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最新动态
产业快讯
CTIMES / 文章 /
HDMI和DisplayPort设计与测试
更好的方法

【作者: 安捷倫科技】2010年04月13日 星期二

浏览人次:【9515】

相互操作性的问题从实体层开始,而实体层主要负责让一个装置所发送的数位内容,经由缆线等媒体传到接收装置。在设计周期中,及早洞察设计问题并予以修正,才能符合在市场上成功的首要条件–产品品质。



新的挑战


HDMI相容性测试规格(CTS)1.4增加了许多功能,可简化高品质数位视讯和音讯设定中的布线工作。 1.4版增加一个新的高速双向通道 – HDMI乙太网路和音讯回传通道(HEAC),可提供100 Mbps乙太网路功能。该通道还具备音讯回传功能,可将音讯串流经由HDMI缆线,直接传送到A/V接收器。此外,1.4版规格还指定新的微型HDMI接头,以支援行动手机、MP3播放器、相机及其他可携式装置。



HDMI和DisplayPort设计的量测挑战依然棘手。 HDMI CTS 1.4的资料速率为1.65 Gb/s和5 Gb/s。 DisplayPort v1.1的速度为2.6 Gb/s,v1.2则倍增到5.4 Gb/s。通常当资料速率提高一倍时,您所碰到的问题不只增加一倍。只要想想从1.5 Gb/s变成3.0 Gb/s的情形,就不难理解上述的说法。单位间隔(UI)会从667 ps变成330 ps。如果您为从前的装置提供300 ps的抖动容许量,并在新的规定下尝试使用相同的设计,那么您的抖动容许量根本不敷使用!在此情况下,眼图几乎完全闭合。



高速信号、HDMI的HEAC等新增功能、以及不同装置(从电脑到家用设备、可携式电子装置和车用电子)所使用的显示技术,突显出测试解决方案必须能够测试这些装置的每个环节和相容性,以确保在所有的应用与平台达到相互操作的重要性。



《图一 测试点 – 发射端、媒体和接收端》


主要的测试工作


HDMI和DisplayPort设计的特性描述,可以分成四个部分:发射端测试、接收端测试、媒体实体层评估与协定测试。 HDMI CTS与VESA的DisplayPort标准分别依据每个部分,提出执行测试的建议程序、方法与设备。通常都会有多种方法、工具或程序,可用来执行测试。该选择何种方法,可视您使用某量测工具的舒适度、成本或方便性而定。安捷伦针对各个部分所提供的测试解决方案,可满足您从电气实体层到协定层的量测需求。




《图二 HDMI和DisplayPort设计测试解决方案。 》




发射端测试


标准规定了许多发射端相容性测试,包括量测一般的波形参数,例如上升和下降时间、过冲和下冲,而眼图与抖动分析,则必须使用标准所规定的时脉回复方法。此外,新指定的滤波演算法需进行缆线与眼图的等化,执行这些演算法可以建立接收器效能的关联性。



有信心地进行量测


不论是要进行疑难排解、撷取连续的波形、确保正确的操作或证明相容性,即时示波器加主动差动式探棒与测试点存取夹具是不可或缺的。杂讯底线、抖动杂讯底线、探棒的准确度和测试夹具的品质,都会影响量测的准确度。举例来说,接收器的眼图测试会检查正常的接收器运作所需的最小位准。示波器不良的杂讯效能,可能会指出比实际设定更小的位准来误导您,使您高估接收器的效能。




《图三 即时示波器的HDMI发射端量测配置。 》




自动执行复杂的作业


相容性测试软体可以简化测试设定及执行相容性测试,从而提升示波器的准确度。该软体必须在示波器上执行,其采用的测试架构,对想要快速获得准确答案的忙碌工程师来说极具价值。不论是在授权测试中心进行测试或自行评估装置的效能,该软体都能提供最完整的HDMI和DisplayPort测试。



如果您打算执行发射端(source)、接收端(sink)和媒体测试,可考虑使用测试自动化软体平台。它可以提升相容性测试与系统性、深入的特性描述之生产力和效率。 Agilent N5990A为HDMI和DisplayPort测试,提供前所未见的测试整合程度、最短的校验时间与最快的测试速度,以及简易的操作方法。



接收端测试


执行接收端测试时,需要有能够产生各种码型的信号源,以及提供精确的抖动信号的能力。主要的高速测试包含灵敏度、时序不对称、抖动容忍度和时序。同时,为了维持与前几版HDMI和DisplayPor标准的相容性,还得执行相互操作性测试。



