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SmartAuto / 新聞 /
部會齊力 臺灣災防科研向前衝
 

【CTIMES/SmartAuto 報導】   2019年05月28日 星期二

瀏覽人次:【3177】

臺灣地理位置特殊,面臨地震、颱風與各種複合天災的威脅,而今年適逢87水災60 週年、921地震 20週年、莫拉克88風災10週年,根據2005年世界銀行研究報告「自然災害熱點:全球風險分析」,臺灣是面臨3種以上威脅自然災害的高危險地區,居民和土地都受到多重災害的威脅,因此政府長期投入災防科技的研發與落實,以科技守護臺灣。2011年起在行政院指導下,災防相關部會共同參與「行政院災害防救應用科技方案」,持續強化我國的科技研發與防災意識,積極面對災害威脅。

科技部陳良基部長致詞
科技部陳良基部長致詞

為展現災防科技階段性研發成果,科技部與災防相關部會今(28)日於台北中油大樓共同舉辦「行政院災害防救應用科技方案-第二期」(104-107年)總成果發表會,行政院陳其邁副院長特地蒞臨表達政府對災防工作與科技研發的重視,並代表行政院感謝各部會四年來的齊心努力。在科技部陳良基部長、災防科技中心陳宏宇主任的陪同下,仔細聽取過去四年各參與部會和所屬單位的豐富災防科技研發成果。

此次總成果發表會共有三個展示區:「成果主題館」、「海報展覽」及「應用成果攤位」,並以921大地震與莫拉克風災為主軸,總結台灣災防工作之過去經驗與未來展望,期間也安排有關地震、以及莫拉克颱風重建等議題之專題演講,讓民眾與社會各界了解政府長期持續投入災防科技研發的用心。為使臺灣其他各地的民眾也能體驗政府對災防科技研發的重視,未來也會透過移地展出,向中、南、東部民眾呈現。

政府長期耕耘,災防科研開花結果

各部會透過災防應科方案之執行,防災科技技術逐步落實於各項業務中,包含:各種災害潛勢地圖資料庫、智慧災防關鍵技術(校舍耐震評估、海嘯早期預警系統、土石流觀測技術及自動化警戒水位影像辨識等)、地震監測預警網路、火山監測綜合資訊、輻射災害情資模擬、中央與地方情資整合研判及災害情資社群推播等。這些具體成果可提昇災害預警、整備及應變決策作為的效能,可以大幅降低人民生命財產損失。

以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與各單位合作建置開發之「災害情資網」系統為例,該系統有效整合各災害業務主管部會的不同資訊,在單一平台予以呈現,更讓中央各單位與各地方政府能快、易、通掌握即時全面性之災害情資,憑此災防相關單位在平時可以做好整備工作,災時可以用此平台呈現圖表提供災害應變中心決策之用。

另外為促進產業鏈結,加值科研成果能量,本方案也彙編「防災手冊」,展現臺灣產官學界多元且豐富之防災科研成果,使各部會在執行政府科技計畫中也兼顧了社會責任,也可以藉此進而開拓產業新局,並配合新南向政策等國家重大政策,讓世界看見臺灣災防科技發展之成果。

部會整合強化災防,守護台灣

2009年莫拉克颱風侵襲臺灣,造成崩塌、土石流、堰塞湖、淹水、交通中斷、基礎設施嚴重受損等複合型災害,經檢討後發現因防救災資訊整合不足以致造成災防橫向聯繫出現資訊斷鏈。為解決此問題,並考量複合型災害之多重衝擊,並參酌世界先進國家的災害防救經驗,2011年起科技部(當時為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在行政院指導下,與防救災相關部會以四年時間共同推動「行政院災害防救應用科技方案」(簡稱應科方案第一期),藉由此一方案,整合部會之間的防救災與基本環境圖資,整合後建置災害情資網。第二期方案於前一期的基礎上持續精進與強化,歷年計有:內政部、經濟部、交通部、教育部、科技部、衛生福利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國家發展委員會及金融管理委員會等10個部會之所屬32個單位共同參與。

臺灣歷經1959年 87水災、1999年921大地震、2009年莫拉克風災等大型天然災害,雖然這些災害所造成當時重大損失,但是唯有持續強化我國的科技研發與防災意識,才是面對災害威脅的解決之道。災害防救工作首重落實,並持續精進及推廣,未來除持續精進各項防災科研監測與預警技術外,並將扮演技術產業推廣與資訊服務之中間媒合角色,透過各類合作機制及協助產、官、學、研各界進行災害防救科技應用之研究整合,以達防災產業加值化之新目標。同時也將擴大服務使用對象,除既有之公部門及科研團隊外拓展至防災相關產業及特定族群,提供創新資訊服務以建構「安全」、「便利」與「興利」的生活環境。

關鍵字: 科技部 
相關新聞
旭海火箭場完成首次發射 台灣測試全球第一支導控式混合火箭
臺灣海洋聯盟揭牌 建立科學整合管理永續發展平台
臺美日共同推動氣候預報技術 助力強化災害應變能力
科技部徵選14家科研新創 參與2022北美生物科技展
德國Falling Walls Lab Taipei 再次舉行 北醫大學生闖決賽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文章
» MPLAB® Connect Configurator簡介以及GUI常用功能範
» 以協助因應AI永無止盡的能源需求為使命
» 低 IQ技術無需犧牲系統性能即可延長電池續航力
» P通道功率MOSFET及其應用
» 運用能量產率模型 突破太陽能預測極限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3.139.70.131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