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台灣觸控龍頭地位將不保?
一毫米之間的決戰

【作者: 劉佳惠】   2013年04月01日 星期一

瀏覽人次:【9266】


蘋果捨原有G/G觸控技術,將iPhone 5全面改用內嵌式In-Cell觸控技術,將整個觸控產業鏈鬧得沸沸揚揚,是2012年科技產業界的重大波瀾。間接地,也證明了觸控面板極薄化為未來產品趨勢的指標。


讓我們把時間回到2012年第1季宸鴻的法說會上,當時宸鴻財務長劉詩亮引用「大野狼與三隻小豬」的寓言,表示In-Cell技術目前仍是一隻小狼,宸鴻將如同三隻小豬般固守城牆面對衝擊。


時至今日,這隻小狼逐漸茁壯,導致整個觸控面板產業鏈整合的腳步加速,技術也不斷演進,G/G陣營備受挑戰。那麼,未來的全球觸控面板市場,又會如何發展呢?加入觸控的Windows 8是否能夠帶動整體PC的買氣呢?以及隨著韓國開始扶植本土觸控產業,台灣的觸控龍頭地位是否會有所動搖呢?以下就讓我們一一細看吧!



圖一 :  Apple iPhone系列持續往更輕薄推進,這也是行動市場一致的發展方向
圖一 : Apple iPhone系列持續往更輕薄推進,這也是行動市場一致的發展方向

厚度邁向小數點第二位的競爭

全球觸控產業中,台灣觸控面板產業在全球觸控產業總營收的47.9%,日本佔17.2%,韓國15%,而大陸位居第四,佔9.6%,台灣依舊領先。就台灣觸控市場來說,產業相當高度集中。根據DisplaySearch數據,前三大為宸鴻(TPK)、勝華(Wintek)、群創(Innolux)(原奇美),合計產值約佔整體74.7%,若再加計洋華(YOUNG FAST)與和鑫(Hanns Touch),前五大廠商已佔整體產值85.5%。



圖二 :  以Apple的產品線來說,除了PC類產品外,其他產品皆已導入多點觸控及視網膜面板功能,採用技術涵蓋G/G、G/F2、In-cell等(Source: MIC, 2012/11)
圖二 : 以Apple的產品線來說,除了PC類產品外,其他產品皆已導入多點觸控及視網膜面板功能,採用技術涵蓋G/G、G/F2、In-cell等(Source: MIC, 2012/11)

觸控面板「極薄化」,已是目前國際手機大廠重要的策略之一。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謝佩芬說明:「單純的厚度呈現,是驅動消費者想要換機的關鍵,由此來看,厚度仍是智慧手機規格評比重點項目,也是演進的重要關鍵。」她解釋,不久前問世的iPhone 5如市場所預期,採用In-cell技術,且iPad mini平板也導入雙面DITO薄膜觸控技術,相信會繼續影響觸控市場的變化。



圖三 :  2012 V.S. 2013 觸控技術新趨勢
圖三 : 2012 V.S. 2013 觸控技術新趨勢

她指出,LCD、Glass Touch Sensor與Cover Lens皆是以「玻璃」作為主要基材的零組件,因此其組合考量包括「硬對硬」全貼合的良率表現、以及在符合強度要求條件下,厚度減薄有所限制,再來是降低貼合成本與提升性能。。


在面板減薄空間已小的態勢之下,為因應產品厚度減薄或成本降低等需求,觸控模組如何被整合,已成為左右Glass Type產品開發,以及整體觸控產業發展的重要變數。謝佩芬強調,觸控產業已邁入所謂「小數點第二位的競爭態勢」,也就是所謂一毫米之差的決戰。


觸控產業三大經營變數

至於觸控產業的發展,也有幾項趨勢與變數值得觀察。謝佩芬認為:「未來台灣投射式電容觸控面板廠商將面臨三大經營變數,分別為顯示技術替代威脅、觸控面板技術演進以及應用市場需求擴大。」


她進一步說明,顯示技術要關注「搭載Super AMOLED的手機有多少?能賣多好?」以及「未來Samsung Galaxy採用TFT-LCD面板的機率?」而觸控技術則要關注「In-cell產品使用比例」、「In-Cell解決方案供應狀況發展」以及「Film Type的市場潛力」;至於應用市場,則要關注Windows 8是否能帶動IT產品搭載觸控的需求。


針對In-Cell觸控技術的量產對台灣觸控廠商的影響,莊政道則認為:「In-Cell主要應用於高階智慧手機上,因此,對台灣觸控面板廠如宸鴻、介面、洋華與和鑫而言,外掛式觸控並不會消失,但市占率會下降,主導性降低。」


另一方面,In-Cell量產會使得兼具TFT-LCD面板與觸控面板技術的供應廠商影響力增加,讓他們可以提供一次性購足服務(One Stop Shopping),如LG、Sharp、Japan Display(Sony、Toshiba Mobile Display、Hitachi Display)。但就台灣面板商如友達、奇美等,目前尚未打入供應鏈。


韓國挑戰台灣觸控龍頭地位

然而,韓國知識經濟部在2012年11月5日,發布「觸控面板產業育成戰略」,表示將扶植本土觸控產業,支援廠商進行核心技術的開發,預計在2020年成為全球前二大觸控面板國家,挑戰台灣觸控龍頭地位,值得我們關注。


那麼,台灣應該如何因應呢?


