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信服务的系统上有所谓「最后一哩」(The Last Mile)的解决方案,这指的是局端与终端用户之间的联机服务,局端与局端之间则称之为骨干(Backbone)布线的信息基础建设。骨干布线多由政府主导,除非是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否则一般都已有完善的规划措施,所以「最后一理」才是兵家必争之地,因为它能从消费者中收取源源不断的联机服务费。移动电话系统业者广设的基地台就是一种最后一哩的服务,ADSL或Cable也是,WiFi(802.11x)、WiMAX或3G也都算是,同时因为传统语音电话服务与数字信息已相互交错混合,「最后一哩」的竞争与商机就更加庞大了。

传统电信与信息产业能携手走最后一哩吗?(HDC)
传统电信与信息产业能携手走最后一哩吗?(HDC)

也因为「最后一哩」的标准这么多,对厂商与消费者而言,简直就是一种折磨,如果有线的只有一种,加上无线的也只用一种,这样就可以省却很多麻烦,何乐而不为呢?不过这也是莫可奈何的一件事,除了厂商结党营私想操作标准外,现实各自的产业体系,也不可能说收就收,还是得勉强提出新一代的「最后一哩」解决方案。毕竟传统的电信产业与信息产业,正处在分进后再合击的阶段,所以对于多媒体通讯会有你提出你的标准,我提出我的标准的现像,表面上看起来是不同的产业领域,实际上连接的却又是相同的「数字内容」市场。

以台湾来说,幅员小密度高,传统电信的电话线路较为便利,所以ADSL宽带连接几乎独占鳌头,连以Cable为号召起家的和信超媒体也都改布ADSL服务为主了。相对而言,美国地方大,局端到用户之间还是要用Cable来连接较为经济实惠,所以Cable反而拥有较大的市占率。日本则独俱眼光,以光纤到家(FTTH)来另起炉灶,做更深远宽广的网络布局。以上都有各自区域的经济性考虑,然而毕竟是有线性的「最后一哩」,架设好就没事了,消费者不会太在意用的是什么标准,或背后是什么系统厂商在经营?但厂商为了自身的利益还是会不停的推出新服务来相互倾轧,例如中华电信就推出MOD服务来挑战有线电视业者的市场。

当然,理想的状况还是家中装一条有线系统就可以,不要又接Cable,又接ADSL的,实在太麻烦、太浪费资源了,但这条路应该还要走很久吧。至于无线性的「最后一哩」则是近来更大的争执性焦点,不仅是因为它具有行动式的服务,同时也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联机市场,不是ADSL等以户为单位的而已,所以市场更是庞大、竞争更为剧烈。无线的「最后一哩」表现在外的仍是各拥一片天,移动电话业者推出的3G,IT业者推出的WiMAX与WiFi等,虽说是各有特色优势,但很明显的是在抢夺同一个市场,由于业者既有的产业结构不容易打破,想要整合成一种无线式的「最后一哩」也必然要走很久。

无线上网的多方角逐与混杂,以台北市来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台北市政府不久前才主办「2006国际数字城市论坛」,并在各城市评比中获得首奖。众所皆知台北市政府是以WiFly的无线网络新都为主轴,由于用WLAN的热点布建方式,实际应用上问题重重,使得消费者对于实用性与费用相当质疑,所以迄今的用户仍旧推广不开,在新科技不断演进的状况下,很可能成为胎死腹中的方案。因为WiFly只是挟着台北市政府的资源与统一企业的通路,与传统电信业或信息网络业冲突竞争,不仅消费者无所适从,在有线、无线,3G、WiMAX的夹杀下,彼此之间,这「最后一哩」恐怕是漫漫长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