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人 內容
SuperC_Touch
發表 發表於: 2012.06.18 09:46:41 AM    文章主題: Re: HTC EVO Design 用的是Sony 的 in cell 觸控面板?

   當 Sony , HTC , Apple , 三星開始使用 In cell 的觸控技術時,就宣告內嵌式觸控時代的來臨,可以大膽的推論 2013年會有更多的 in cell 觸控面板加入戰局,如果有注意這幾天的新聞會發現,劍揚與華映合作的21吋內嵌式觸控面板也開始量產,2013 年 LG 與 奇美在內嵌式觸控面板上也不會缺席,友達會專注在OGS與 on cell touch 上,宸鴻與勝華的 OGS,TOL的產能也會大量開出,顯而易見的觸控面板大決戰就在2013年,advance in cell 觸控面板預估將在2014年引爆,觸控面板會進入成熟期,競爭能力不足或技術能力不足的廠商會在本波趨勢中淘汰,推論 advance in cell touch 會成為主流產品 ,外掛式觸控會離開主流市場導向邊際市場或少量多樣化的市場,一場觸控產業的大洗牌正式展開。
Eric5698
發表 發表於: 2012.06.13 02:02:53 PM    文章主題: Re: HTC EVO Design 用的是Sony 的 in cell 觸控面板?

無疑的

這個討論區就是在宣揚 SuperC IC的功能有符合目前所遭遇到的困難解答

SuperC_Touch
發表 發表於: 2012.06.11 10:54:33 AM    文章主題: Re: HTC EVO Design 用的是Sony 的 in cell 觸控面板?

      以Apple 兩片玻璃式互電容的技術來看,Tx與Rx距離一片玻璃的厚度,手與Tx距離兩片玻璃的厚度,當手指touch上方的玻璃時可量測到的訊號變化約10%~30%,現在試想像一下,把Tx與Rx的距離縮小100倍時會如何,互電容的數值會變大100倍,手指與Tx的距離相當於縮小一倍,所以改變量會增加一倍,2/100 表示可以量到的變化量相對於原來的10%~30%而言,變成剩下0.2%~1.2%的改變量,這個改變量遠小於背景雜訊。


       大家可以想像一下,以現在的10%~30%的變化量做出來的觸控面板,準確度與線性度都不是很好時,0.2%~1.2%的變化量還能做的出可以用的觸控面板嗎。

SuperC_Touch
發表 發表於: 2012.06.11 10:53:30 AM    文章主題: Re: HTC EVO Design 用的是Sony 的 in cell 觸控面板?

       自電容除了之前所列舉的四項缺點外,其他的特性如感應的靈敏度,線性度較正,多點觸控的處理都遠比互電容的技術來的容易。

       最近有機會試用了New IPad,也是筆者第一次使用Apple的觸控經驗,結果令人失望,每次要把視窗收掉,用手指去觸控較靠上邊的X,結果都很難成功,要試很多種不同的按法或位置,才能成功,可是在輸入文字時觸控下端的鍵盤又很容易,不會按錯字,可以確定觸控位置的準確度與觸控點的位置有相當的關係。


       同樣的問題也發生在操作HTC的手機上,做鍵盤觸控輸入時,常常容易按錯字,必須去適應它不同的按鍵,按的位置要有所修正,成功率才比較高。 相信這兩家的觸控面板都經過嚴格的品管與認證,不會連最基本的單點觸控的測試都有問題,合理的懷疑是線性度的校正會因使用者而異,所以不同的使用者按相同位置時計算出來的座標會不一樣。

      而上述的問題在all point addressing的自電容結構下是很好處理的,不同的使用者按相同的點,位置計算的差異會比較小。

SuperC_Touch
發表 發表於: 2012.06.11 10:51:07 AM    文章主題: Re: HTC EVO Design 用的是Sony 的 in cell 觸控面板?

如果是用Apple的雙層結構或DITO結構時,當手指touch,Tx與Rx的互電容會減少

使用Atmel的SITO菱型跨橋結構時,當手指touch,Tx與Rx的互電容會增加

當Apple的雙層結構或DITO結構,如果Tx與Rx的距離非常近,手指Touch的位置遠大於Tx與Rx的距離時,互電容變大或變小會很模糊,表示將無法分辨觸控的發生。

所以三星的先進內嵌式觸控要成功,必須使用更先進的觸控偵測技術才有可能達成。
SuperC_Touch
發表 發表於: 2012.06.10 11:50:12 PM    文章主題: Re: HTC EVO Design 用的是Sony 的 in cell 觸控面板?

