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最新动态
产业快讯
CTIMES/SmartAuto / 新闻 /
[分析]PC式微 英特尔加码嵌入式市场另寻商机
 

【CTIMES / SMARTAUTO ABC_1 报导】    2012年11月05日 星期一

浏览人次:【3026】

日前研究机构iSupply表示,今年第二季个人计算机占DRAM市场比例已经低于50%,这是自1980年代PC崛起以来首次出现的现象,正式宣告了后PC时代的来临。

Intel提出的Intelligent Systems Framework BigPic:733x510
Intel提出的Intelligent Systems Framework BigPic:733x510

IDC表示,2011年嵌入式市场规模为18亿台装置,营收超过1兆美元。预估到2015年市场将成长一倍,分别达到40亿台装置、2兆美元营收,其中会有一兆台的智能系统是用在汽车、零售、通讯、医疗、制造、能源等领域。而且届时所有的嵌入式系统将消耗145亿颗的微处理器核心。

凭借着32位处理器的市场优势,这自然是英特尔积极开拓营收成长的重要机会。英特尔已在今年四月将其原有的嵌入式联盟更名为智能型系统联盟,强调要发挥现有超过200家成员、2500多种解决方案的生态系统开创商机,又在今年的开发者论坛中发表了智能型系统架构(Intelligent Systems Framework,ISF) 1.0版,试图建立物联网的业界标准。

事实上,英特尔在2009年以8.84亿美元买下嵌入式软件业者Wind River,又于2010年以76.8亿美元的高价买下老牌安全软件公司McAfee逐步建构嵌入式系统所需的完整方案时,就已经可以看出它的企图心了。

展现长期承诺 将大有可为

不过,由于PC处理器业务太过成功,反而成为英特尔拓展新市场的包袱。这可从它过去在网络、行动、嵌入式市场不甚亮丽的成绩看得出来。

嵌入式市场的特性与客户需求和PC市场完全不同。嵌入式系统的设计周期长、应用分散、使用期限也长,客户需要供货商能提供长期的支持与供货承诺。这种B2B的业务型态与PC快速周转,市场庞大、持续要求效能更新的消费性市场大不相同。

而且在PC市场,英特尔独大,能享有高毛利率。但嵌入式市场的竞争对手多,利润绝对不及PC,须投入的资源却更多,这样的生意英特尔会做吗?

对英特尔来说,若比较投资报酬率,投入嵌入式市场,需耗费更多任务程资源,但却只能赢得少量多样的订单,当然不划算。这也是过去以来,业界并不认为英特尔会「认真」投入嵌入式市场的原因。

然而,眼见PC成长趋缓,瞄准应用广泛的嵌入式市场是英特尔的必然策略,更何况此市场拥有非常诱人的成长机会,只是显然英特尔要用行动证明它的长期承诺并重建客户信心。

现在英特尔对嵌入式市场应该是认真的了。过去,英特尔常是拿过季的PC处理器作为嵌入式处理器来卖,并没有真正针对嵌入式应用需求开发专用产品。但现在,许多新款Atom处理器都是专为嵌入式应用所设计的。

此外,若换个角度来看,也因为英特尔拥有庞大的资源,若它真决心长期投入嵌入式市场,那绝对会Freescale、NXP等财务情况不佳的老牌嵌入式处理器业者带来威胁。而且英特尔有绝佳的制造能力与优势,这是其他ARM阵营嵌入式处理器业者远远不能及的。

嵌入式系统设计原本就是涉及专用硬件与软件的结合。进入智能型系统世代,软件和服务整合的重要性将更为关键。

对台湾熟悉x86架构的电子产业来说,随着英特尔积极扩大在嵌入式市场的影响力,这未尝不是一个能将原本的硬件业务扩大到服务与整体解决方案,带来更高附加价值,并创造更多商机的好机会。

關鍵字: Intel 
相关新闻
英特尔携手合作夥伴 助力AI PC创作新世代
Intel成立独立FPGA公司Altera
Intel Core Ultra透过新vPro平台将AI PC延伸至企业应用
英特尔宣布英特尔晶圆代工谘询委员会成员
联电和英特尔宣布合作开发12奈米制程平台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关讨论
  相关文章
» 开启边缘智能新时代 ST引领AI开发潮流
» ST以MCU创新应用技术潮流 打造多元解决方案
» ST开启再生能源革命 携手自然迎接能源挑战
» ST引领智慧出行革命 技术创新开启汽车新纪元
» ST:精准度只是标配 感测器需执行简单运算的智慧功能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读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远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3T9XAK26STACUK9
地址:台北数位产业园区(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区承德路三段287-2号A栋204室
电话 (02)2585-5526 #0 转接至总机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