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2020年機械業先蹲後跳 布局海內外智慧化需求
智造雙引擎點火 驅動2025年達2兆元產值

【作者: 陳念舜】   2020年02月05日 星期三

瀏覽人次:【11906】

自從2018~2019年以來受到美中貿易戰火延燒,雖然導致台灣機械業成長大不如前,但隨著2020年國內外政經情勢塵埃落定,景氣可望先蹲後跳;而這段時間以來業界與學研單位、資通訊產業跨領域合作練兵,看好轉型軟體、SI應用服務商機,未來將可望靠著智慧機械與智慧製造雙引擎點火,加速實現2025年兩兆元產值的願景。


相較於西方製造業從18世紀工業1.0革命以來已超過300年歷史,台灣機械業自二次大戰後崛起的資歷雖淺,表現卻更受到國際矚目,持續憑藉著完整的衛星工廠體系與產業聚落,形塑高性價比優勢,正面迎戰多次國際景氣循環、金融危機與全球化市場競爭,坐實機械生產與出口大國之名。


然而,回顧自2008年以來,台灣機械業產值卻始終維持在9,000億元關卡,2016年工具機產業群聚的中部地區受到歐、美、日貨幣寬鬆政策,與中國大陸跟進工業4.0策略夾擊,甚至還一度被媒體形容為「褪色的黃金縱谷」。直到業者利用推動智慧機械產業創新政策,逐步落實工業4.0應用,才總算能從終端產業User的需求面出發,帶動新一波升級轉型需求,終於在2017年成功突破兆元產值大關。


尤其到了去(2019)年台北國際工具機展(TIMTOS)、漢諾威自動化工業展、歐洲工具機展(EMO)等國內外各大專業展會場合,皆可見到部份台灣關鍵零組件、設備製造廠商已開始跨領域深度整合,融入不同產業的Domain knowledge、學研法人技術能量與資通訊科技,共同驅動智慧機械與智慧製造雙引擎。


並從傳統只會「製造某類產品」,到能提供「協助客戶創造價值」的完整解決方案或商業模式,均由顧客角度提供「生產解決方案」的方向發展,以符合現今彈性生產、高度客製化與個性化產品等趨勢。讓機械業者直言:「未來台灣廠商已不可能再像過去10年,只靠賣機器突破兆元產值。」還須配合智慧製造,始可望達成2025年總產值兩兆元的願景。



圖1 : 2019年台中先進製造技術展(AMTS)已可見到部份台灣關鍵零組件、設備製造廠商Maker已開始跨領域深度整合,共同驅動智慧機械與智慧製造雙引擎。(攝影/陳念舜)
圖1 : 2019年台中先進製造技術展(AMTS)已可見到部份台灣關鍵零組件、設備製造廠商Maker已開始跨領域深度整合,共同驅動智慧機械與智慧製造雙引擎。(攝影/陳念舜)

化貿易戰危機為轉機 智慧機械分攻海內外市場

惟若推論2020年可能影響成敗的關鍵,還應加入因台灣機械產品出口占70%以上,深受匯率及關稅影響。如向來為機械業主要競爭對手的日本、南韓,近年來便受惠於各國政府寬鬆貨幣政策而放手貶值,新台幣相對強勢;之後又逢美中貿易戰火延燒,導致大陸產業外移、人民幣走弱等因素,皆造成新台幣匯率水漲船高,年初甚至一度突破29元大關,造成出口廠商正在努力洽接的2020年Q1訂單不斷流失,恐會影響業者藉分散來自歐美亞洲接單,來稀釋大陸訂單減緩衝擊的意願。


根據台灣機械工業同業公會(TAMI)彙整海關最新統計資料,2019年全年台灣機械設備出口減少,出口值達到276億6,501萬美元,已比上年同期負成長7.5%;如依新台幣計價則出口值約達到8,556億元,較上年同期負成長5.7%。



圖2 : 2019年1~12月台灣機械出口機種別統計分析表
圖2 : 2019年1~12月台灣機械出口機種別統計分析表

其中工具機產業在2018年全年總出口值雖仍比起2017年成長9.5%,卻從2018年11月份以來連續2個月負成長,顯示多數廠商在2018年Q4已經感到景氣自高峰向下滑落。到了2019年3月TIMOS期將已能感受到景氣似有不確定因素、年底EMO觀展人潮更為明顯,最終統計2019年1~12月台灣工具機總出口值達30億6,387萬美元,約較上年同期負成長16.2%。



