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SmartAuto / 新聞 /
全球可再生能源就業人數破1150萬 亞洲區居冠
 

【CTIMES/SmartAuto 吳雅婷 報導】   2020年09月30日 星期三

瀏覽人次:【13404】

國際可再生能源署(IRENA)最新發表之第七版《可再生能源與就業——年度回顧》(Renewable Energy and Jobs–Annual Review)顯示,可再生能源就業呈現長期增長趨勢,且為確保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背景下持續擴大就業,強而有力的政策舉措必不可少。

該年度報告的數據顯示,可再生能源創造了數以萬計的工作崗位,並持續帶來社會和經濟效益。去年,全球可再生能源領域就業人數達到1150萬,其中太陽能光伏行業就業人數最多,約380萬,占總就業人數的三分之一。

IRENA總幹事Francesco La Camera表示:「無論是在相對發達還是發展中的能源市場,採用可再生能源都能創造就業機會,提高當地收入。儘管今天我們只看到少數幾個國家處於領先地位,但每個國家都可以利用其可再生能源潛力,採取措施利用當地資源和能力促進相關產業發展以及工人培訓。」

報告顯示,比較全球各洲,去年亞洲區域的可再生能源就業占全球總數的63%,樹立其全球市場的領先地位。在各類再生能源產業中,生物燃料產業就業崗位達到250萬,僅次於太陽能光伏;水電和風電則分別提供了近200萬和120萬個工作崗位,是可再生能源領域的另外二大雇主產業。

此外,有相當數量的工作崗位由勞動密集型的農業供應鏈所提供,特別是在巴西、哥倫比亞、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等國。

儘管目前尚缺乏精確的估計,絕對數字也相對較小,但離網可再生能源應用,尤其是離網太陽能技術所創造的就業機會不斷增長。分佈式可再生能源也可以推動在農村地區的生產性應用。在農業生產和食品加工、醫療保健、通信和地方貿易中可以看到這種就業倍增效應。

以教育和培訓措施為主導的綜合政策,包括勞動力市場干預,以及支持利用當地資源的產業政策,對於維持可再生能源就業的壯大至關重要。

可再生能源就業相比較化石能源行業顯示出更具包容性,以及更好的性別平衡。報告強調,可再生能源領域的女性從業人員占比為32%,而在化石能源行業該比例僅為21%。

2020年版《年度回顧》(Annual Review)強調了一些在支持工人教育和培訓方面極具前景的舉措。 其中包括職業培訓、課程建設、教師培訓、信息和通信技術的使用、促進創新型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關系,以及針對譬如女性等代表性不足群體的招聘。

決策者必須優先考慮對已經失去或可能失去生計的化石能源行業工人的再就業技能培訓。其中許多工人可以在重新培訓後,利用其技能和專長為清潔能源行業做出貢獻。

全球可再生能源工作崗位的增長振奮人心,採取全面和綜合政策來推動能源轉型可以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在此關鍵時刻,這種推動的重要性尤為明顯。即便當前全球仍在對抗新冠冠狀病毒的蔓延,能源轉型的必要性仍時刻提醒市場持續發展,如果無法解決日益加劇的氣候變化問題,將面臨不可逆的後果。

不可否認,目前能源轉型需要制定不同的方針,也將收獲諸多效益。IRENA最近發布的《後疫情時代的經濟復蘇日程》(Post-COVID Recovery Agenda)表明,推出一項更為進取的刺激方案,有可能在未來三年內比基準情景多創造出550萬個就業機會。此類刺激方案也有助於實現IRENA在《全球可再生能源展望》(Global Renewable Outlook)中預計的2050年全球將創造4200萬個可再生能源就業崗位的目標。

關鍵字: 可再生能源  太陽能  國際可再生能源署 
相關新聞
新望PrimeVOLT參與友達能源合作 推進台灣太陽能產業發展
GE發佈第二季財報 可再生能源加持帶動成長
Fluence:太陽能結合電池儲能 加速綠能普及腳步
科思創聚氨酯樹脂獲頒TUV萊茵認證 促太陽能產業落實淨零碳排
大同與北捷合推屋頂太陽能 創新節能永續商業模式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文章
» 新一代4D成像雷達實現高性能
» 2024年嵌入式系統的三大重要趨勢
» 利用微小型溫濕度感測器精準收集資料
» MCX A:通用MCU和FRDM開發平台
» 使用Microchip Inductive Position Sensor(電感式位置感測器)實現高精度馬達控制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13.59.36.203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