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信服務的系統上有所謂「最後一哩」(The Last Mile)的解決方案,這指的是局端與終端使用者之間的連線服務,局端與局端之間則稱之為骨幹(Backbone)佈線的資訊基礎建設。骨幹佈線多由政府主導,除非是落後的第三世界國家,否則一般都已有完善的規劃措施,所以「最後一理」才是兵家必爭之地,因為它能從消費者中收取源源不斷的連線服務費。行動電話系統業者廣設的基地台就是一種最後一哩的服務,ADSL或Cable也是,WiFi(802.11x)、WiMAX或3G也都算是,同時因為傳統語音電話服務與數位資訊已相互交錯混合,「最後一哩」的競爭與商機就更加龐大了。

傳統電信與資訊產業能攜手走最後一哩嗎?(HDC)
傳統電信與資訊產業能攜手走最後一哩嗎?(HDC)

也因為「最後一哩」的標準這麼多,對廠商與消費者而言,簡直就是一種折磨,如果有線的只有一種,加上無線的也只用一種,這樣就可以省卻很多麻煩,何樂而不為呢?不過這也是莫可奈何的一件事,除了廠商結黨營私想操作標準外,現實各自的產業體系,也不可能說收就收,還是得勉強提出新一代的「最後一哩」解決方案。畢竟傳統的電信產業與資訊產業,正處在分進後再合擊的階段,所以對於多媒體通訊會有你提出你的標準,我提出我的標準的現像,表面上看起來是不同的產業領域,實際上連接的卻又是相同的「數位內容」市場。

以台灣來說,幅員小密度高,傳統電信的電話線路較為便利,所以ADSL寬頻連線幾乎獨佔鰲頭,連以Cable為號召起家的和信超媒體也都改佈ADSL服務為主了。相對而言,美國地方大,局端到用戶之間還是要用Cable來連接較為經濟實惠,所以Cable反而擁有較大的市佔率。日本則獨俱眼光,以光纖到家(FTTH)來另起爐灶,做更深遠寬廣的網路佈局。以上都有各自區域的經濟性考量,然而畢竟是有線性的「最後一哩」,架設好就沒事了,消費者不會太在意用的是什麼標準,或背後是什麼系統廠商在經營?但廠商為了自身的利益還是會不停的推出新服務來相互傾軋,例如中華電信就推出MOD服務來挑戰有線電視業者的市場。

當然,理想的狀況還是家中裝一條有線系統就可以,不要又接Cable,又接ADSL的,實在太麻煩、太浪費資源了,但這條路應該還要走很久吧。至於無線性的「最後一哩」則是近來更大的爭執性焦點,不僅是因為它具有行動式的服務,同時也是以個人為單位的連線市場,不是ADSL等以戶為單位的而已,所以市場更是龐大、競爭更為劇烈。無線的「最後一哩」表現在外的仍是各擁一片天,行動電話業者推出的3G,IT業者推出的WiMAX與WiFi等,雖說是各有特色優勢,但很明顯的是在搶奪同一個市場,由於業者既有的產業結構不容易打破,想要整合成一種無線式的「最後一哩」也必然要走很久。

無線上網的多方角逐與混雜,以台北市來說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台北市政府不久前才主辦「2006國際數位城市論壇」,並在各城市評比中獲得首獎。眾所皆知台北市政府是以WiFly的無線網路新都為主軸,由於用WLAN的熱點佈建方式,實際應用上問題重重,使得消費者對於實用性與費用相當質疑,所以迄今的用戶仍舊推廣不開,在新科技不斷演進的狀況下,很可能成為胎死腹中的方案。因為WiFly只是挾著台北市政府的資源與統一企業的通路,與傳統電信業或資訊網路業衝突競爭,不僅消費者無所適從,在有線、無線,3G、WiMAX的夾殺下,彼此之間,這「最後一哩」恐怕是漫漫長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