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說『科技始終來自人性』,創新如果與生活脈絡無所連結,除了對生活無所幫助,也等於扼殺了人對於科技創新的信任,反將其拒之門外。所謂生活脈絡,是由不斷重複,被視為習慣或理所當然的各種活動組成其中潛藏的規則和結構,導引或限制人們的行為與思考方式。

台灣應建立分析脈絡的科技創新知識體系
台灣應建立分析脈絡的科技創新知識體系

這些來自歷史、社會、文化的生活脈絡,是一種約定俗成或日積月累的想法或習慣。若能這些脈絡加以釐清,以脈絡中的問題和需求為基礎,舒緩或解決其困擾或痛苦,就能找到創新和商機的來源。而好的科技創新所扮演的角色也就是在生活點滴洞察使用情境的應用。

舉例而言,最近許多人喜歡在假日騎自行車,也喜歡以拍照、撰寫網誌的方式來記錄回憶。不過當騎乘自行車時,每次拍照都必須駐足停車,加上除了拍照外,真正的樂趣乃在於騎車本身,也希望將路線軌跡完整記錄下來。日本CATEYE公司因此開發出一款名為INOU的自行車行車紀錄器,內建數位相機,可自行按下快門攝影或定時拍攝路線上的風景照,同時內建GPS定位功能紀錄路線,還可防震。像這類科技產品的創新,已從過去著眼於功能面升級,轉變為使用情境需求的滿足。

隨著網路普及、手持裝置普及和社群興起,也讓生活脈絡與科技創新之間產生了新一層的關係。亦即,人們習慣與ICT互動後產生了新的生活脈絡。例如一開始用智慧型手機自拍、打卡、上傳Facebook的動作原本出自好玩新奇,漸漸地卻成為了一種制約。

然而,也因為這類生活脈絡的出現,讓科技有了更多發揮創新的空間。用手機搖控家電開關、用電子書包上課寫作業、用社群網站找到失聯同學,都逐漸成為現在的生活寫照。

近來台灣的景氣和薪資等問題都令人感到不安和憂心,各界都在設法創新,以帶動未來的經濟成長。從符合生活脈絡之科技創新角度,政府應可由下列三點思考配套措施:首先,應鼓勵企業發展符合需求之合宜科技,並搭配適合的商業模式,促進跨領域企業組合,為客戶創造價值。

其次,鼓勵科技創新、科技研發與智財權於研發前即進行商用化評估,並以科學化、體系化的方式,對使用者的生活脈絡及其需求進行分析,發掘產業界或使用者未察覺的潛在需求,促使成果轉換成具商業價值的產品;最後,應分析台灣以生活脈絡為基礎的科技創新案例,在擴散成功經驗或引誡失敗經驗的同時,建立分析脈絡的科技創新知識體系。

(作者詹文男為資策會MIC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