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x86架構,最早其實來自4004晶片(4位元,也是世界上第一顆CPU),該晶片用於交通號誌控制,嚴格而論是個微控制器(Micro Controller),不是電子資料處理的微處理器(Micro Processor),4004後有4040、8008(8位元)、8080、8085(高整合版)。

有了共通軟體後,ARM於2015年再提出96Boards開放硬體專案,期望逐步建立ARM架構晶片的標準系統硬體設計。
有了共通軟體後,ARM於2015年再提出96Boards開放硬體專案,期望逐步建立ARM架構晶片的標準系統硬體設計。

8085之後是8086、8087(浮點運算,8086的輔助處理器)、8088(8086的外部介面簡化版),8088因為被IBM的PC採用,而後IBM PC大賣,此後8086系列的80286、80386、80486等,均是為了PC而設計(80186不算為PC而設計),x86之名因此成形,發展路線正式從控制走向處理。

另外,x86的系統設計也逐漸標準化,因為Phoenix Technology(鳳凰科技)推出IBM PC相容的BIOS韌體,以及CHIPs(晶技)公司推出IBM PC機內用的晶片的晶片組(將許多晶片整合成少數晶片,成套販售,因而稱為晶片組),使IBM相容PC大量開展市場。

x86系統之後不斷攻城掠地,壓迫許多RISC架構的晶片,如Sun的SPARC、HP的PA-RISC、IBM的POWER、SGI的MIPS、Apple的PowerPC等。

除了x86架構外,另一個明顯崛起的晶片架構是ARM架構,ARM初期以ARM7TDMI出發,在微控制器領域獲得一席之地,之後不斷提升,逐漸取代Intel i860/i960、AMD Am29000等架構晶片,在I/O處理器、雷射印表機內的控制器晶片領域獲得市場,更重要的是之後獲得行動電話市場(也包含其手持行動裝置,如數位相機、個人數位助理等)。

2008年ARM推出全新架構,並分成三系列,固守原有微控制器領域的產品為Cortex-M系列(成本、省電、小體積取向的控制)、R系列(針對較嚴苛的即時應用),而針對資料處理的產品則為Cortex-A系列,今日智慧型手機幾乎全面採行A系列。

而A系列的發展,逐漸需要一個共通軟、硬體系統設計,2010年ARM發起Linaro開放軟體專案,針對A系列(其實是32位元ARMv7A、64位元ARMv8)晶片發展一體適用的軟體,包含作業系統、開發工具、多媒體套件等。

在沒有Linaro前,雖然晶片商均自ARM手上取得架構授權,但各晶片商推出的ARM架構晶片,軟體卻無法共通,變成相同工作需要各自開發不同的程式,而Linaro的出現,可以逐漸收斂與解決此一發散、差異問題。

有了共通軟體後,ARM於2015年再提出96Boards開放硬體專案,期望逐步建立ARM架構晶片的標準系統硬體設計。不過,96Boards一起頭就設定兩個不同方向,一個是前端應用,稱為消費版(CE),另一是後端應用,稱為企業版(EE),系統電路板的設計不盡相同,前者有HDMI視訊輸出,後者採SO-DIMM記憶體模組,可彈性增減記憶體容量。

ARM的系統設計似乎逐漸有了共通標準,但另一個麻煩是樹莓派(Raspberry Pi, RPi),樹莓派電腦從2012年開始發展,由於僅25~35美元價位因而快速普及,累積銷售已超過800萬片,而Pi Zero的5美元版推出後,相信能更進一步刺激銷量。

樹莓派已經被改裝成各種應用,例如機器人、觸控平板、視訊盒、筆記型電腦等,並有數十套作業系統支援樹莓派,儼然成為一個約定成俗(de facto)的業界標準,類似Wintel PC,從來不是某個組織訂立的,而是一個約定成俗標準。

樹莓派的早起步與熱賣,使96Boards的發展蒙上陰影,96Boards至少要50美元,與樹莓派的5~35美元無法競爭,但樹莓派又很難成為共通標準,因為樹莓派獨尊博通(Broadcom)一家業者的晶片,不似Linaro、96Boards是追求各晶片商的ARM晶片均可適用。

一個是起步早、便宜、已大量運用但獨家晶片,另一是晚起步、稍貴、尚少用量但晶片多樣彈性選擇,最終產業、市場與各位會選擇哪一個呢?此真是當前一大難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