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是本专栏的第一篇文章,所以容我先介绍一下此专栏所发想的缘由与目的。首先是为了因应在目前产业快速变迁下,身为电子产业资深媒体人的笔者,何不以较为客观的立场来观察这些现象,并且提供另类解读,或许可供业者在市场与技术发展上的叁考。

目前显而易见的趋势就是对於「制造」观念上的转变,其中有三种不同的状况正在发生,一是方式大不同了,二是场所变广泛了,三是产品更多样化了。这些转变主要是受到网路与智能化作业环境的影响,因为有了数位网路环境,不仅人人可以是制造者,场所、规模也可以依成本与风险做更广泛的调整,同时更能满足种种特殊需求或应用;换句话来说,就是只要你想像得到的东西,都有人在制造、在流通。

至於业者在此一趋势下应该做什麽样的改变?套一句老话就是「以不变应万变」吧,或者用佛家语来说就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样说似??很滑头,不晓得笔者葫芦里卖的是甚麽药?该随缘的是甚麽?该不变的又是甚麽?这当然不是无俚头的呓语,主要是是环境变化太快了,业者所要扮演的角色也得不断地随着改变,或许今天只是一个突发奇想的Maker,明天可能就要整合出一个可以大量生产的工厂或团队。

那该不变的是甚麽?这须要业者自己去察觉或追求,不变的可能是「以人为本的关怀」,或者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是「创造财富的本质」等等。总之,当业者不变的境界越高超,那麽所制造的东西也就越前卫。

所以,业者要记得千万不要执着於一定的角色,否则很难因应未来的变化,传统上所谓制造业的定义已经不适用了。在过去全球化的影响下,品牌与代工之间的合作就是现在盛行的变化之一,未来连研发设计或品质维护,都不一定要掌握在制造者的手中。

曾经盛极一时的「日本制造」就是一个值得反省的例子,日本NHK电视台为此还在其60周年台厌时,制作名为「日本制造」的电视剧,剧情描述一家日本传统制造商,由於技术人员被收买或出走後,在中国生产出低於日本售价一半的高科技锂电池。此时,日本制造的光环似??再也不能回来了,但剧中NHK为此重新定义了何谓「日本制造」,简单来讲就是不管甚麽东西,如果里面含有日本人有意义的核心技术(如授权),就是一种日本制造。这样的观念转换,心胸更开阔,意境更高了。

最近的重回「美国制造」也是一种迷思,虽然没有甚麽不可,但太强调在地生产後,就很难因应未来产业的变化。台湾鸿海集团在美国威斯康辛州投资设厂,只能说活络了当地的经济,并没有什麽美国制造的意义。所以,往上提升、灵活应用,才是制造业者与主管者的自处之道,不要迷信一堆甚麽Made in XXXX的表相。

所以,未来的制造者定义,不应该再拘泥於传统完全掌握的封闭式生产,只要符合下面三个条件中的一项,那你就是制造者(自造者);一是具有核心技术,二是有所创意应用,三是拥有整合能力。最後,在全球化分工或在地生产的趋势下,当然就不必自己直接生产。看到这里,读者是不是也有创造一些新东西的想法了呢?

(作者/ 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