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典故
 
 
计算机病毒怎么来的?
计算机病毒最早的概念可追溯回1959年一种叫做 「磁蕊大战」(core war)的电子游戏,这种游戏的意义在于,程序是可以自我大量复制的,并可与其他程序对抗进行破坏,造成计算机软、硬件的损毁。而后在1987年,C-Brain程序会吃盗拷者的硬盘空间,C-Brain的恶性变种就成为吃硬盘的病毒。
计算机病毒是如何产生的呢?计算机病毒最早的概念可追溯回1959年,当时美国AT&T的贝尔(Bell)实验室中,出现一种叫做 「磁蕊大战」(core war)的电子游戏,由玩家双方各写出一套程序,输入同一部计算机中,让这两套程序在计算机的记忆系统内互相追杀,有时它们会设下一些关卡,有时则停下来修理、重写被对方破坏的几行指令。当程序被困住时,它可以进行自我复制,以逃离险境。在双方的程序进入计算机之后,玩游戏的人只能看着屏幕上显示的战况,而不能做任何更改,直到某方的程序被另一方程序完全「吃掉」为止。因为程序的运作范围都在计算机的记忆磁蕊中,所以被称为「磁蕊大战」。 这个由贝尔实验室中三个年轻程序人员-H, Douglas McIlroy、Victor Vysottsky以及Robert T. Morris共同发明的游戏,其代表的意义在于,程序是可以自我大量复制的,并可与其他程序对抗进行破坏,造成计算机软、硬件的损毁。 而后在1987年,一对巴基斯坦兄弟为了打击软件盗拷,写出了C-Brain程序,一旦有人盗拷软件,这个程序就会开始吃盗拷者的硬盘空间。原本C-Brain的用意在于保护知识产权,但后来C-Brain的恶性变种陆续出现,成为吃硬盘的病毒。 起初计算机间因为没有联机,是各自独立的,所以当某部计算机受到病毒感染的时候,我们只需把它关掉即可。但在1988年秋天,身为美国康乃尔大学学生的Robert T. Morris, Jr在因特网上启动了第一只Internet Worm,计算机因为与网络链接,造成了数以万计的计算机都受到感染,自此之后病毒借着网络传播时有所闻,大众因而开始关注网络背后蕴藏的风险、以及安全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