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聽過群眾募資(Crowd Funding),但反而對群眾外包(Crowd Sourcing)一詞不太熟,嚴格而論,群眾募資屬於群眾外包的一種。群眾外包指的是過去企業自行進行的,或透過衛星工廠、外包企業進行的,改由終端消費大眾來進行。

/news/2016/02/01/1359371580S.jpg

簡單舉例,過去企業自己為產品命名、定價,之後委給專業廣告公司命名,而群眾外包的作法是開放給大眾來為產品命名,產品價格則提出幾個價格區間,讓群眾投票最可以接受購買的價位等。

群眾外包過往不興盛,但隨著Internet、行動裝置的普及,其社會影響力正逐漸增大,例如被LINE購併的Whoscall,即是由大家來回報詐騙電話號碼、廣告推銷電話號碼,形成一個資料庫,成為每個人日後是否要接聽該電話的參考。

又如英國的OpenSignal公司,運用每個人的手機為偵測器,來偵測所到各處的手機基地台信號強度、信號品質等,並將所在座標、偵測數值上傳,形成資料庫,以供他人查詢,往後想更換電信營運商時,其信號覆蓋面積、自己居家與辦公處的覆蓋品質,就成為重要的參考依據。

不僅手機信號偵測,OpenSignal也提出Wi-Fi的群眾外包活動,由每個人到各處收集該地的免費Wi-Fi SSID、Wi-Fi Password,而後上傳座標與SSID、Password,同樣形成一個資料庫。往後,只要打開App,透過App與手機GPS定位,就可以知道目前所在位置是否有免費的Wi-Fi可加入與使用。

事實上OpenSignal的免費Wi-Fi作法為提出前,2005年(群眾外包一詞也大致從這個時間開始倡議)的西班牙業者FON就提出「每個人分享出自己居家的Wi-Fi,而後自己到其他地方也有Wi-Fi可用」的技術,不過當時智慧手機不興盛,推行稍不如預期,之後營運也略微轉型。

另外,台灣有一個開放的發展專案LASS(Location Aware Sensor System),中文為開放公益的環境感測器網路,是讓每個人打造一個PM 2.5的環境感測器,出外偵測後連帶座標位置一併上傳,如此就能知道每個地區的空氣品質,成為出外活動或環境研究的參考。

事實上台灣也有類似的商業方案,即鴻海集團的InFocus airPro小清新,只要購買約一千多元的空氣品質偵測器,該偵測器能以藍牙通訊與手機連線,即時回報所處位置的空氣品質,此資訊集中上傳後也同樣能構成地圖資料庫。

類似的,以色列新創業者Mobileye提出的自動駕駛、輔助駕駛導航技術REM(Road Experience Management),也是運用了群眾外包技術,由每輛車上傳目前路況消息,同樣構成資料庫,使每輛車能更新附近的路況資訊,達到持續性的智慧駕駛。

以上提及的,多數牽涉到地理位置的應用,但群眾外包不一定要與地理資訊結合,如前述的Whoscall即不需要,群眾為產品命名、定價調查等也不需要。而上述的群眾外包運作,撇除公益之外,多數也尚未有穩定營收營運,如OpenSignal只是先構成資訊地圖,目前構思以授權離線地圖來獲利。

此外,也有些外包已經證實失敗,例如曾有提案運用維基百科的集體協作方式來實現Internet搜尋引擎,認為人工研判將更精準,但估計工作量過大,且難以即時更新,因此目前搜尋引擎仍以電腦自行運算比對為主。

最後,其實群眾外包也更強化一句名言「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過去覺得享用社會資源與服務很自然,自己似乎不用回報與付出,但群眾外包讓分工、合作更具體明確後,群我間的意識應會有所提升,而台灣長年為人詬病的自私、缺乏公德心,或許也有些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