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汽車電子展即將熱鬧登場。作為綠能產業重要一環的新能源汽車,勢必成為此次展會備受矚目的焦點。不論是油電混合動力、插電式油電混合動力還是純電動車款,鋰電池組都是最為關鍵的電力供應來源。台灣身處發展綠能汽車產業的重要時刻,政府應加速扶植動力鋰電池產業及其相關材料科學之實力,傾全力促其壯大,方能厚實綠能汽車之根基。

台灣產業界在動力鋰電池的研發製造能力上已有不可忽視的成果。圖為能元科技所開發可應用在油電混合動力、插電式油電混合動力以及純電動車款的鋰電池產品。
台灣產業界在動力鋰電池的研發製造能力上已有不可忽視的成果。圖為能元科技所開發可應用在油電混合動力、插電式油電混合動力以及純電動車款的鋰電池產品。

簡言之,鋰電池是綠能產業之本;綠能產業若要蓬勃發展,掌握鋰電池絕對是首要之務。特別是在新能源汽車發展上,動力鋰電池的材料技術更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其無鎘污染、能量密度高、無記憶效應等特性,加上快速充電、安全高等性能,已成為電動機車和電動車的電源動力來源。而鋰高分子電池材料的安全性研發更尤其關鍵,牽涉到的是電池壽命、電池能量密度和充放電效能等核心要素。動力鋰電池更環環相扣進一步牽涉到整體新能源汽車的動力系統、動力電池組以及充電系統技術。

因此,動力鋰電池的技術門檻最高、利潤也最集中。但動力鋰電池也是高風險的產業,不可能在短期內獲利,需要長時期持續不斷的投資,還需要經過反覆長久的各項驗證測試,技術應用才能開花結果。目前動力鋰電池主要技術,仍是牢牢地掌握在日本廠商手上,特別是最為關鍵的正極材料部分,對提高動力鋰電池效能的電容量密度和成本結構影響最大。不僅是材料技術,生產銷售地也高度集中在日本。正因為動力鋰電池材料技術如此重要,現在全球各主要車廠都直接持有電池廠子公司的股權,積極投入研發正極材料,以掌握動力鋰電池之核心。

於是,廠商在投產鋰電池廠、或推出需具備市場差異性的動力鋰電池產品時,都需要紮實的材料科學研究作為基礎;同時,還需要從材料、電池、管理系統、機械加工等多方面周全考量。動力鋰電池產業平台更要進一步整合,才能有利於技術進步並降低系統成本。

台灣相關產業界在動力鋰電池的研發製造能力上已有不可忽視的成果,也逐漸深獲美、日青睞,廠商積極投入車用鋰電池芯、電池模組(含電池管理系統)設計與生產,技術上也頗具競爭力。但台灣動力鋰電池產業極為需要上下游產業鏈通力合作,整合技術資源,避免各自為政、惡性削價競爭、重複浪費技術研發資源,並放遠眼光進一步整合,方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脫穎而出。

此外,雖然經濟部已將過去投入研發高安全鋰電池研發的1.2億元法人科專預算,於今年提高到1.6億元新台幣。然此一數字對於產業界來說,實在是杯水車薪。光光單是3月中Sony旗下子公司Sony Energy Devices的鋰電池新廠,就已耗資130億日圓(約1.4億美元),相較之下真是天壤之別。質言之,動力鋰電池產業的複雜度不亞於其他產業,非但產業鏈內各級廠商需密切合作,政府部門更要投入資金和人才,共同開發高安全性動力鋰電池,才能事半功倍地茁壯起來,發展自主技術以達到量產規模,進而開拓產業商機。

台灣已經錯失鋰電池在3C產業發展的制高點。面對另一波新興契機,政府實在應加速確立發展動力鋰電池產業及材料科學之政策大方向,藉由組成高安全性鋰電池聯盟的良好時機,大破大立,主動積極整合產業界,編列長期且大規模的預算,支持動力鋰電池技術研發,除安全性材料外,更應具體掌握包括正極材料等關鍵技術核心,才能從新立足出發,真正掌握住綠能汽車產業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