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姓名: |
陸向陽 |
現職: |
CTIMES雜誌專欄作者兼特約主筆 |
經歷: |
現職: CTIMES專欄作者兼特約主筆
經歷: 資通訊及電子領域資深媒體人及產業分析師,熟悉ICT技術及市場研究。 |
|
|
陸向陽的所有專欄: |
. |
[專欄]無線充電技術日趨相同 (2015.02.05) |
|
原本三家分庭抗禮的無線充電聯盟PMA、WPC、A4WP,在2014年2月PMA與A4WP宣布互通後,形成兩家互競的趨勢。
以技術而言,PMA與WPC均使用電磁感應,A4WP則為電磁共振,但PMA與A4WP尋求互通,等於同時具備兩種技術,而WPC也宣布發展自己的電磁共振技術,使得新形成的兩陣營,都不再單獨採行單一技術,而是採雙模(Dual-Mode)路線。
而在此之前,共振技術的好處是比較能隔空充電(Z的自由)、比較能隨意放置充電(X、Y的自由),以及一個充電板可同時充電多個裝置... |
. |
[專欄]智慧錶與汽車是絕配? (2015.01.29) |
|
幾年前微型投影機(Pico Projector)剛展露,期望用來取代筆電、手機等行動裝置的螢幕,或充當第二螢幕,但反應並不佳,而後微型投影機轉向車用,將螢幕打在車窗上,期望成為後座的影音娛樂畫面,不過也同樣未普及,而今微型投影機試圖用於穿戴式電子的智慧眼鏡上,看能否找到廣泛的合適應用。
同樣的,智慧錶也在找尋它的合適應用,智慧錶最初是個人行程管理用途,時間到會發光或發聲,通知配戴者該開會、開吃藥,或用來查詢親友的電話、生日等,過去1994年天美時(TIMEX)的Datalink,或2003年Fossil的Wrist PDA(Palm相容)均是此思維的產品... |
. |
[專欄]無線光通訊應用逐漸展露 (2015.01.21) |
|
光學在半導體、電子、資通訊產業的運用相當廣泛,例如光電半導體的LED可做為燈號、照明;光電半導體的CCD、CMOS影像感測器可做數位相機、數位監控,光機電微系統的DMD可做投影機;光電晶體、耦合器用於自動控制等。
或者是光儲存,如BD藍光光碟片;或者是光通訊,如FTTH光纖到府寬頻,而光通訊實際上又分成有線與無線,有線如光纖到府... |
. |
車用電子進入2.0世代 (2015.01.20) |
|
2005年鴻海集團宣布進軍車用電子產業,一時間台灣電子產業開始專注車用相關匯流排技術,包含LIN、CAN、MOST、FlexRay等,而經數年發展,車用電子似乎未如預期,很快的,台灣電子產業又追逐其他的新展露市場。
然從2013年、2014年開始,由於Apple、Google的關注,使車用電子再一次受關注,如Apple提出CarPlay(原稱iOS in the Car),Google提出OAA、Android Auto等,期望將iOS與Android的生態優勢,擴展延伸到車用資訊娛樂領域... |
. |
[專欄]陳年介面繼續奮戰?接受升級或取代? (2014.12.29) |
|
曾有部落客說,有些東西發明出來就幾乎不用再改進,有些則需要不斷改善,例如筷子就幾乎沒再變化,但電腦卻不斷推陳出新。
類似的道理也可用在電子介面上,有些介面經年累月使用,有些介面幾年就會淘汰替換,以樹莓派電腦(RPi)而言,上頭雖有數位HDMI介面,可輸出高解析度畫面與多聲道音效,但仍提供傳統的類比音源孔與類比RCA視訊輸出端子,RCA端子打從1980年代就開始,而HDMI則是在2002年起步,至今超過10個年頭,仍沒有全部取代RCA端子,反而是曾因DVD而發展的類比色差端子,僅數年光景即不再流行... |
. |
[專欄]行動、穿戴式電子正嘗試推行「模組風」 (2014.12.22) |
|
1981年IBM PC推出後,IBM礙於美國政府可能祭出反托拉斯制裁(當時IBM已在大型主機市場獨大,美國政府不樂見連新興的個人電腦市場也被IBM主導),因而開放IBM PC的硬體電路設計,但仍有藏私,即不公開BIOS韌體程式碼。
不過很快有業者(Phoenix鳳凰科技)用自有方式實現與IBM相同功效的BIOS程式碼,自此製造與銷售IBM相容個人電腦的業者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且包含其他相關硬體週邊也受惠,如顯示卡、硬碟等... |
. |
物聯網通訊路線的不同主張 (2014.12.21) |
|
從2013年9月Intel宣布大力進軍穿戴式電子與物聯網,及張忠謀直言半導體業的未來為物聯網後,物聯網熱潮已延續一年多,但物聯網的通訊方式各家各有看法,且認為現有的通訊方式仍不足以實現理想的物聯網,因而紛紛訂立新標準、新協定。
高層次的標準(在此指應用層)即有Qualcomm為主的AllSeen,以及Intel力主的OIC,但在此我們不談高層標準,而專注在底層基礎標準,此方面也已戰鬥了一年,至今未停歇... |
. |
[專欄]記憶體撞牆效應誰來解? (2014.12.15) |
|
