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14,一個誰都能預測到的熱門議題,顯然是「穿戴式裝置」,但多數人關注的角度,圍繞著三星、Apple、Google、Nike等IT及非IT大廠會如何出手?在台灣更在意的,或許是又有哪些概念股將因接單放大而冒出頭?但這些,恐怕都非「穿戴式」應用興起的深遠意涵所在。

穿戴式興起,將開啟「由個人或社群定義產品」的消費環境。(圖:Fitinsense)
穿戴式興起,將開啟「由個人或社群定義產品」的消費環境。(圖:Fitinsense)

解析穿戴式興起的意涵,第一個面向是:正式揭開物聯網的時代。

過去物聯網已談很多,但對多數人而言,該是一點也「無感」。如今,由手機、平板為中心向外泛出的第一波聯網漣漪,碰上了個人穿戴的手錶、手環、眼鏡、鈕釦、鞋子等種種物件,才真正讓人開始有一些M2M進入生活的感受,商機也才落地浮現。

第二個面向是,穿戴式包含了裝置與應用,缺一不可。也就是說,這是一種必須高度軟硬整合規劃的產品,而技術不是很大的問題,如何讓使用者用的滿意才是關鍵。這說明了一件事,開發者不能只是想做個產品來賣賣,而需當做一個「作品」來投入開發,就像賈伯斯對Apple產品絕不妥協的用心。

這又衍生出第三個面向,那就是Big Players不見得是市場主導者。除了智慧眼鏡,多數穿戴式裝置的開發難度並非太高,而且有了Kickstarter這類群眾募資網站的募資與推廣管道,讓眾多新創團隊有機會進場與Big Players一搏,而且極有機會出線。Pebble watch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這又突顯出一件事:有人比Big Players更懂你的心。

你的知音,顯然是你的同好們,如發燒友、單車族或背包客等等,當其中剛好有人做出了一些東西,打動你的機會該是不小吧。於是,漸漸地,「由個人或社群定義產品」的消費環境,將會成為不容置疑的市場現實,並將開啟龐大的新創商機。

然而,回歸到產品製造、量產的現實呢,看來還有不少瓶頸有待突破。目前在Kickstarter上愈來愈多令人眼睛一亮而想支持的軟硬整合型專案,但經常遇到的狀況,就是募資成功了東西卻做不出來,或無法如期完成,不然就是做出來了卻不是當初說的那一回事。

今日歐、美創客圈的普遍狀況是,同時懂軟、硬體的新創團隊不多,多數人只懂軟體,而少數懂硬體技術的又不懂製造的knowhow。因此,他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到中國找生產、代工對象,但從原型到商品化,仍有太多需修正的地方,想靠中國的工廠來優化產品設計,聽說還蠻挫折的。

在台灣,也擁有豐沛的軟、硬體設計與製造資源,但與全球創客仍未順利接軌。TMI(台灣創意工場)算是開路先鋒,其硬體加速計畫(HAP)即扮演了國外創客與台灣製造資源整合的中介角色,讓創客們感受到台灣彈性客製上的優質服務。

然而,從OEM、ODM的定位切入新創商機,仍然是辛苦的老路。我們該朝更核心的角色邁進,也就是成為全球創客們的co-founder,一同定義、開發產品,也跟著產品、公司一起成長。

隨著穿戴式商機興起,這種優勢互補的Global Startup模式,未來成長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