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最新动态
产业快讯
CTIMES/SmartAuto / 產品 /
 

【CTIMES/SmartAuto 林彥伶报导】   2018年05月17日 星期四

浏览人次:【2843】

在近日举行的 Microsoft Build 大会上,Microsoft推出了基於 Project Brainwave的Azure机器学习硬体加速模型,并与 Microsoft Azure Machine Learning SDK 相集成以供预览,客户可以使用 Azure 大规模部署的英特尔FPGA(现场可程式设计逻辑闸阵列)技术,为其模型提供行业领先的人工智慧 (AI) 推理性能。

基於 Project Brainwave的硬体使用范例。(Photo by Scott Eklund/Red Box Pictures)
基於 Project Brainwave的硬体使用范例。(Photo by Scott Eklund/Red Box Pictures)

英特尔公司??总裁兼可程式设计解决方案事业部总经理Daniel McNamara指出:「作为一家整体技术提供商,我们通过与 Microsoft 密切合作为人工智慧提供支持。人工智慧适用於从训练到推断,从语音辨识到图像分析等各种使用场景,英特尔拥有广泛的硬体、软体和工具组合,可满足这些工作负载的需求。」

资料科学家和开发人员可以在全球最大的加速计算云中轻松地使用深度神经网路 (DNN) 处理各种即时工作负载,应用的领域涵盖制造、零售和医疗领域等。不论是在云计算还是边缘计算中,他们都可以利用英特尔FPGA来训练模型,并将其部署到 Project Brainwave上。

Project Brainwave使用英特尔 FPGA来提供即时人工智慧,释放了可程式设计硬体的潜能并展示了人工智慧的未来,基於 FPGA 的架构具有高吞吐和经济节能的特点:比如可以运行 ResNet 50这是一种行业标准的 DNN,需要近 80 亿次计算而无需批次处理。

通过使用 Azure Machine Learning SDK for Python,客户可以重新训练基於 ResNet 50 的模型及其资料,专门处理图像识别任务。

对於即时 AI 工作负载,由於计算强度较高,因此需要专用的硬体加速器。英特尔 FPGA 支援 Azure 针对任务配置硬体,以实现峰值性能。

微软公司杰出工程师 Doug Burger 表示:「客户现在可以利用英特尔 FPGA 和英特尔至强技术,在云端和边缘使用微软的一系列 AI 突破性技术。这些新功能支援将 AI 集成到即时处理流程中,以利用 Microsoft Azure 和 Microsoft AI 的强大功能推动业务转型。」

使用者可以根据 Azure 工作负载的特定要求进一步完善 FPGA 或完全改变其用途,采用英特尔FPGA 和英特尔至强处理器开发的Azure架构,支援根据使用者的定制软体和硬体设定条款,透过加速 AI 实现创新。

關鍵字: FPGA  機器學習  Intel  Microsoft 
相关产品
AMD为成本敏感型边缘应用打造Spartan UltraScale+产品系列
Microchip全新MPLAB机器学习开发套件协助增添开发高效能
PolarFire FPGA采用Microchip安全架构 通过英国国家网路安全中心审查
凌华COM-HPC模组搭载第13代Intel Core处理器 可支援24效能核心
莱迪思以Lattice Drive解决方案拓展软体产品 加速汽车应用开发
  相关新闻
» 协助客户解决痛点 士林电机展示完整工控解决方案
» 台湾工具机展银泰科技精锐尽出 主打智能与散热两大解决方案
» 筑波科技携手LitePoint共创5G、Wi-Fi 7、UWB无线通讯新境界
» 工研院秀全球最灵敏振动感测晶片 可测10奈米以下振动量
» 安立知以全方位无线通讯方案引领探索6G时代
  相关文章
» 使用Microchip Inductive Position Sensor(电感式位置传感器)实现高精度马达控制
» 以霍尔效应电流感测器简化高电压感测
» ESG趋势展??:引领企业迈向绿色未来
» 智慧家居大步走 Matter实现更好体验与可靠连结
» 车载软体数量剧增 SDV硬体平台方兴未艾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读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远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3TBZUF4ASTACUKR
地址:台北数位产业园区(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区承德路三段287-2号A栋204室
电话 (02)2585-5526 #0 转接至总机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