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最新动态
产业快讯
CTIMES/SmartAuto / 新闻 /
CES:3D蓝光备受瞩目 全彩3D印刷初试啼声
 

【CTIMES / SMARTAUTO ABC_1 报导】    2010年01月11日 星期一

浏览人次:【11438】

CES 2010展会已经进入尾声,越来越多的3D显示应用产品不断在CES 2010展会上涌出,特别是在3D蓝光技术应用上,各大厂纷纷推出相关解决方案;另外配戴眼镜式和裸视3D显示技术也有所进展,新奇的项目还包括全彩3D立体印刷技术开始初试啼声。

除了先前的介绍之外,台湾讯连科技(Cyberlink)也在CES 2010展会上推出3D蓝光(Blu-ray)解决方案,除能让PC运作图形处理器更强而有力外,并能对高画质蓝光显示的多重视域编码(Multi-View Codec;MVC)进行译码。以此方案为基础,Cyberlink也革新了自身PowerDVD Ultra应用在桌上型和笔电的3D蓝光显示效能,并宣示与NVIDIA、AMD、Intel和蓝光光盘协会(Blu-ray Disc Association)更紧密的合作计划。Cyberlink计划在今年中期推出可支持3D蓝光的PowerDVD Ultra产品。

另外,3D眼镜大厂XpanD也趁势推出新一款可应用在各类环境的电子式快门眼镜(Shutter Glasses)产品X103,强调可无缝地与具备3D显示功能的LCD面板、电浆面板和数字光源处理技术DLP(Digital Light Processing)显示屏幕结合。这款产品采用名为 pi-cell的液晶胞(liquid crystal cell)技术,当电子快门遮蔽左右眼时,可更加快速转换,也能够更加宽视域,更可强化镜面穿透率的消光比(extinction ratios)。

而另一款X102 3D眼镜产品则不采用红外线发射器(emitter),改采德州仪器所推出的DLP-link双向同步(synchronize)技术,无须外部独立的发射器。这是利用数字微型反射镜组件DMD快速切换的特点,在图帧之间插入灰阶画面;3D眼镜侦测到灰阶画面时便切换左右眼快门,以这种方式进行左右眼切换同步,因此不需要外部接收器。

据估计,XpanD目前拥有全球电子式快门眼镜95%以上的市占率,并且是唯一可提供各类应用领域3D电子快门式眼镜的厂商,涵盖剧院、家庭娱乐(包括德州仪器TI的DLP-link投影技术)、 数字播放、教育、企业和PC游戏领域。

此外,裸眼3D技术专利大厂TDVision也与XpanD合作推出实时3D编码技术,同时TDVision所提供的韧体及软件技术,包括2D delta裸视编译码技术A结合XpanD的3D电子式快门眼镜技术专利,将进一步提高3D显示屏幕画面的真实分辨率和高画质影像质量。两家厂商并与Mitsubishi合作打造可应用在家庭剧院使用DLP-link技术的3D电视环境。

另一个有趣的展示则是在线印刷网站Shapeways宣布他们可提供全彩印刷材料、搭配3D立体模块印刷技术。这个可支持印刷出如真实般地诸如小雕像等全彩3D立体对象。Shapeways更可进一步提供消费者3D影像印刷服务,用户可上传一般传统彩色图像给Shapeways网站,利用Photoshaper creator技术转成3D图像,并藉由Full Color Sandstone技术将3D影像模块立体化,便可印刷出三维立体对象和人物,可广泛应用在建筑架构和产品设计立体图标需求上,印刷出来的3D全彩立体对象尺寸可微小至10×15×8英吋。

關鍵字: CES 2010  3D显示  Cyberlink  XpanD  TDVision  Shapeways  其他电子资材组件 
相关新闻
裸眼3D再次崛起 手机产业枕戈以待
亚马逊推首款3D手机目标:随时买、买更多
3D打印推动"数字制造"狂潮来袭
台湾在3D产业的最后机会:应用内容
智能手机将成为裸眼3D的绝佳发展平台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关讨论
  相关文章
» 智慧控制点亮蓝牙照明更便捷
» 适用於整合太阳能和储能系统的转换器拓扑结构
» 光电系统测试的运动扫描和数据收集方法
» 先进光学感测技术协助实现汽车智慧表面
» 打开MicroLED说亮话 进军商用市场指日可待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读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远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3T7T24P8STACUKI
地址:台北数位产业园区(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区承德路三段287-2号A栋204室
电话 (02)2585-5526 #0 转接至总机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