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典故
 
 
Internet的起源
組成Internet的兩大元件,一是作為傳達內容的本體—超文本,另一個是傳輸的骨幹—網路,網際骨幹可追溯到1968年的美俄冷戰時期,當時美國國防部的DARPA計畫發展出ARPANET,網頁結構則是由超文件(Hypertext)演變而來。
Internet的複雜多變及廣大,著實讓人很難想像他是近十年之內快速長成的環境。回溯Internet的發展歷程,才發現許多關鍵的事件,其發生的年代都不遠。 組成Internet的兩大元件,一是作為傳達內容的本體—超文本,另一個是傳輸的骨幹—網路,要了解Internet的起源,我們可以從這兩方面來了解。 在網際骨幹的部分,可追溯到1968年的美俄冷戰時期,當時美國國防部的DARPA計畫發展出ARPANET,目的是為了連接全國各地分散的電腦系統,確保美俄兩地間的網路一旦斷線時,資料還能經由別的國家繞道,到達目的地。冷戰結束後,ARPANET漸漸開放給民間使用,由美國的國家科學基金會管理,負責全球性的民間網路交流,也就演變成後來的Internet。 而TCP/IP通訊協定在1980年代被提出以後,受到廣泛運用,也使得Internet擴充的很快,成為跨全球的超大型網路。 網頁結構則是由超文件(Hypertext)演變而來,1960年代Doug Engelbart建立了一種名為NLS系統的標準,能執行超文件的瀏覽編輯與寄發信件等功能,他為了更易於操作NLS,而發明了滑鼠。 1989年,Tim Berners-Lee所作"HyperText and CERN"被視為重要的文獻基礎。1990年Tim Berners-Lee運用含圖形使用者介面的編輯器來進行超文件的瀏覽及編輯,「所見即所得」這項觀念即在當時被提出。全世界第一個網頁出現在1990年13月,誕生於CERN(歐洲核子研究委員會),當時的網頁位址為http://nxoc01.cern.ch/hypertext/WWW/TheProject.html。 1993年2月,Marc Andreessen所創造的Mosaic瀏覽器alpha版在CERN啟用。 同年9月份,美國NCSA(國家超級電腦應用中心)提出適合各種平台適用的Mosaic,到了10月份,全球已有超過200個http server。 1994年至1995年間,國際化的WWW組織紛紛成立,當時舉辦的無論是區域性或是全球性的WWW聯盟會議,皆為Internet的發展研擬出規範,形成國與國之間的交流,Internet因而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