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公司這兩天正忙著他們的新產品上市博覽會。稱為「博覽會」一點也不為過,因為微軟這次針對企業電子化所推出的系列軟體,層層疊疊竟有八套之多,光是記者說明會就介紹了整整一個下午,讓人不知該稱讚她設想週到、實力堅強,還是該質疑她太狠心,準備把企業撥好幾層皮?

讓人感觸更深地,卻是黃總經理在記者會終場時所說的一段話。在記者會最後的一場,由六大外商(微軟、康柏、Intel、SAP、優利、勤業)的台灣區總經理共同聯袂出席的座談中,充分展現以微軟為主,結合各家勢力足以在資訊產業界翻雲覆雨的氣勢,站在本土的現實來看,即使讓人氣短,卻也難以否認其實力;但當微軟黃先生詢問各家策略夥伴的研發費用,Intel台灣區吳總經理回答道30%,讓黃先生結論出台灣產業不要想當老大、自創標準,而應發揮台灣企業最大的專長 - "copy & Develop"。言下之意頗明顯,他認為台灣企業是不可能,也不必要在創新、研發上與國際大廠競爭,這部份只要跟著他們做就可以了。

這是鞭闢入裏的直諫,是微軟一貫的老大心態,還是顯示她其實怕了網路時代,來自四面八方、層出不窮的創意挑戰呢?從個別研發經費的投入,或許沒有幾家公司能比得過這些國際大廠,但隨著網際網路興起,在開放的環境、共享的心態上,集合來自世界各角落的力量,要挑戰既有勢力、標準已證明並非不可能,更何況有人稱這時代為一個不連續的時代,因為隨時可能有顛覆性的發明出現。

再以國內高科技產業的迫切面來看,目前已面臨一個關鍵時刻。在對岸政府大力振興經濟,而此岸政府仍熱衷政治權術之際,台灣企業已從心嚮往之進而轉為如火如荼行動,但這些以製造為本的企業,是要連根拔去對岸,還是能以適當的方式來根留台灣呢?把根留下的可行方法之一是善用台灣地理上的優勢,讓台灣真正成為企業往大陸發展的運籌中心,而這有賴政府果斷的開放政策、活潑化的金融市場,和企業本身的跨區域經營效能;但要能在日趨國際化的市場中不仰人鼻息地長久立足,恐怕還是得有塊自己的金字招牌才行,也就是重視研發、原創性與行銷能力,已不僅是國際廠商的生存之道,也是本土企業應調整的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