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半导体制造,不论是前段的晶圆制程或后段的封装测试,都在台湾形成一个相当完整的生产供应炼,而且在短期内,这样的优势不会受到其它地区的威胁或取代。当然,政府与业者也深知应该保持全球半导体生产的领先地位,所以到了2008年左右,台湾可望拥有15座以上12吋晶圆厂,成为全球12吋厂最密集的地区,且晶圆制造产能将占全球的1/3强。

半导体生产的群聚效应明显,是台湾业者的竞争优势。 (Source:HDC)
半导体生产的群聚效应明显,是台湾业者的竞争优势。 (Source:HDC)

然而半导体产业仍是诡谲多变的局面,制程与材料不断推陈出新,65奈米已经可以稳定量产,45奈米制程的芯片也即将问世。而目前台积电或联电都能站在制程技术的前端,确保成为半导体制造的龙头地位,甚至高阶的封装测试也一样,日月光与硅品等还能接到IDM大厂的订单呢。但是,业者不应该乐观的以为45奈米之后还能持续保持这样的荣景,除了摩尔定律上的极限外,半导体材料的应用也不一定非得用硅晶不可。

台湾的晶圆代工模式固然令人称羡,然而其它国家也都在急起直追,不论是中国、日本或韩国都有发展晶圆代工的业务,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先进的制程与良率虽然还是可以占有较大的市场,但是也会造成产能过剩与毛利下滑的危机。例如中芯国际就已经因为产能不足而由盈转亏,然而还是不断地投资新的晶圆厂,也许想要以价取胜,或是比赛谁撑得最久,再伺机扳回一成;而有的厂商不想杀价竞争,则必须寻求半导体制程或材料的突破点,来赢得先机。

因此,台湾半导体制造业者,应该寻求更多元的半导体材料与制造技术,不要停留在精密微小硅晶圆的无尽追逐中。像是奈米碳管半导体或有机半导体都是一条路,如果台积电、联电等不投入研发,届时其它业者就有可能另辟一条蹊跷,不仅迎头赶上,还会有更高昂的潜在获利能力。另外一方面,晶圆代工也应该跨出更多的领域来做生产,典型标准化的内存芯片就是一种很好的代工性产品,台积电已经表示有意要跨入Flash内存的制造行列,这应该是现阶段很好的一项策略应用,因为DRAM成长的空间有限,倒是Flash应用范围更广,市场还在扩大当中。

最近在半导体界也连续发生了几件令市场瞩目的事件,也就是一些私募基金集合起来操纵并买下大型有潜力的半导体公司,像是飞利浦半导体(已改为NXP)、Freescale等,私募基金都以高价收购,而居于全球封测第一大的台湾日月光半导体,也传出私募基金要予以完全收购。如果日月光真的被收购之后,会不会脱离台湾的半导体产业炼呢?其实根本不用多虑,日月光当然可以成为外商投资台湾的企业之一,但外商看中的何尝不是台湾产业的群聚效应呢?台湾业者应该把眼光放远、心胸放大,只要掌握大方向、专业经营,寻求多元化的半导体材料与制造技术,并扩大生产代工的产品领域,台湾半导体生产的群聚效应仍会持续扩增,并且保持一定的优势与获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