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70%的GDP是靠終端消費支撐,因此911恐怖攻擊後,總統小布希的發言中還鼓勵人民去消費,由此可知零售對經濟的重要性,而資通訊重量級業者的技術發展,近來也從虛擬的網路、資訊領域走向實體通路,也就是看好O2O(Online to Offline)的發展前景,紛紛積極卡位佈局。

為家庭主婦補貨而設計的Amazon Dash
為家庭主婦補貨而設計的Amazon Dash

舉例而言,Google雖以搜尋引擎而知名,但真正讓Google獲利的是網路廣告撮合,網路廣告業務佔Google營收的90%以上,另購併而來的Motorola事業佔7-9%營收,而今年1月Google拋售Moto事業給Lenovo後,恐怕恢復成幾乎100%倚賴廣告業務。

Apple祭出Passbook和iBeacon

Apple曾在2010年提出iAd,也期望發展數位廣告事業,但至今似乎沒有斬獲,且遭Adidas、Chanel捨棄。當然,Apple不會放棄零售市場商機,2012年發表iOS 6作業系統,即內建Passbook的實體零售優惠機制(運用條碼、QRCode掃描技術),2013年Apple發表iOS 7作業系統,又加碼內建iBeacon機制,運用低功耗藍牙(Bluetooth Low Energy, BLE)技術進行實體商店內的導覽、促銷、甚至結帳。

無獨有偶的,Qualcomm也在2013年末提出Gimbal店內導覽、促銷機制,技術概念與Apple iBeacon相同,但兩業者各自有自己的軟體開發套件(SDK)。目前Apple已在自家實體商店Apple Store佈建iBeacon,並與美國大聯盟職棒合作,運用iBeacon技術提供球場動線導覽、球賽即時相關資訊等。

Apple在iAd失利後,轉提出Passbook、iBeacon等,可說是從數位促銷轉向實體促銷,期望以差異化競爭方式與Google互別苗頭,特別是網路購物與實體購物想比,後者仍是大的多。不過,網路購物也難以小覷,即便整體市場仍不如實體購物,但Google的廣告事業營收仍是每年兩位數以上的成長率。

給家庭主婦的Amazon Dash

事實上在此之前,在2003年RFID正流行時,許多人也寄望RFID可以取代傳統印刷條碼,使賣架上的商品可以直接放入購物推車(推車上設有RFID讀取器)就完成結帳動作,無奈傳統條碼的太過低廉,隨產品包裝印刷產生,成本近乎為零,以致RFID仍只適用於貨倉管理與少數垂直應用(如醫院排診),無法普及到一般終端消費上,顯見資通訊產業多寄望在終端消費領域進行技術變革。

進一步的,Amazon在今年4月推出Amazon Dash裝置,該裝置型體近似手持式小手電筒,但內建條碼掃瞄器、語音辨識等功效,設想的應用情境是給家庭主婦在家清點缺少的生活日用品,例如洗衣粉快用完了,就掃描一下洗衣粉包裝外袋的條碼,或需要買一條鮮魚就唸出來,透過語音辨識變成文字。

如此,主婦可以快速建立購物清單,將清單上傳後,Amazon即啟動其生鮮宅配服務Amazon Fresh,將主婦訂購的貨品送到家,不過目前Fresh服務僅限南加州、舊金山、西雅圖等地,但未來會擴展至美國與美國以外的20座城市。

用Google眼鏡購物

同樣的,Google也在為Google眼鏡找尋殺手應用,目前已知eBay已投入Google眼鏡應用程式(Glassware)的研發,設想讓消費者先在實體店面找商品(拍照下來),之後再上網搜尋、購買。

不僅如此,Google也與英國連鎖賣場業者Tesco合作,由Tesco的研究單位Tesco Labs運用Google眼鏡來快速購物,運用Google眼鏡上的攝影鏡頭充當掃瞄器,掃描輸入產品外包裝的條碼資訊,而後進行觸控操作,即可將條碼商品加入購物清單(數位購物車),而後上傳結帳。

在操作過程中,Google眼鏡也可以顯示商品所需的配送時間、食品的營養成份,以及建議的攝取量等,目前Tesco Labs宣稱整個操作程序只要45秒,且商品可當日配送,早上九點訂購,下午兩點即可到貨,僅五小時時間。

另外Google也購併專門幫助餐廳快速建置網站的業者Appetas,加上Amazon曾提出的Prime Air無人送貨直升機,在7月11日已向美國聯邦航空局(FAA)申請戶外飛行測試許可證。

由上述種種可知,資通訊業者正積極嘗試改變實體世界、虛擬世界的促銷、購物型態,看來無論實體店家、網路店家、終端消費大眾等,都要開始嘗試體驗新促銷、購物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