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家一提到「穿戴式装置」,第一个想到的,不是Google Glass,就是智能手表、手环或戒指。都对,但这些显然只是一个开始。

当穿戴衣物及配件加入电子功能,可望创造全新的使用情境与生态系。
当穿戴衣物及配件加入电子功能,可望创造全新的使用情境与生态系。

还有什么呢?不妨回头想想,生活中可穿、可戴的衣物,从帽子到鞋子,还有那些?答案可是百货公司内的数层展示楼层,而未来,这些衣物都可能会「电子上身」!

这显然是一个充满想象空间的新领域。就如同过去的PC、电视及今日的手机带出了庞大的外围体系及商机,可以想见围绕着人体的穿戴装置将发展出另一套的生态及经济体系。

打造智能穿戴体系,所为为何?

然而,即使未来衣服的布料等同软性电路板、缝线都用可导电丝线,手机、手表等成了运算核心,并链接了植入体内的微型组件,成就了一个名符其实的「身体网络」,但我们仍然要问,为何要让穿戴衣物及配件电子化、智能化呢?

同样的问题,在「智能家庭」这议题上已探讨多时,却始终没有得到一个有说服力的答案,因此,发展起来总显得有气无力的。

「智能穿戴」会不会有相同的状况呢?

回归根本,看看人们为何穿衣戴物吧。以衣服来说,最直接的功能不外乎御寒保暖,其次是美观时尚,而舒适耐用则是基本的要求。如果说为了量测生理讯号而做了件丑陋怪异的紧身衣,除非是医师指定要穿,恐怕没几件卖的出去。

因此,穿戴装置一定得照顾到舒适美观的基本盘,才能谈的上「智能化」的附加价值。至于智能化些什么,得往更深一层去探究。有人说,穿戴装置终将替代手机功能,或许吧,但在「媒介定位」上,两者是有差异的。

在一些研究中指出,不同的媒介有各自的属性,并不会有谁取代谁的问题。就如同电视出现,并没有取代电影;计算机、网络出现,也没有取代平面媒体;而人手一、两支手机或平板,也没能将PC、NB送进坟场。只不过,旧媒介的定位势必得有所调整,即回归到自己最能发挥的属性上,才能产生区隔并找到生存空间。

若说PC、NB偏重运算,TV偏重视讯娱乐、手机偏重通讯,那穿戴装置的「核心」属性是什么呢?穿戴装置无疑是最贴近人体的人造设备,最适合用来延展、强化人体的感官及行动能力。以智能眼镜来说,结合AR(扩增实境)能延伸「看见」的能力,至于其他感官,如听觉、触觉等,也大有发展空间。

另一个重点功能则是行动能力的强化。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钢铁人」的电影情节:穿上钢铁人全套盔甲即可让一个凡人变成超人!

在现实中,特别是为了军警的用途,能强化战斗能力的动力盔甲一直在进行着,未来看到机器战警走上街头,应该不用太过意外。事实上,拥有「超能力」本来就是多数人心中的梦想,也驱动不少的研究和创新在前进着。

穿戴装置的社会性方向

然而,换个角度来看,对许多行动不便的失能朋友来说,和一般人一样自如的行动,就是他们最大的渴望了。一些外骨胳、智能义肢的穿戴科技则给他们重回「凡人」生活的希望。

举一个例子,同样是智能眼镜,但由以色列一家新创公司开发的OrCam眼镜,却是定位在为低视能的朋友服务。戴上这副眼镜,只要手势所指的事物,包括文章、站牌、灯号、食品商标、钞票面额、菜单,甚至站在眼前的人是谁,都能透过视觉运算来分辨出来,对低视能朋友的帮助,实在不少。

至于外骨骼,更可能推及你我的身上 - 不是因为受伤,而是有一天我们都会变老,身体功能都会退化,这时一副量身定制的外骨骼装备,可能让老人重新健步如飞,或至少不用依赖别人,就能把自己的生活照顾地好好的。

站在「凡人」的立足点,往前看,其实在穿戴上我们的迫切需求并不会有太多(你真的需要随时量测生理讯号吗?);往后前,穿戴科技的进展有强大的潜力去帮助失能朋友更接近「凡人」,而最终可能帮助到自己这个凡人。

是超人,或凡人,其实都好,有热情最重要。发展穿戴装置,你的驱动力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