電腦系統的效能精進,在近年來遭遇一些問題,例如處理器的時脈撞牆(Clock Wall)問題,即運作時脈難以超越4GHz,2011年第4季Intel推出第二代的Core i7處理器達3.9GHz,至今Intel所有的處理器均未超過3.9GHz。
時脈撞牆逼迫Intel放棄過往慣用的時脈提升加速法,取而代之是以增加處理器的核數來提升效能,事實上AMD早於2005年即提出雙核構想(仿效2000年IBM提出的POWER4),2006年Intel跟進推出Core Duo,此後x86 CPU的效能提升,即是在時脈與核數及功耗間求取平衡... |
. |
物聯網IoT必行之路─Sub-1GHz頻段 (2014.12.10) |
|
雖然新一代的5G通訊朝向更高頻的方向走,例如5GHz以上的頻段,甚至可以高到28GHz、30GHz等,但其實無線通訊也有另一個趨勢,是往更低頻的位置走,即1GHz以下的頻段,英文稱為Sub-1GHz。
這如同電腦運算一樣,一是往更高效能推進,另一是往更低廉小巧推進,現在的桌上型PC可以小到只有USB隨身碟般大小,稱為PC-on-a-Stick,或者可以只有名片般大小,價位更只有20~35美元,如樹莓派(Raspberry Pi, RPi)... |
. |
物聯網通訊協定卡位戰啟動 (2014.11.23) |
|
過去SONY社長安藤國威應邀,來台灣年底資訊月進行演講時曾說到:SONY未來的數位產品都將支援IPv6,因為歐美已經把IPv4申請與使用了差不多,加上日本電子產品年產量這麼多,必然要使用IPv6才能與Internet接軌。
而今年,一位台北科技大學的教授在一個場合中說道:物聯網要發展必須等到IPv6夠成熟普及才有可能,否則任何環境位置、器物都要上網,IP數根本不夠... |
. |
2014總結:Watch到Band、Box到Stick (2014.11.10) |
|
資通訊大廠針對終端消費者推出的產品,大體會在10月出盡,以保留時間行銷造勢,而後在12月消費旺季收割銷售。因此11月、12月大體不會有新品,可以藉此檢視今年的發展動向。
從Watch到Band
今年大體是更微縮化的發展,去年及前年的穿戴式以手錶為主,前年以新廠、小廠為主,如I’m Watch、Pebble等,去年開始有Samsung與Sony第二代,今年依然是手錶,如Android Wear、Apple Watch,宣示大廠正式進入市場... |
. |
各方通訊標準皆為物聯網動起來 (2014.10.30) |
|
雖然穿戴式很熱,但物聯網似乎更熱,至少從無線通訊技術來看是如此。筆者以下逐一舉例。
IEEE 802.11ah
目前物聯網常用的一種無線通訊方式是Sub-1GHz,即是指低於1GHz頻段的通訊,如315MHz、433MHz、868MHz、915MHz等,此方面缺乏標準,各業者各行其是,但IEEE有意統一此一應用,提出IEEE 802.11ah,預計2016年3月完成制訂。
3GPP R12
IEEE 802.11標準某種程度上代表著Wi-Fi陣營... |
. |
雲端巨子佈局無人機 所為為何? (2014.10.17) |
|
無人飛行載具(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最初是用於軍事上,如偵查、巡邏,可減少人為出勤的危險,而後也加裝武器,可進行攻擊任務。但是近年來,包括Google、Facebook、Amazon等雲端大廠也開始熱衷發展此項技術。
Google推Loon熱氣球基地台
Google近年來推行的Loon專案,備受全球注目。Loon專案是在熱氣球上裝載通訊基地台,而後讓氣球升空... |
. |
探索、研擬中的5G技術 (2014.10.16) |
|
依據ETSI/3GPP的規劃,在LTE之後是LTE Advanced(也稱LTE-A),而後有LTE-B,更之後可能有LTE-C,但也可能沒有,在LTE-B/LTE-C之後才會進入5G。
4G的定義是基地台對固定裝置的傳輸率達1Gbps(指整個基地台的服務能力,若有2個與2個以上的裝置,1Gbps傳輸率就會因資源分配而減少),對移動裝置的傳輸率達100Mbps,能達此水準一律能稱為4G,LTE必須到Category 4之後的速率才滿足,Cat. 1~3不能算,而WiMAX也要到WiMAX 1.5/2.0才能算,WiMAX 1.0不能算... |
. |
開放硬體市場夯 晶片大廠也加碼 (2014.10.02) |
|
2012年2月才正式起步的Raspberry Pi(簡稱RPi),近年來聲勢高漲,以Google Trends來分析全球的感興趣度,有些時候不下於2005年開始的另一個開放式硬體Arduino,且無論RPi或Arduino,以Google Trends的預測,其關注都將持續提升。
RPi與Arduino的持續發熱,最高興的應是兩種開放硬體的晶片供應商Atmel與Broadcom,可因此增加晶片銷售量,而其他發展也水漲船高... |
|
|
|
|
A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