如果是用Apple的雙層結構或DITO結構當時,當手指touch,Tx與Rx的互電容會減少

使用Atmel的SITO菱型跨橋結構時,當手指touch,Tx與Rx的互電容會增加

當Apple的雙層結構或DITO結構,如果Tx與Rx的距離非常近,手指Touch的位置遠大於Tx與Rx的距離時,互電容變大或變小會很模糊,表示將無法分辨觸控的發生。

所以三星的先進內嵌式觸控要成功,必須使用更先進的觸控偵測技術才有可能達成。
SuperC_Touch
發表 發表於: 2012.06.07 08:26:18 AM    文章主題: Re: HTC EVO Design 用的是Sony 的 in cell 觸控面板?

         當越來越多的大廠開始採用內嵌式觸控螢幕時該怎麼辦


        三星的AMOLED用的觸控面板可以稱為On Cell也可歸類於In Cell,現在 Apple的In Cell手機也將出現,Sony與HTC也推出 In cell的手機,相信隨著In cell 觸控螢幕產量的提升,會越來越多的大廠加入,畢竟誰不想讓自家的手機更薄,用電更省,光學特性更好呢。 就算OGS可以一樣薄,但終就多了一層的ITO,折射率與反射率就輸了一截,更不用說還有牛頓環等光學問題要解決,而且越薄的玻璃上要蝕刻電路的難度越高,要OGS做到0.3mm或未來0.2mm在良率上會面臨非常大的挑戰,所以在薄型化的戰爭中勝算不大,只能多爭取一些過度的時間而以。

SuperC_Touch
發表 發表於: 2012.06.05 08:16:54 PM    文章主題: Re: HTC EVO Design 用的是Sony 的 in cell 觸控面板?

                      對互電容的觀念你正確嗎

        Apple 的 DITO 互電容結構,當手指touch到玻璃時,互電容是增加還是減少,使用ATmel的菱形跨橋結構時,手指touch玻璃時,互電容是增加還是減少,兩者的答案相同嗎?

        第三個問題當Apple的 DITO結構中,如果Tx與Rx的距離小到只有幾微米時,手指touch上玻璃時,互電容增加或減少的模型比較接近上述的第一種還是第二種。

        如果三個問題都回答的出來,而且說的出原理,恭喜你是觸控達人,否則就要再加強對觸控的基本觀念。

         跟超過300位的觸控產業界的工程師與工程主管會談過,發現觸控達人其實很有限,大家對自己工作的部分都相當專業令人敬佩,可是廣度普遍不足,所以很難做到全面性且整體性的思考,這也是造成產業停滯不前的原因,競爭力相對不足而不自知,真正的高手習慣從大部份的不可能中,努力去發現微小的可能性,然後加以實踐,然後獲得成功,一般的人習慣在許多的可能中,尋找不可能的理由,來放棄實踐,這樣做比較不會失敗,看來以目前的職場環境來看,肯定不是冒險者的天堂而是墳墓。

SuperC_Touch
發表 發表於: 2012.06.05 09:23:52 AM    文章主題: Re: HTC EVO Design 用的是Sony 的 in cell 觸控面板?

   回頭看看Apple最早的觸控申請

US 7663607 B2 Multipoint Touchscreen


     於2004年5月6日提出申請,這篇專利中提出兩種可以做多點觸控的面板設計,包含自電容與互電容兩種方法,代表圖案以自電容的多點觸控結構為主,互電容結構為輔,說明Apple 本身也傾向自電容的技術,請參考下圖。

apple2.jpg
      然而在當時的技術來做自電容式的多點觸控螢幕會發生下列幾點難以克服的技術障礙。
(一) 尺寸越大點數就越多,總點數與面積成正比。
(二) 走線會很細,使用ITO時電阻會很大。
(三) 點數超過一定的數量時,邊緣的空間就無法將線走到觸控IC的位置。
(四) 線與線的距離越近,Crosstalk 串音現象會很嚴重。
 
   走線的空間與走線的電阻為無法實現的最大原因
 
但是自電容的技術比起互電容技術而言,靈敏度準確度都要高出很多。
SuperC_Touch
發表 發表於: 2012.06.04 09:42:33 PM    文章主題: Re: HTC EVO Design 用的是Sony 的 in cell 觸控面板?

                             問題出在互電容的技術

        其實 Apple 所提倡的互電容技術,可以有效的解決鬼點問題,但是犧牲了測量的靈敏度,這也是 Apple 到現在還無法使用金屬筆來觸控,不能做懸空觸控的原因,可是由於Apple的產品開發的太成功,形成業界的標準,所有的觸控面板廠只生產這個類型的觸控面板,讓其他的觸控面板結構無法達到生存的規模,形成觸控產業的一言堂,研發觸控IC的業者也必須朝向互電容的技術發展,否則也無面板可用而無法生存,讓全世界研發觸控技術陷入瓶頸,而不能多元化發展,當觸控面板走向薄型化如OGS時,問題就開始浮現,能用的觸控IC也變的有限,當Tx與Rx的距離更近時問題也就越大,所以進入advance in cell 的領域時就找不到觸控IC可用了,再加上離LCD的 data line,gate line越近時雜訊就會越大,測量的訊號如何從雜訊中識別出來也是另外的大難題,而這些難題相信一時之間還解決不了,這也是三星先進內嵌式觸控螢幕無法量產的原因。
SuperC_Touch
發表 發表於: 2012.06.04 09:41:24 PM    文章主題: Re: HTC EVO Design 用的是Sony 的 in cell 觸控面板?