圖3 : 2019年1~12台灣工具機出口統計分析表
圖3 : 2019年1~12台灣工具機出口統計分析表

加上台灣與各國洽簽自由貿易協定進展緩慢,被邊緣化的情況相當嚴重,無異雪上加霜。就連過去10年來有利於機械業出口主力大陸市場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也一度傳出檢討聲音、大陸海關要求通關產品須標註「Made in China」等,後續簽訂貨貿、服貿協議進度更是遙遙無期。


機械公會乃再三呼籲政府:「由於台灣在短期內仍難與歐、美、東盟等出口主力大國洽簽自由貿易協定,又遇各國競築關稅及在地投資生產等貿易壁壘,恐造成機械產品訂單逐漸流失的危機,央行或財金單位至少應在可操之在我的匯率政策上,盡力挽救產業出口競爭力。」


所幸「禍兮福之所倚」,美中貿易戰雖然短期內看似對於全球、台灣機械業衝擊甚深,但長遠來看將帶動龐大商機。由於全球高齡、少子化社會導致缺工的剛性需求雖緩猶存,以及近年來已可見部份台商、外資積極回流投資,或尋求海外第二生產基地轉單而添置智慧自動化設備等,都讓機械業者看好景氣最快能在2020年Q2回溫,預估台灣機械產品2020全年出口與上年同期相比,將成長5~10%。


立法院也適於2019年6月三讀通過《產業創新條例第10-1條文》中,修正部份與投資抵減優惠相關草案,將智慧機械定義為必須符合:「運用巨量資料、人工智慧、物聯網、機器人、精實管理、數位化管理、虛實整合、積層製造或感測器之智慧技術元素,讓設備數位化聯網,並具有生產資訊可視化、故障預測、精度補償、自動參數設定、自動控制、自動排程、應用服務軟體、彈性生產或混線生產之智慧化功能者。」並強調須加裝物聯網機上盒(SMB),達到生產最適化才可以申請抵減,以鼓勵中小企業能加速導入智慧機械,建立智慧製造能量,提高在台灣市場占有率,適用期限訂為3年至2021年。


同時搭配2020年後全面商用化期程,讓具備5G的設備或產品,以及若附加於其他設備上,能提供5G功能者延長1年(2022年),將可溯及2019年元旦實施、適用2020年報稅,直到2021年底。依經濟部預估前三年每年可帶動4,000億元投資、到第四年帶動2,200億元投資,四年合計帶動1.4兆元投資。



圖4 : 立法院於2019年通過修正《產業創新條例第10-1條文》定義智慧機械,以鼓勵中小企業能加速導入並建立智慧製造能量,提高在台灣市場占有率。(source:經濟部)
圖4 : 立法院於2019年通過修正《產業創新條例第10-1條文》定義智慧機械,以鼓勵中小企業能加速導入並建立智慧製造能量,提高在台灣市場占有率。(source:經濟部)

增高科技業自主能力 機械業促進口替代再起

未來機械業除了持續加強全球市場拓銷之外,若藉此擴大進口替代,也是能刺激機械業2025年兆元產值倍增的要素之一!尤其鮮為人知的是,台灣雖然號稱機械設備出口大國,卻在同時進口大量設備抵銷下,儼然已是貿易逆差國家。其主要來源便是基於國防、電子設備進口比重越來越高,高科技業仍須仰賴機械設備推動成長,就連過去幾占機械出口比重最大的工具機,近年來也已被電子設備業趕上並超越。


根據海關統計2019年台灣機械業部份出口主力機種排名,依序為檢測設備為首,比起上年同期負成長2.5%;半導體、IC、面板用製程設備排名第二位,成長2.8%;工具機產品排名第三位,負成長16.2%;軸承、齒輪、滾珠螺桿等傳動零組件類排名第四位,負成長22.8%;塑橡膠機械類排名第八位,負成長13.7%;工具機零組件類排名第九位,負成長19.0%。


