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最新动态
产业快讯
CTIMES / 文章 /
资讯大厂积极拓展开放软体商业价值
 

【作者: 巫姿惠】2003年09月25日 星期四

浏览人次:【3959】

近来资讯大厂对于开放软体(尤其是对Linux的支援)有愈来愈深化的趋势,这些厂商当中,又以软硬体兼具的系统大厂动作更大,他们的著眼点无非在于利用Linux近乎免费的成本,以扩大自己的商业利基,如硬体销售、整合服务等。但由于各家的背景、资源有所差异,其市场策略也各有不同,以下简介升阳(Sun)、IBM、HP等三家厂商的定位与作法。


开放软体的商业鼻祖 - 升阳

升阳与开放软体的渊源可说是相当深远,该公司系统工程副总经理戴碧勋即指出,早在1982年开始,Sun就提出“Open Mind, Open System”的软体发展精神,并以实际行动参与了不少开放软体的开发,如Mozilla、Apache等等。 1999年12月升阳向德国的Star Division公司收购StarOffice(OpenOffice),继续提供免费下载,成为目前少数能与微软Office相抗衡一套软体。此外,在更大型的软体应用计画上,升阳也将其格网引擎(Grid Engine)的原始码开放,让更多社群朋友能参与开发并受惠。


戴碧勋表示,升阳对软体开放精神的支持始终如一,认为软体是“公共社会财”,开发时应让众人参与,唯有用的时候才收钱,软体公司则该以加值服务为出发点。在实际的作法上,过去升阳并不是很捧Linux,认为它在关键性任务上的能力仍不及Unix系统,但在商业的考量上,升阳去年初起推出自己设计的Linux系统,逐渐扩大支援Linux,并大力促销初阶市场的Linux PC。


全方位支援Linux - IBM

IBM是第一个将全公司发展重心投注Linux之上的资讯大厂,为了启动Linux的市场机制,IBM成为少数愿意花费巨资的业者,据了解,该公司在这上面所投注的资金超过10亿美元。 IBM于2000年宣布其亚洲Linux计画以来,成立了七座Linux研发中心,加速在亚洲发展建置Linux作业系统产品,之后IBM也陆续在世界其他国家成立Linux中心。


近日访台的IBM系统事业群全球 Linux总监Mary Ann Fisher指出,高阶企业伺服器平台仍以Unix为主,但在某些市场已有部份企业以Linux取代Unix。目前升阳跟惠普只在英特尔伺服器上支援Linux系统,但IBM在七月初宣布加码发展Linux / Power伺服器。 IBM的目标是让Power处理器成为最适合Linux、最实用的64位元平台,进而引起社群的注意,得到社群的帮助与支持。


硬体搭配销售获益匪浅 - HP

HP可说是因Line而受益甚多的系统大厂,依IDC的报告显示,该公司在今年第一季拿下了全球Linux伺服器市场的营收冠军,抢占了三成的市场。


为了巩固市场地位,HP积极整合本身与外在的资源,例如在Linux平台上发展企业管理丛集技术,并延续今年三月宣布支持Red Hat所有以商业领域为目标的产品;此外,今年六月底HP也与SuSE成为软体合作伙伴,将SuSE公司的产品导入HP的ProLiant与Itanium伺服器系列。


HP企业系统事业群廖仁祥总经理即指出,对HP来说,“Linux是否会主宰这个市场?”并不是关心的重点,重点在于“Linux会在什么地方成为主宰技术?”也就是说HP对Linux的发展十分肯定,并着眼于让它能够适才适用。廖仁祥表示,由Linux延伸的商业模式改变极多,而HP将会首重商业软体在Linux上的加值、硬体的搭配行销及整合性的支援服务。


相关文章
您的开源软体安全吗?
企业创新契机 永续经营与数位转型并行
永续是企业创新契机 与数位转型共驾其驱
教育笔电因材施教 弹性配置与新兴网路需求急起
厌祝Wi-Fi技术诞生20周年(1)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关讨论
  相关新闻
» 鼎新电脑串连生态系夥伴 数智驱动智慧低碳未来制造
» IBM总营收和现金流成长 斥资近70亿美元研发AI、量子、半导体
» 鼎新电脑携手和泰丰田解缺工 以数位劳动力开启储运新时代
» Fortinet SASE台湾网路连接点今年落成 全台巡??落实云地零信任资安
» IBM力推AI服务平台 助企业顾问提升50%生产力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读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远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4JA102S4STACUKR
地址:台北数位产业园区(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区承德路三段287-2号A栋204室
电话 (02)2585-5526 #0 转接至总机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