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网络搜寻服务的巨人“Google”才大张旗鼓的另取中文名称为「谷歌」,展现其进军中国市场的强大企图心,不过却遭到许多网络用户的揶揄,除了反对这个过于文诌诌的谐音外,也无法认同业者配合中国政府筛拣特定内容的作为。其实从在商言商的角度来看,这样做并没有什么特别,可能是Google树大招风吧?也可能是人们对Google抱有较为理想性的期待?毕竟Google是一个非常资本化的组织,他们真正要响应的是投资者的期待,只是所从事的是包罗万象、无为而治的网络服务,而基本上这两种声音会相互冲突矛盾。

BigPic:317x234
BigPic:317x234

当商业上的竞争更白热化之后,这种冲突会更明显,例如当微软准备大举投入搜寻服务的市场,且试图在新的IE浏览器上默认搜寻功能后,Google就急得跳脚,到处去游说控诉这样做并不公平等等。如果Google也能把这种商业上的竞争视为常态,不用刻意去阻扰垄断其他业者的加入,那么这两种声音是可以并存的现象,也就是说,Google又站到更高的制高点上,包容了更大的范围。只是这样有可能吗?大部份人都会被利欲熏心、唯我独尊弄昏了头,听不进去第三者的声音。

网络搜寻的工作是无中生有的服务,基本上只是如响斯应,忠实的呈现既有的一切,就好像在空旷的山谷中,自然地响应每一个人发出的声音。所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最能贴切说明搜索引擎所扮演的角色,如果搜索引擎加入了偏见或其它杂音,那么人们所搜寻的结果将是遭到人为控制的枷锁。很难说人为控制的枷锁是好或坏?适当或不适当?自然或不自然?这已是一种哲学般的议题,从「无为而无所不为」来看,人为的枷锁当然没有必要;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教育观点来看,那么人为的枷锁也是另一种声音罢了。

所以,重点在于人们能不能抱持「虚怀若谷」的胸襟,Google是不是虚怀若谷?还是想要垄断独霸?看来似乎有待检验,这也是他们能不能更上一层楼的关键。唐诗中有一首有名的〈寻隐者不遇〉五言绝句,很能形容这种自然的相遇与相求,诗中只是很简单叙述一件事实:「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童子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媒介,清楚地指出实际的状况,至于找得到或找不到?有用或没有用?是不是矛盾冲突?那是你自已的造化,自己的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