未來全球觸控產業鏈競合態勢會更為複雜,過去許多廠商的上下游供應關係,至今部份業務已演變成了競爭關係。每個廠商面臨業務可能遭受取代的可能,無不積極提昇整合價值,藉以維持業務,穩固市場。


莊政道建議:「台灣必須加速各種技術的開發,提供客戶一次購足的服務,並配合先進製程開發,順利將原有舊世代產線轉型為利基型觸控面板生產工廠,並同步導入國內相關材料與提昇設備技術水準。」此外,也要繼續關注印刷電子技術的發展,這或許會成為降低成本與大量製造的另一種選擇。莊政道也認為:「目前台灣面板產業缺乏動能,因此發展IGZO技術勢在必行,除了可成為製作AMOLED背板技術,也可以提昇觸控面板效能。」


觸控為人機介面中相當重要的技術之一,未來也將搭配顯示器應用在各種情境中。台灣觸控產業鏈目前仍遙遙領先其他國家,未來應掌握更關鍵的先進技術、更精進於增加產品附加價值以及提高獲利率,進一步讓觸控顯示技術在大型化的發展之下,滿足人們需要的生活情境。



圖四 :  觸控面板加上顯示技術的組合相當多元,台灣觸控產業要保有今日優勢,對於不同技術的發展必須充分掌握。(Source: MIC, 2012/11)
圖四 : 觸控面板加上顯示技術的組合相當多元,台灣觸控產業要保有今日優勢,對於不同技術的發展必須充分掌握。(Source: MIC, 2012/11)

Windows 8在CES還是亮點嗎?

講到觸控,不免要談Windows 8的市場狀況。市調機構NPD表示,目前搭載Windows的筆電,在2012年美國長達5周的年假期間,整體銷售量較2011年同期比較,下滑11%,且售價不到500元的Windows筆電銷售成績也下滑16%,由此來看,Windows 8並沒有帶動PC買氣,使得PC業者擔心不已。那麼,微軟缺席的CES 2013展會,Windows 8產品的展出狀況與話題性又是如何呢?


即便微軟沒有參與2013年的CES,又傳出Window 8銷售不佳,許多大廠如惠普、宏碁等CES常客,都沒有在CES上做重點發表,卻仍有三星、華碩、聯想、技嘉電腦仍針對Windows 8發表了一系列觸控裝置。其中,以聯想最為積極。聯想利用既有產品線的升級,發布不少觸控機種。包含IdeaPad U310/U410 Ultrabook、IdeaPad Z400/Z500筆電、IdeaCentre A730/Lenovo C540 all-in-one桌機、ThinkPad Edge E431/E531筆電。另也發表了ThinkVision LT1423p行動觸控螢幕,以及號稱是全球首款可供多人使用的IdeaCentre Horizon平板電腦。


其中最令人矚目的,屬標榜全球首款多人互動PC,支援多名用戶、多重觸控與多重模式的IdeaCentre Horizon Table PC。這台PC,採用Windows 8作業系統,具備27吋的觸控螢幕,並支援10指觸控,可以讓多人在此平台上共同遊戲。


至於華碩,則展示變形筆電ASUS Transformer Book、13.3吋雙螢幕筆電ASUS TAICHI、觸控筆電ASUS VivoBook、超輕薄筆電ZENBOOK Touch以及最新亮相14吋遊戲筆電G46。而技嘉電腦為滿足消費者不同的需求,展出一系列Windows 8筆電與平板電腦產品,包含11.6吋Full HD IPS商務娛樂平板S1185和可旋轉平板與超極緻筆電二合一的U2142、14吋超越極致高效獨顯超極緻筆電U2442,以及17.3吋四核心雙硬碟遊戲旗艦筆電P2742。


由此可以發現,即便微軟未參展,但微軟的精神還是存在於CES當中,以各種形式出現。不過,卻也無法隱藏Windows 8銷售不佳、連連失利的跡象。外電指出,微軟官方回應,Window 8銷售不佳的主因,推測可能是PC業者忙出清Windows 7庫存,以至於年底假期成績不佳,相信庫存出清之後,Windows 8將會開始回溫。


顯然,Windows 8陷入了微軟一直以來的詛咒-「如果這個系統成功,下一代必定會失敗」的無限迴圈。不論是Windows 95與Windows 98、Windows XP與Windows Vista以及現在的Windows 7與Window 8,皆為如此,雖然造成這樣局面的原因皆不相同,但是結果都頗為類似。看來,微軟要擺脫這樣的詛咒,還需更費點心思,才能讓消費者繼續下手買單。(劉佳惠/科技日報


相關文章
以協助因應AI永無止盡的能源需求為使命
低 IQ技術無需犧牲系統性能即可延長電池續航力
P通道功率MOSFET及其應用
運用能量產率模型 突破太陽能預測極限
新一代4D成像雷達實現高性能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新唐與Qt Group合作擴展HMI平台協助客戶於嵌入式系統實現GUI設計
» 元太與友達攜手進軍智慧零售市場 打造大型彩色電子紙顯示器
» 統明亮光電加盟艾邁斯歐司朗 協助汽車氛圍照明智慧化
» 格斯科技攜手生態系夥伴 推出油電轉純電示範車
» Aledia取得microLED突破進展 尺寸與色彩精準度創世界紀錄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3.145.60.166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