        為什麼還沒看到三星先進內嵌式觸控面板

         如果三星先進內嵌式觸控面板有這麼大的價差,領先全世界為什麼看不到量產化的產品,甚至連新聞都沒有,難道以三星龐大的資源還做不出來嗎?
SuperC_Touch
發表 發表於: 2012.06.04 02:54:08 PM    文章主題: Re: HTC EVO Design 用的是Sony 的 in cell 觸控面板?

Samsung SuperC Touch advance in cell touch 成本分析

 

由於只改變 color filter基板上BM的圖案與 Vcom 層的圖案,所以在材料上只增加一層金屬層,佔color filter生產成本5%以內,增加兩道光罩的作業所增加的成本也應該小於10% (加上良率影響),所以增加觸控功能的成本小於color filter成本的15%,而color filter的成本佔LCD整體成本約 26%,所以增加觸控的代價為增加LCD成本的 26% X 15%= 4%,以10寸的LCD螢幕 美金40 元來看,觸控面板的成本只佔美金1.6元,加上保護玻璃的成本也小於美金10元,而10寸的G/G觸控面板約要美金40元,當中的價差有美金30元,這個價差足以決定觸控產業與LCD產業的的興衰。

SuperC_Touch
發表 發表於: 2012.06.04 02:53:19 PM    文章主題: Re: HTC EVO Design 用的是Sony 的 in cell 觸控面板?

                                            Samsung advance in cell 結構

SuperC_Touch
發表 發表於: 2012.06.04 08:20:47 AM    文章主題: Re: HTC EVO Design 用的是Sony 的 in cell 觸控面板?

       由三星的專利申請文件的資料來看 advance in cell touch的觸控技術,關鍵就在降低 in cell touch 觸控面板的生產難度,進而升高良率降低成本,把困難由面板端轉移到觸控IC端,一但觸控IC發展成熟,advance in cell touch 將會全面主導整個觸控產業,當然觸控IC研發還需一段時間,LCD面板廠導入生產也需要時間,依筆者預估應該不會超過2~3年,觸控產業就會產生根本性質變,這是需要認真看待的一件事,就像江朝瑞董事長所言,面對in-cell抱持最壞打算來面對,最近也有消息指出台灣的面板二虎也積極的跨入In cell touch的研發生產,其中值得觀察的是,二虎研發的in cell touch技術究竟跟的上,或跟不上時代的進步,還是處於落後局面而不自知,如果就其已公告的有關 in cell touch 的專利申請來看,前途非常不樂觀,就看還沒公告的專利申請中,有沒有令人驚豔的表現。
SuperC_Touch
發表 發表於: 2012.06.04 05:54:59 AM    文章主題: Re: HTC EVO Design 用的是Sony 的 in cell 觸控面板?

SuperC_Touch
發表 發表於: 2012.06.03 08:15:26 PM    文章主題: Re: HTC EVO Design 用的是Sony 的 in cell 觸控面板?

                                         samsung advance in cell touch 觸控技術說明

三星的做法,將感應層Rx用的圖案做在BM層的下面或用金屬BM直接做成 Rx的圖案,將Tx做在V com層上由於只改變了BM層的圖案與V com層的圖案,其他的製程都沒改變,所以在生產上幾乎沒有困難,良率與開口率都不會降低,缺點在於觸控IC設計上有難以跨越的障礙,Apple所面臨的相同,而 RxTx的距離只有幾個微米 (um)Apple更近,手指距離Tx,Rx太遠,會讓觸控變化量變的非常小,LCD內部的雜訊又非常大,如果沒有如SuperC_Touch所發明的微擾共振技術可以有效的抑制雜訊,提高感應的靈敏度的方法來設計觸控IC,要量產的困難將會發生在找不到可以使用的觸控IC


SuperC_Touch
發表 發表於: 2012.06.03 03:51:25 PM    文章主題: Re: HTC EVO Design 用的是Sony 的 in cell 觸控面板?

