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S 2014剛結束,毫無疑問穿戴式電子是最大重點,勝過車用電子與3D列印,而現有穿戴式電子中以手錶、手錶、耳機、眼鏡最受矚目,且又以手錶、手環為最,因此值得回顧與討論智慧錶的演化。

沒有了手機,智慧手錶幾乎是廢鐵?(圖:Ping Magazine)
沒有了手機,智慧手錶幾乎是廢鐵?(圖:Ping Magazine)

智慧手錶的演化

從70年代開始有數位液晶顯示的電子錶,之後加入計時碼錶功能,更之後80年代加入加減乘除的數字計算功能,此為前初發展。

到了90年代,天美時(TIMEX)公司推出DataLink電子錶,搭配微軟(Microsoft)的個人資訊管理(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IM)軟體Schedule Plus,在桌上型電腦上輸入待辦事項、聯絡人等資料,而後透過CRT映像管顯示器,輸出亮滅亮滅的螢幕畫面,手錶上的光敏電阻接受到亮滅信號後轉換成0、1資料,便將待辦事項輸入到手錶內。

出了門後,時間一到手錶就會發出訊息提示該開會、該吃藥。之後技術演進,DataLink手錶改用USB方式傳輸資訊,Schedule Plus也因加入Internet E-Mail功能與改版,成今日的Outlook。之後PDA興盛,Fossil在2003年推出Fossil Wrist PDA,將Palm PDA的功效放到手錶內,不過市場接受度不佳,2005年停產。

微軟與天美時合作DataLink約10年後,微軟將桌上型的執行環境.NET Framework縮小瘦身,成為.NET Compact Framework,之後改名.NET Micro Framework,這是學仿Java的J2ME作法,期望打入比PDA更小的資訊裝置市場,對此與手錶業者合推SPOT(Smart Personal Object Technology,智慧個人用品技術)手錶。

不過SPOT錶也是失敗,2004年推行,2008年結束。SPOT錶一樣在桌上型電腦上輸入,可輸入您在意的公司股票、球隊、城市等;而後微軟與美國、加拿大的地面廣播電台合作,將FM頻道的部份頻寬挪出來傳輸資料(稱為DirectBand技術),不再是傳輸廣播聲音,透過廣播將最新的股票價格、球賽比數、城市天氣等資訊傳到錶上。進一步的,也可傳送Outlook個人行程,不過這些服務要年費59美元(稱MSN Direct服務)。

智慧手機興起 智慧錶訴求轉向

SPOT錶推展後期因智慧型手機快速起飛,使智慧錶已無意提供與PDA、智慧型手機相同的PIM功效,轉訴求成智慧型手機的代助(Agent)配件,類似藍牙耳機是智慧型手機的語音代助器,智慧錶則成為資訊、資料代助器,提供更方便快速的資訊顯示與操作,因此也有Smart Accessory(智慧配件)、Android Remote(Android智慧型手機的遙控器)等別稱。

定位成手機的代助,其想法是「懷錶之所以絕跡,是因為單純只是看個時間,還要掏出口袋,約要2-3秒,但手錶不到1秒,比懷錶方便。」而經過觀察,現在每個人一天掏出智慧型手機並滑開來,只是為了確認一下訊息,這樣一天約要數十次,這些確認連打字回覆都不需要,若這數十次的確認改在手錶上,就不用時時掏機滑動解鎖了,因為這跟懷錶一樣費時。

所以,成為手機的代助、遙控器後,若沒有帶手機出門,手錶除了顯示時間外毫無用途,與藍牙耳機沒有手機時一樣,幾乎是廢鐵。

與智慧手環結合賣相更佳

智慧錶從「比PDA更小的獨立電腦」轉變成「智慧型手機的遙控代助器」,似乎已是較成功的定位,但這次CES 2014可看出,與智慧手環結合的定位又更佳。智慧手環運用加速度感測器(及陀螺儀、磁阻感測器等),能感測使用者的跑步速度、步數等,甚至可以偵測深淺眠,提供運動與睡眠的建議,而手環再加入顯示器,就可以顯示時間與手機上的訊息。

訴求手機資訊的代助,若沒有很迫切的資訊需求,其實只類似藍牙耳機被視為選用品(快遞人員、司機較需要),大家若都可接受掏出滑開的資訊獲取速度,那麼市場將有限。

然而在追加訴求運動與睡眠的記錄監督,及強調資訊提示,而比較不去強調手錶對手機的遙控操控,等於給終端用戶一點點犧牲或幾乎無犧牲,但卻帶來立即且新的應用價值(運動、睡眠協助),而不是完全與手機重複的功效價值,這樣又更增加智慧錶的市場成功性,在不斷調修功效、應用、定位後,並與智慧環整合發展,相信能比過往有更高的市場接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