接收端测试成功的关键,在于注入受控制和校验过的抖动信号,以决定抖动容忍度的能力。 HDMI使用非相干(incoherent)设计,其​​TMDS时脉速率为位元率的1/10,这会导致资料和时脉产生不同的抖动行为。反之,DisplayPort包含两个通讯汇流排:主要的高速数位波道,可将串流资料从发射端传送到接收装置,另一个则是双向通讯链路。针对该测试共定义四个测试点,并指定一些信号完整性参数。标准为不同的位元率和测试点,定义了特定数量的符号间干扰(ISI)。充分了解抖动需求及如何准确测试这些需求,非常的重要。安捷伦的量测专家不但了解抖动需求,还知道如何正确测试HDMI和DisplayPort的抖动容忍度。



量测的准确度取决于信号源的杂讯底线(本体抖动),以及您控制信号属性,如注入的抖动,的能力。信号源愈准确,对接收器设计的了解就愈详细。



多功能、精确的信号源


信号产生器是HDMI接收端测试解决方案的核心,可用于测试HDMI接收装置的抖动容忍度、对内时序不对称(intra-pair skew)、及最小/最大差动漂动容忍度,还可执行缆线和视讯测试,为所有的TMDS通道,提供差动时脉和资料产生功能。该仪器包含两部信号产生器,可分开注入时脉和资料抖动,以进行准确的接收端特性描述。



《图四 信号产生器的HDMI接收端量测设定。 》


《图五 典型的DisplayPort接收端测试设定。 》 - BigPic:624x272


媒体测试


连接发射端与接收端的媒体之完整性,决定了显示的品质。缆线和印刷电路板的媒体测试,主要是为了透过时序不对称、串音、衰减和阻抗等测试,来维持视讯的品质。为评估缆线的眼图量测或接收器的等化设计,必须使用特殊的参考等化演算法。时序不对称和眼图等时序测试,都可利用即时或取样示波器轻松地完成。但串音、衰减和阻抗,则较常以时域反射分析仪(TDR)或向量网路分析仪(VNA)来量测。使用这些仪器时,唯有执行校验程序,将连接TDR或VNA到待测装置的缆线或夹具的效应移除,才能获得准确的量测结果。



准确的阻抗量测


利用独特的校验程序对缆线效应进行去嵌入,让您确实观察装置而非测试系统(详见图X1)。切换到频率模式,您还可以检查S参数,以了解通道、缆线、接头和收发器的传输与阻抗/反射效能。熟悉示波器操作的数位工程师,可以迅速查看频率和时序效应间的关系,而不需购买及学习使用新的测试设备。






《图六 自动产生S参数。 》

《图七 网路分析仪执行缆线测试。 》


HDMI协定测试


HDMI发射端协定测试需要有正确分析输出码型的能力,而执行HDMI接收端协定测试,则必须产生事先定义的码型。分析功能包括了协定、音讯时序和视讯时序。可产生的码型有音讯、视讯和协定,还包括高彩码型。



协定分析仪必须拥有深度记忆体缓冲区以撷取复杂的码型,然后处理并显示撷取的内容,以便您辨识每个封包的各个部分。自动辨识错误及错误的​​所在位置,是排除发射端问题的关键。



强大的协定分析/产生能力


协定产生器通常会与码型产生器串联使用,以产生所需的HDMI接收端波形,包括音讯和视讯。理想的协定分析和产生解决方案,在协定分析方面,可撷取高达4 GB的资料,对量测结果进行后处理,并协助您辨识错误。当成协定产生器使用时,可直接提供许多码型。



《图八 使用协定/音讯/视讯分析仪和产生器时的HDMI协定量测配置。 》


DisplayPort协定测试


DisplayPort发射端协定测试需要有正确分析输出码型的能力,而执行DisplayPort接收端协定测试,则必须产生事先定义的码型,为新的DisplayPort设计提供弹性的除错能力。 DisplayPort测试与设计工程师可以自动执行实体层测试,而使生产力倍增。为辅助通道提供EDID和DPCD读取/写入功能。您可以载入/储存DPCD或EDID资料档,以快速完成接收端模拟装置的设定。该功能有助于减少人为操作错误,并提供完整的装置测试状态追踪与稳定一致的量测结果。



相关文章
应对全方位测试满足影音市场多元商机
储存市场全SSD时代正式来临
高速介面时代来临 测试验证轻松搞定
决战USB Type-C 配置通道成唯一关键
多媒体进化 影音测试挑战升温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关讨论
  相关新闻
» Tektronix频谱分析仪软体5.4版 可提升工程师多重讯号分析能力
» R&S展示蓝牙通道探测信号测量 以提高定位精度
» 太克收购EA Elektro-Automatik 为全球电气化提供扩展电源产品组合
» 安立知全新模组可模拟MIMO连接 打造稳定5G/Wi-Fi评估环境
» 攸泰科技倡议群策群力 携手台湾低轨卫星终端设备夥伴展现整合能量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读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远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4P9QK8K2STACUKV
地址:台北数位产业园区(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区承德路三段287-2号A栋204室
电话 (02)2585-5526 #0 转接至总机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