                                    看看觸控大廠與專業分析師的說法

江朝瑞說,今年觸控市場的確充滿挑戰競爭,面對in-cell抱持最壞打算來面對,不過in-cell技術需高額的投資,效果如何還需觀察,觸控市場競爭是「人人有機會、個個沒把握。」

台經院面板產業分析師邱昰芳指出,內嵌式觸控技術複雜,良率過低,儘管日廠SONY先前也曾發展過此技術,不過並未看到顯著成效,顯現在過程中遇到不少問題,但可確定的是日韓廠包過夏普、索尼、三星皆有意發展in-cell技術,市場人士則透露,蘋果已向多家日韓廠商採購,這些日韓廠5月開始就進行大規模生產,良率約在65%至70%。

In cell 不值得擔心的理由可以歸納如下
(一) 投資額高
(二) 面板的生產門檻高
(三) 良率低 65%~70%

針對傳統的 in cell touch 觸控技術而言,上述所言筆者持相同看法,但是對於三星的 advance in cell touch 觸控技術而言,上述三個缺點則完全不存在,三星唯一的障礙在於觸控IC的能力不足而以。
SuperC_Touch
發表 發表於: 2012.06.03 02:50:54 AM    文章主題: Re: HTC EVO Design 用的是Sony 的 in cell 觸控面板?

    科技進步所產生的競爭在所難免,其實每天都在發生,如果盡力去做最後輸了,那只能認命沒有可遺憾的,可怕的事是看不到方向,找不到競爭的關鍵點,筆者與許多主要的業者聊過的結果,實在令人憂心,看到大家對自己OGS,On cell的研發成果沾沾自喜之際,忽視對手的目標早就超越了OGS與on cell,此情此景像不像10年前AMOLED的翻版,原本台灣位居領先的地位,現在卻落後三星5年,如果在觸控產業再發生一次,整個的行動產業就會失去競爭力,對台灣整體經濟的影響可是相當的巨大,所以找對方向會是主要的關鍵,只要願意去做就未必會輸,但如過不做就肯定會輸。
Eric5698
發表 發表於: 2012.06.01 02:48:11 PM    文章主題: Re : Re: HTC EVO Design 用的是Sony 的 in cell 觸控面板?

SuperC_Touch :
   Samsung 在 in cell touch 上其實花了相當的功夫,由於三星現在主打的 是 AMOLED,在做內嵌式觸控時原本就比較簡單,觸控的成本相對比較低,但是AMOLED本身的成本高,所以一時還無法全面取代現有的LCD產品,可是三星在 IPS LCD上有新的Advance in cell touch的專利提案,可以幾乎把觸控面板的成本降到很低,很難不聯想到要一舉吃下 Apple 觸控螢幕的大市場,一但研發成功對國內的觸控產業與LCD面板產業而言,絕對是一場大災難,不容忽視。
那應該如何因應這樣的轉變
SuperC_Touch
發表 發表於: 2012.05.31 01:59:29 PM    文章主題: Re: HTC EVO Design 用的是Sony 的 in cell 觸控面板?

   Samsung 在 in cell touch 上其實花了相當的功夫,由於三星現在主打的 是 AMOLED,在做內嵌式觸控時原本就比較簡單,觸控的成本相對比較低,但是AMOLED本身的成本高,所以一時還無法全面取代現有的LCD產品,可是三星在 IPS LCD上有新的Advance in cell touch的專利提案,可以幾乎把觸控面板的成本降到很低,很難不聯想到要一舉吃下 Apple 觸控螢幕的大市場,一但研發成功對國內的觸控產業與LCD面板產業而言,絕對是一場大災難,不容忽視。
SuperC_Touch
發表 發表於: 2012.05.28 04:18:54 AM    文章主題: HTC EVO Design 用的是Sony 的 in cell 觸控面板?

 Advance in cell touch 的觸控革命

      Sony推出 In cell touch的觸控手機,HTC EVO Design也推出使用 In Cell Touch的智慧手機,由外觀與時間點來判斷,應該都是使用 Sony In Cell Touch的技術, 最近又有外電報導Sony取代 Sharp成為Apple I phone 5的供應商,總總的跡象都顯示,一場觸控的革命正開始進行中,傳統的玻璃式或薄膜式觸控面板將會慢慢的淘汰,就連OGS看來都有相當的風險會敗下陣來,然而這些都是台灣觸控產業的命脈所在,台灣會不會在這場趨勢中被邊緣化,是需要注意的一件事,在數場研討會的演講中,筆者一再的提醒大家趨勢不可擋,要及早的因應做好準備,但是從會場反應,加上與許多大廠會後討論的情況來看,大家的危機意識普遍不夠,都沒做好改變的心理準備,還沉浸成功的喜悅中,或大廠的驕傲心態中,既不求新也不求變,所以可預見兩三年之內必嘗苦果,許多業界的觀點認為 Advance in cell touch的技術尤其是Apple 所提出的方案,只能用在小尺寸的行動裝置上,平板電腦不會受到影響,在筆者看來頗有自欺欺人的味道,小尺寸到大尺寸只是時間的問題,一位好的經營者是不會把希望建立在對手的無上。

有關Advance in cell touch 的技術內容說明請至
http://superctouch.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