但同期台灣機械進口值高達347億1,696萬美元,較上年同期成長30.2%,主要進口機械多使用於光電、通訊、資訊與半導體產高科技產業,仍屬半導體、IC、面板用製程設備排名第一位,占全部進口比重55.7%、較上年同期成長65.5%;引擎及零組件排名第二位,占全部進口8.3%、負成長1.6%。



圖5 : 2019年台灣機械進口值高達347億1,696萬美元,多使用於光電、通訊、資訊與半導體產高科技產業。
圖5 : 2019年台灣機械進口值高達347億1,696萬美元,多使用於光電、通訊、資訊與半導體產高科技產業。

所以若能至少削減一半進口金額,就可推動機械業加速達成2兆元產值的角度來看,台廠仍有很大空間藉進口替代,擴大內需市場。因此,未來產官雙方決不能再像過去,僅聚焦在工具機來代表全體機械業景氣,還應著眼於未來製造業與時俱進需求。目前除了已有業者藉主動參與台灣航太產業龍頭漢翔公司帶頭成立的「航太A-Team4.0聯盟」,還有綠能離岸風電、電動車等5+2創新產業項目,皆有助於營造業者練兵環境和技術升級的契機。


同時看好邁向5G時代之際,半導體、面板、電路板等產業陸續開發5nm~3nm晶圓、Mini/Micro LED等次世代先進製程之際,為擺脫國際大廠箝制,掌握Domain knowledge關鍵數據並擴大差異性,均須先藉著掌握高科技設備,而提高採用台製設備的意願。


機械公會也建議高科技業者,未來可考慮與電子設備製造廠商緊密合作練兵,在前段製程發展奈米智慧檢測技術、以及發展共通性超精密與能量束製程模組關鍵技術,擴大先進封裝、Micro LED應用領域市場到全球銷售;緊接著盼能循南韓發展面板產業模式,與台灣電子業密切合作,除了借力政府促提高設備自製率之外,也能增加回流台商採用台製設備比例。


尤其因應現今電子產品種類繁多、更新換代的時程變化快速,導致生命週期縮短,製程條件差異甚大。即使相同產品的生產方式、原物料特性也都富有差異化Domain knowledge,才能形塑各公司核心技術價值等,將造成良率和品質關聯性影響。此皆促使電子設備須經常與上下游生產製程和環境緊密結合,較少共通性以符合客戶設計製造需求,而被稱為「製程設備」。


又隨著終端電子產品越來越重視模組化以節省空間,並擴散應用到車用電子、光電顯示等領域,以及軟硬板、陶瓷、SiC等各式基板的研發與製造技術,若能延續台灣電子代工產業發達的優勢,提升精密加工能力,將更可望開發高階精密設備,避免遭紅色供應鏈蠶食。



圖6 : 由機械公會電子設備專委會主導成立的「OpenLab跨場域協同研發與驗證聯盟」,以國家隊力量先期切入研發次世代產品,協助設備產業提早掌握商機。(source:TAMI)
圖6 : 由機械公會電子設備專委會主導成立的「OpenLab跨場域協同研發與驗證聯盟」,以國家隊力量先期切入研發次世代產品,協助設備產業提早掌握商機。(source:TAMI)

對於電子設備製造業而言,因此必須長時間累積技術和投入資金,人才養成不易、技術外流更是一大隱憂,須結合群體戰、國家隊力量才能實現。如今也由機械公會電子設備專委會主導下成立「OpenLab跨場域協同研發與驗證聯盟」。期盼透過企業、研究法人在各自場域及實驗室的研發生產能量,以智慧製造系統串聯產品生產流程,完成製造程序與產品的先期驗證,提供客戶快速研發與打樣服務等;進而建構台灣電子產品製造的跨場域協同研發及驗證體系,以國家隊力量先期切入研發次世代產品,協助設備產業提早掌握商機。


融入雲端應用軟體加值 工具機朝數位化轉型

另建議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台灣機械業未來為兼顧智慧機械、智慧製造發展,還應循短、中、長期規劃按部就班,逐步向數位企業轉型;包含首要進行數位化、精實管理,同時檢視自身的能力與定位,找出切入點,再循序漸進地發展出自身在智慧機械、智慧製造獨一無二的價值,才能帶動業績滾動式成長。


