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最新动态
产业快讯
CTIMES/SmartAuto / 新闻 /
恩智浦支援全新小米无缝连结功能 智慧管理家庭装置
 

【CTIMES / SMARTAUTO ABC_1 报导】    2020年11月10日 星期二

浏览人次:【2607】

恩智浦半导体(NXP Semiconductors N.V.)与小米公司宣布,双方透过以恩智浦NTAG NFC晶片技术为基础的全新小米碰碰贴2.0,帮助日常生活更加智慧、更易於管理。碰碰贴和小米「米家」应用程式可与众多小米智慧家庭装置配合使用,例如照明、监控摄影机、闹钟和娱乐系统。只需在支援NFC的小米智慧手机上轻点,即可完成装置的配置和管理。

小米碰碰贴2.0采用恩智浦的被动NTAG(passive NTAG)IC,可提供不同等级的功能和安全性,进而打造全新的用户体验
小米碰碰贴2.0采用恩智浦的被动NTAG(passive NTAG)IC,可提供不同等级的功能和安全性,进而打造全新的用户体验

小米物联网事业部总经理暨AIoT技术委员会主席范典指出:「恩智浦是小米的重要合作夥伴,我们的共同目标是透过技术为人们提供更智慧、更安全、更便捷的生活。在过去的十年,如果没有恩智浦的鼎力相助,小米的许多创新都将无法实现。未来小米将持续与恩智浦合作,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令人振奋的技术。」

要设定智慧家庭装置,用户可以使用小米碰碰贴2.0和「米家」行动应用程式配置工作,之後会连结至小米IoT平台,以解释命令并将指令传达到装置。碰碰贴2.0支援快速配置单个或多个工作,并为智慧节点提供便捷的Wi-Fi和蓝牙配对功能。

「米家」应用程式易於浏览和使用,能够创造与保存大量跨装置类别的命令。用户仅需在运行「米家」应用程式的小米手机轻点,即可触发、配置和修改智慧家庭的各种操作。将贴纸放置在整个屋内的便利位置後,轻轻一点即可存取自订设置。

小米全新碰碰贴2.0和「米家」行动应用程式让用户可以轻松配置大量智慧家庭装置,使其协同作业,并在特定时间完成特定组合工作。根据个人喜好,用户还能可为「欢迎回家」、「外出」和许多其他设定,创造不同情境,例如调暗或关灯、房门上锁、设置播放清单和警报、打开电视。碰碰贴2.0解决方案大幅降低用户实现所需操作的复杂性,使其跳脱耗时且复杂的设定过程。用户将能快速、轻松地享用智慧家庭装置的便利性和多元功能,帮助其节省能源、获得安全感并享受生活。

恩智浦半导体??总裁暨物联网安全及智慧行动与零售业务总经理Philippe Dubois表示:「恩智浦提供领先的端对端NFC解决方案产品组合,涵盖广泛的软硬体和安全解决方案,可将数位和现实世界相互连结。十多年来,恩智浦和小米持续在行动支付、智慧音讯、快速充电解决方案、安全物联网等领域展开合作。碰碰贴2.0已成为智慧快捷方式,可轻松存取和使用所有小米家庭装置,进而强化人们在家中的舒适度、安全性和娱乐性。我们期待能在全新的想法上继续合作,帮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和轻松。」

恩智浦NFC NTAG采用被动供电,经过NFC Forum Tag认证,能够提供功能性和安全属性。NFC标签为NDEF格式资料提供受保护的晶载储存(on-chip storage),供小米手机使用「米家」应用程式读取、解释和重写NDEF命令和资料,并执行多种功能。NTAG产品线亦支援小米进行进阶客制化,以持续提供全新用户体验。

小米碰碰贴2.0现可在中国小米零售店或於线上购买。其他市场与经销通路将於2021年推出。

關鍵字: 智能家庭  NFC  NXP 
相关新闻
Honeywell与恩智浦联手利用AI 加强建筑能源智慧管理
NXP:智慧家庭将成为未来5年主要市场成长领域之一
NXP看好智慧家庭、电动车与智慧工厂 主攻边缘运算方案
大联大世平携手NXP加速多领域发展智慧应用
NXP:电池占电动车总成本4成 精确估算电池组充电状态至关重要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关讨论
  相关文章
» 使用Microchip Inductive Position Sensor(电感式位置传感器)实现高精度马达控制
» 以霍尔效应电流感测器简化高电压感测
» ESG趋势展??:引领企业迈向绿色未来
» 智慧家居大步走 Matter实现更好体验与可靠连结
» 车载软体数量剧增 SDV硬体平台方兴未艾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读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远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3TDVOHCSSTACUKV
地址:台北数位产业园区(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区承德路三段287-2号A栋204室
电话 (02)2585-5526 #0 转接至总机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