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台灣電子業尋求差異化定位及更高的附加價值時,「醫療電子」顯然是一個值得開拓的市場領域。隨著亞洲國家經濟力的提升,社會日益富裕;同時因人口逐漸老化,對醫療保健的需求也與日俱增,這也讓醫療技術有更大的市場空間,而且不僅是生化領域,包括電子、機械、資訊等專業技術都有整合開發的必要。

新加坡全方位打造醫技環境,作法值得借鏡!(圖片來源:healthcollege.edu.pl)
新加坡全方位打造醫技環境,作法值得借鏡!(圖片來源:healthcollege.edu.pl)

事實上,新加坡政府很早就看好亞洲醫療市場的發展潛力龐大,近年來致力於打造一個環境,吸引為了滿足區域及全球醫療保健需求而力圖尋求創新系統和解決方案的企業來進駐。舉例來說,新加坡的Medtech@Tukang即是一個7.4公頃的商業園區,讓生醫企業能在區內進行生產和研發,並共用服務及設施。

此外,新加坡政府很清楚想發展醫療設備,相關企業不能自己悶著頭幹,因此推動進駐企業和公共部門科研機構(如IME微電子研究院)的科學家合作進行創新性研究,以及和醫院合作測試新系統和解決方案。不僅如此,當企業把這些概念轉化為實用的商業產品時,新加坡還強調能就地找到提供IC設計、軟體發展和原型加工等工程和製造的服務。

培育跨領域醫技人才

新加坡也深深意識到培養新一代科學家的必要性。自2001年以來,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設立了國家獎學金,力圖培養1000名畢業自世界一流大學的博士生。到目前為止,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已頒發了800份國家獎學金。

為了促進醫療設備創新,新加坡還計畫培養一群多學科(工程、監管科學、臨床)、有經驗又熟悉企業特定醫療設備開發週期的人才。其中"新加坡醫療創新、設計和建造”(The Innovate, Design, Engineer for Asia in Singapore, IDEAS Programme)計畫通過在職培訓讓企業能接觸到新加坡的人才,也讓參與者獲得寶貴的實習知識。

根據新加坡經濟發展部(EDB)的資料,目前已有30多家領先的生物醫藥企業在新加坡設立了區域總部。這些企業包括雅培(Abbott)、愛爾康(Alcon)、波士頓科學公司(Boston Scientific)、愛德華生命科學公司(Edwards Lifesciences)、強生公司(Johnson&Johnson)、美敦力(Medtronic)、羅氏公司(Roche)和西門子醫療系統(Siemens Healthcare)。他們在新加坡投資興建商業規模的工廠,開發並生產各種醫療產品,如隱形眼鏡、科學分析設備、植入物、注射器、支架、導管、助聽器及研究設備。

目前的電子科技已跨出PC、通訊、消費性電子等3C領域的思考,走向各個領域,也就是逐漸實現所謂「無所不在的運算」(Ubiquitous Computint)的境界,並成為如同水、電一般支撐產業正常運作的基礎。而「醫療電子」因涉及健康、生命議題,設計要求嚴苛,但高門檻也意味著高附加價值。

看看新加坡,想想我們自己,是否看清經營這塊市場的重要性,並決定在這個領域做出一番成績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