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產生的龐大資料,是創造商業價值的第一步。

未來在物聯網環境逐漸整備後,影響所及將不僅限於資通訊產業,所有產業都可能引發變革創新。
未來在物聯網環境逐漸整備後,影響所及將不僅限於資通訊產業,所有產業都可能引發變革創新。

物聯網已被許多國際研究機構列為2014年十大關鍵科技之一。探究物聯網與巨量資料之關聯性,實存在密不可分的關係。具體而言,從巨量資料的蒐集、儲存、萃取、分析,最後用以做決策的應用流程來看,物聯網上的各式感測器在多元資料的蒐集上扮演著關鍵角色,而將資料進行萃取分析來做決策上的參考則是巨量資料的應用核心,兩者相互為用,才能產生真正的商業價值。

物聯網的最終目標,是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人與物皆可自由互動,互通的對象包含人、感測器、智慧終端、家電、汽車與水電瓦斯儀表等,影響既深且廣。未來在物聯網環境逐漸整備後,影響所及將不僅限於資通訊產業,所有產業都可能引發變革創新。

其中,感測裝置為物聯網之基礎元素,從技術角度來看,除標準化相關問題之外,低成本、低耗電且安全的感測元件或技術的開發,是物聯網普及不可或缺的要素,亦使得半導體成為首波可望因物聯網概念受惠的產業,這也是為何台積電及聯發科等半導體公司摩拳擦掌的原因。

另一方面,由於透過物聯網各式感測器收集資料的環境仍未完備,相關資料不足,因此目前巨量資料分析仍以網路購物、社群分享等網路活動產生的資料為主,也有利用社群結合GPS功能,提供路況資訊等眾多實際的案例。而以上述方式得到的資料屬於間接性資料,經過處理分析,雖亦能發揮部分效用,但不如經由感測器直接蒐集傳送的資料具效率與精確性。

但是,透過物聯網感測器探測到的實際狀況,與原本期待得知的資訊仍存在落差,需經過處理分析,才能有效支援決策上的應用。

也就是說,經由物聯網產生、累積的龐大資料資產,是創造商業價值的第一步,但並非驅動物聯網起飛的關鍵。唯有經過萃取處理與分析,才有機會衍生各種商業模式與應用。

從加速物聯網生態系統建構的角度來看,政府應積極與產學研進行合作,選擇與聚焦垂直應用,透過場域的試煉,思考規劃不同商業模式與應用進行實驗,例如透過智慧城市的建設,進行物聯網相關應用的探索與分析模式的建立,並將深化應用的經驗拓展至全球市場,才有機會加速產業轉型。(作者為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資深產業顧問兼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