際大廠,其核心技術也是類比。」


本社社長黃俊隆(以下簡稱黃):NS在類比技術上耕耘多時,在各個領域的著墨甚多,我們可先來聊聊貴公司目前的市場重點,以及各項產品的發展趨勢。


美國國家半導體(NS)台灣區總經理蕭文雄(以下簡稱蕭):我們可以看到台灣電子業目前在發展的重點是PC、IA、LCD和無線通訊,而NS所定位的四大領域為資訊家電、無線通訊、資訊架構與顯示器,這和台灣的發展趨勢可以說是完全一致,也就是說我們和台灣廠商的關係相當密切。


以無線通訊來說,NS有GSM的Chipset、CDMA上用的PLL、Power、Audio,在Cordless Telephony和Bluetooth上則有的baseband、RF,其中Codeless的單晶片解決方案在去年表現極佳,我們已是市場的領導者。在Bluetooth上,我們的第二代藍芽射頻晶片也已取得SIG的認證。


黃:依你看Bluetooth有可能在兩年內降到二、三塊美金嗎?


蕭:這要看Bluetooth是用在什麼地方,若是包括RF的模組,短時間內要走到二、三塊美金還不太可能,二年內應還不會達到這麼低的價錢,我認為如果降到五塊錢就可以很廣泛被市場接受和應用,它的主要市場則是會在手機及PDA上面。


黃:IA的部分呢?IA定義的範圍極廣,NS怎麼看待此一市場?


蕭:對於IA我們看好四塊市場,一是Thin client,這是個已存在且穩定成長的領域,我們的晶片在這個市場占有率相當的高,雖然它的量比PC小很多,但成長快速且穩定。第二是家庭網路用的Home Gateway,我們認為它有很大的空間,尤其是隨著寬頻的成熟,將帶動這項產品的強烈需求。


其他兩塊是個人上網機Web Pad,和Set-top Box,其中Set-top Box的市場現在已很明顯在起步,未來的量將會大起來。在這些領域,NS的Geode已被業者廣泛使用,它是與x86相容的一系列CPU,在這個系列中,針對不同的應用我們有不同的單晶片,也有單獨的CPU。


PC 與IA CPU截然不同

黃:台灣廠商在IA這塊相當著力在發展,但以台灣在PC上的發展經驗,既有的PC CPU廠商,如AMD、VIA可否順勢切入IA的市場呢?你是這方面的專家,不知看法如何?


蕭:我賣CPU還真賣了幾十年,我們並不認為PC會往下走,它還會成長,短期內也仍是最大的市場,但不會再像之前這麼快速。其實IA和PC的CPU可說是截然不同,PC的CPU強調是多少MHz或GHz,對耗電並不是那麼在意,相對上IA的CPU重視的則是省電與適當的效能,在成本與效能上要能達到平衡,NS的CPU都具備這樣的特性,尤其是它發展成不需要風扇的單晶片,更適合IA的應用。


另外,IA最重要的其實是與軟體的搭配,因為它是嵌入式的設計,其特性是整合度極高,軟、硬體都包在一起,所以即使是與x86相容的CPU,但各家的軟體仍未必能趨動,這也突顯長期投入的開發、整合經驗,是後進者所不易跨過的門檻。因此PC的CPU對IA不太實用是很清楚的,而NS在這塊市場耕耘已久,具有絕對的優勢。


類比人才需長期培育

黃:人機介面的技術也是你們的特長,這部分以類比技術為主,易利信或Nokia從小公司到今日的國際大廠,其核心技術也是類比。台灣雖然也有廠商在做,但類比產品的開發得靠經驗的累積,目前還未看到亮麗的成績。


蕭:與真實世界的連結需要靠類比技術,任何電子產品都不能省略。類比的領域非常廣泛,這部分NS的重點放在CRT Monitor與LCD Pannel在影像與聲音控制技術。


台灣電子業過去所投入的精神主要在晶圓製造及數位IC設計兩大方向,晶圓代工不用說,IC設計廠商也做得算相當成功,但設計的產品主要都是數位、邏輯IC,在類比IC上有成就的就不同。其實全球各地類比的人才都比較少,以台灣來說,可以問問唸過電機系的朋友,在大學是否唸過類比技術,包括我自己在內都沒有。


台灣需要多花些精神來培養這方面的人才,因為就SOC這個趨勢來看,台灣最難突破的就是數位與類比的整合,如果不能取得較平衡的發展,那要做到SOC這個設計層次,台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黃:專注發展數位IC在純Computing的時代還可以,到了以人為本的人機介面時代就不行了。另外的一個設計趨勢就是輕薄短小,這就是電源處理上的學問,除了在製程上來改善,或採用更多樣的電力來源,如太陽能來滿足需求外,你覺得是否有其他的途徑呢?