機械公會繼2018年起便透過法人輔導業者加裝「智慧數位機上盒(Smart Machine Box)」,已成功協助廠商機台與機器人、感測器等聯繫加強可視化,用來蒐集稼動率及異常監控等資訊,進一步將機台連上國際標準的工業物聯網(IIoT)之後;於2019年先後舉行的台北TIMTOS、台中AMTS,也可見到大部份業者已落實短期內將現有新舊機台聯網,進一步地取得更多資訊與加強管理。


中期目標還望加速與學研單位洽談發展公有機械雲,以維持資訊暢流與資訊安全為前提,讓廠商能藉租用或分享方式降低成本,加速引進或開發相關App軟體,用來加強遠端服務、蒐集與傳遞生產資訊,提供預診、排除故障服務等。


以及未來長期目標能透過相關研發法人單位,如工研院智慧微系統中心、電光所等,協助機械業發展工業等級的感測器,並透過AI人工智慧分析感測器及模組的回饋訊號;進而掌握機械加工的實際情況,達成異常監控的功能,此亦有助於大幅提升加工精度與縮短加工時間。



圖7 : 針對技術層級高或已發展智慧機械較有規模的工具機大廠,鼓勵將該公司內部的軟體與管理模式發展為多樣小型SI,並擴散到各種不同的產業機械領域。(攝影/陳念舜)
圖7 : 針對技術層級高或已發展智慧機械較有規模的工具機大廠,鼓勵將該公司內部的軟體與管理模式發展為多樣小型SI,並擴散到各種不同的產業機械領域。(攝影/陳念舜)

值得一提的是,現今機械產業發展AI智慧機械與智慧製造所面臨的最大問題,還包括人才、軟體與跨領域系統整合(System Integration;SI)等。不僅由機械公會積極推動智慧機械產學研結盟,請教育部督促各大專院校之工程科系要多培育學生具備機械、電子、資通訊、自動化及軟體等跨領域整合能力;並由勞動部強化產業連結機制,培訓在職員工成為跨領域多功能人才,建立專業及跨領域能力鑑定制度。


同時與公協會及研究法人單位聯手辦理「機械跨領域技術需求之專家輔導媒合會」,針對會員廠商進行需求調查、與軟體與系統廠商配對在媒合會一對一洽談。另針對技術層級較高或已發展智慧機械較有規模的工具機大廠,考量其比起傳統資通訊產業SI會更瞭解同業、供應鏈廠商及客戶需求,則鼓勵將該公司內部的軟體與管理模式發展為多樣小型SI,並擴散到各種不同的產業機械領域,俾使智慧製造更早一步實現。


結語

回顧台灣機械業經上世紀80~90年代產業群聚成型,並順利推動其他製造業從工業2.0過渡到工業3.0階段;再藉2000年開始推動的兩兆雙星設備國產化政策,順利升級轉型,進軍高科技產業;直到2017年更乘著國際工業4.0的浪潮,落實萬機聯網的短期策略,終於突破兆元產值的里程碑。


然而,放眼2020年無論要想在各國堅壁清野的貿易戰火下趨吉避凶,或加速迎向2025年總產值兩兆的願景,機械業者都不能只像過去「賣產品」,憑著工具機、電子設備、紡織機械或塑橡膠加工機等單一產業機械設備升級。


而應該加入落實中、長期策略,賦予讓每種產業設備都有可結合需求面,導入智慧機械的研發能力;甚至是整條生產線的智慧製造,包括:系統服務App軟體與遠端連線監控、故障預知排除、診斷預測、效能提升等服務模式;進而透過雲端平台與國際接軌,才能大幅提高機械產業的附加價值率,強化「智慧機械在台灣」的品牌印象與國際競爭力。


相關文章
AI賦能智慧製造轉型
以「熄燈製造」心法實現全面自動化生產
以邊緣AI運算強化智慧製造應用
大數據時代下,我們仍需要更大的工廠空間嗎?
數位智慧催動綠色製造進程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明緯推出新系列30W~90W插牆式可換AC插頭適配器環球認證
» 大昌華嘉引進MAGERLE五軸銑磨機 TMTS聚焦航太加工應用市場
» RIN國際研發高峰會在台首場 金屬中心展出亮眼成果
» 西門子工具機軟硬體解決方案 構建數位製造核心應用
» 台安特殊鋼鐵投資逾1億 落腳台南擴建智慧化廠房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44.200.26.112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