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IEK)產業分析師提出警告,大陸的IC設計業年營收成長率超過30%,若增長動能保持不變,再3年後的2015年,大陸IC設計業產值即可超越台灣。

未來大陸IC設計超越台灣絕非危言
未來大陸IC設計超越台灣絕非危言

是的,筆者自身的觀察研究也呼應此趨勢預測,純就營收數字成長率來推算未來走勢,確實可能就此超越台灣,但真的實際發展會如此嗎?筆者對此反覆思索推敲後,目前得到的結論為:「台灣確實不容樂觀」。

筆者過去研究過玩具產業,全球玩具已70%在大陸生產(其中又有70%在深圳生產,等於近一半在深圳),但許多電子玩具所用的控制晶片、語音/音樂晶片卻90%由台灣業者供應,為何晶片沒有如玩具生產一般?轉至大陸呢?

仔細研究後,發現玩具用控制/語音/音樂用晶片過於廉價,以致歐美日韓半導體業者不重視,也不投入這個無利可圖的晶片市場,而大陸半導體業者即便低利也有意願,但無奈大陸半導體產業鏈不如台灣健全,製程較台灣落後,晶片生產成本自然不低,有心進入該低利市場,卻無技術讓晶片夠低價。

因此,在這種青黃不接的情況下,台廠擁有該領域90%市佔率,只是這不是個可以驕傲的市佔率,因為其利潤偏低。

不過,現在情形正改觀中,由於大陸政府的計劃性資助,使大陸IC設計業者可以在初期不計開光罩的高昂成本下,跳級採行更先進的製程技術,晶片開始有價格競爭力。

簡單說,台灣過去晶片的低價優勢,是因為台灣半導體製造鏈(製造、封裝、測試)的技術、成本很爭氣而獲得的,而大陸晶片的低價優勢,是透過大陸政府資助而獲得的。而略去不同的低價優勢構成因素,純論前端市場競爭而言,台灣晶片的價格優勢開始被大陸追逼了,只要多資助一天,台灣IC設計業者就多一天傷害。

所以,只要政府資助就一定能擊敗目標對手?其實不然,新加坡政府也曾扶植特許半導體,大陸政府也曾扶植中芯國際,但都無法超越台積電、聯電,營運多虧損或低迷,並不是政府大力奧援,就一定保證該產業成功。

不過,這次的情勢並不容樂觀,有幾點差異處必須注意,半導體代工生產,高度資金門檻也高度技術門檻,競爭條件集中,即製程技術、良率、產能、價格、交期、功耗、效能等,大陸與新加坡政府資助也難突圍。

但IC設計不同,IC設計的領域範疇比較廣,對新進者實行封鎖的困難度較高,數十個IC設計師即可開業,此也是台灣、大陸IC設計業者家數眾多的原因,而不似晶圓代工業者,其家數手指頭即可算出。

再比較台灣與大陸IC設計業者,其特性相近,台灣與大陸IC設計業者的發展,均是從就近生產供應支援起步,1990年代PC產業還在台灣生產製造時,而發展出台灣IC設計業,而現在是大陸的手機製造讓大陸IC設計業有所發展。

與台灣、大陸不同的,美國IC設計業早已高度走核心競爭力路線,而不是就近生產支援,更仔細說,美國IC多已具備各種難破優勢,無論是NVIDIA的GPU、Xillinx的FPGA等,都有雄厚的軟體生態為支撐,或如Qualcomm倚賴3G專利、LSI的RAID演算法等均是,新進業者若只是設計出一顆功效與其相仿的IC,也依然無法與他們競爭。

但很不幸的,台灣IC業多是設計出一顆功效與他人相仿的IC,而後拼價格、交期、最低供貨量等生產支援能力,現在大陸IC業者也開始學仿這些競爭手法,這些手法並不難學,使台灣IC的競爭優勢開始喪失。

因此,筆者認為這次的大陸追趕必須很嚴肅地看待,上一次晶圓代工產業成功封阻,但並不表示這一次IC設計產業也能成功封阻。

另外,也不可能要求台灣晶圓代工廠拒接大陸IC設計業者的投單,這牽涉到3個商業因素,一是在商言商,有錢自然賺;二是晶圓代工廠必須持中立超然立場,不可偏袒台灣、大陸或任何IC設計業者,此立場也是晶圓代工廠很大的價值所在,甚至是根基價值;三是晶圓代工廠巴不得用新進IC設計業者來降低對舊有投單業者的倚賴。

在台灣晶圓廠不可挺台灣IC設計業,同時大陸IC設計業卻獲得政府大力資助下,台灣IC設計業該如何因應未來?恐怕是現在最需要審慎思考的課題。

(作者為本刊特約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