蕭:採用何種電力來源要看應用的種類,例如計算機可用太陽能,但太陽能現在能提供的能量仍很有限。若從電力消耗的本身倒可以做一些動作,當機器做得愈聰明、先進時,就可以知道什麼時候該把某一些部分關掉讓它不耗電,需要時再把它叫醒,這就是所謂的電源管理技術。另外,因電力需要一層層的轉換後才會真正運作,如果將轉換的效率提高,也能達成省電的目的。這些也正是NS持續研發的方向。


台灣的出路在高附加價值

黃:目前台灣的生產,例如剛才說的IA,已逐步移到大陸,就兩地的競合關係來看,你認為利多還是弊多呢?台灣電子未來的路應怎麼走?


蕭:台商到大陸去是主要是著眼於低成本的生產,以生產基地來看,這跟台灣的經濟發展其實並不衝突。以IA來說,其實是PCB板組裝,層次不是那麼高,並無特別的生產技術,它是嵌入式的設計,因應不同的應用需求有不同的設計,因此主要的價值還是在於軟、硬體的研發,其中軟體更是最大的關鍵。


至於該選用何種作業平台,或者說誰會是未來的主流,由於IA的市場尚未定型,而且正在蓬勃發展,所以不論是WinCE或Linux,我們認為都有很大的成長空間,我們也會支援大部分的平台。


若回顧產業外移的例子,美國在十幾年前開始生產外移,到現在,看得到的PC相關產品都在亞洲生產製造,但美國經濟在過去十年仍然蓬勃發展。但同樣的情況發生在日本就沒有那麼成功,所以生產外移不一定是好或壞,重要的是能否找一條新的出路?


我認為台灣的出路很清楚,一是發展高附加價值的產品,二是挑戰高附加價值的層次,例如研發。即使生產外移,只要在研發或行銷上能加強,這對台灣的獲利能力來並不會有影響,反而會有好處。當然,隨著生產線的裁徹,對於低階勞力的需求勢必減少,台灣人需提升自己的技術層次。


黃:就研發來講,一般認為大陸的研發素質高,所以有很多的研發中心都已設在大陸。


蕭:大家都很需要提升研發能力,但是從產品研發的角度,台灣還是占有不少的優勢,不只是在技術開發經驗上的累積,台灣在思想、看法上都仍領先大陸許多。不可否認大陸有很多人才,但這些人才大多還很年輕,對商品化的經驗不足,台灣的研發能力就整個亞洲來看仍然排在最前面。


黃:那兩地的交貨問題,你們又如何來解決呢?對於代理商的選擇是否有所不同呢?


蕭:在什麼地方交貨主要看客戶的需求,其實從客戶的角度來看,那裏最有競爭力他們就會到那裏,生產基地移來移去是很自然的。而客戶到了那裏,我們就會去服務。


對NS的台灣及大陸分公司來說,大家都同屬於亞太地區,預算一起訂,也一起來達成。這好像一起吃大鍋飯,但雙方的合作關係確實很密切,並沒有很大的衝突。至於經銷管道上,NS既有的經銷網路已有十年以上,發展的相當穩固,在可見的未來並沒有太大的改變計畫。


美商管理值得借鏡

黃:你擔任公司的領導人已久,可否談談你個人管理公司的想法,和外商公司的文化?


蕭:我認為身為一個公司的重要主管要能做到三件事,一是要找到好的人才,二是能留住他,三則是能保持很高的士氣。另外,就一個外商在台灣的分公司來說,為了服務當地客戶,我們得了解市場和客戶需求,並做好客戶與總公司之間的橋樑,這樣才能設計出真正適合台灣客戶的產品,並制定正確的行銷策略。在工作實務上,我們在台灣雖然沒有自行設計IC,但卻有500位的FAE在為客戶進行產品加值的服務。


至於文化上,美國企業的特色是講究效率,但也兼顧人性化與工作彈性,沒有打卡機來監督幾點上、下班,每個人都清楚知道該做什麼,也會把工作做好。還有一項特點,就是守法,他們不會做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強調員工的一言一行皆代表公司,絕不能違反誠信原則、甚至犯法。說起來有蠻多地方值得學習。


相關文章
未來無所不在的AI架構導向邊緣和雲端 逐步走向統一與可擴展
晶體振盪器如何讓數位電子裝置同步化
輕鬆有趣地提高安全性:SoC元件協助人們保持健康
促成次世代的自主系統
AI強勢來襲 物聯終端運算需求急遽增溫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亞灣2.0以智慧科技領航國際 加速產業加值升級
» 高通執行長將於COMPUTEX 2024 分享智慧裝置上的生成式AI運算
» 應材及東北微電子聯手 為MIT.nano挹注200mm晶圓研製能力
» 國科會核准科學園區投資案 德商易格斯進駐中科拔頭籌
» Honeywell與恩智浦聯手利用AI 加強建築能源智慧管理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3.87.133.69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