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科學園區的大火,對於資訊業界的影響仍餘波盪漾,從災難復原、到異地備援,再到更基礎的儲存管理架構,這些原本被漠視的議題,現在一一被拿出來探討;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過去只看得到精業等少數大廠在這個市場中大力著墨,現在突然發現,原來還有這麼多的廠商已默默耕耘許久,如今也趁勢站上檯面來了。

在儲存管理的架構上,目前最熱的話題是“SAN or NAS ? It's a question.”這也是Internet普及應用後的症候群之一,今日的資訊環境強調資源整合與共享,傳統各掃門前雪的分散儲存管理方式,已顯得不敷需求了。SAN或NAS皆強調伺服系統的網路化、多元化,但在儲存管理上則可以集中管理、共享資源,但由於技術架構上的差異,兩者共享資源的意義並不相同,SAN強調磁碟空間的共享,NAS則著重檔案資源的共享。

以光纖通道為基礎的SAN,在傳輸速度上自然遠勝於NAS,但其架構為獨立於LAN之外,而且基本元件包括了光纖通道、伺服器、儲存設備、光纖交換器、集線器、轉接卡(HBA)等,建置上的工程與經費不容小覷;NAS則單純許多,使用一般乙太網路即可直接進行傳輸,尤其在NFS及CIFS的產業標準出現後,企業使用的門檻更是大為降低。

SAN與NAS的比較還有很多,各有其優缺點,是否能集兩者優點於一身,正是當前所謂Storage over IP新儲存架構的發展趨勢。其中,IBM與思科兩大廠即共同推廣iSCSI技術標準,可將SCSI的資料流量簡化,並在TCP/IP的網路上傳輸,利用TCP/IP網路的普及性與低成本,以進一步幫助企業減輕管理儲存網路的總體成本。而未來,當數據網路服務業者也能提供IP協定的SAN光纖通道環境,企業的資料長途儲存傳輸將因此產生極大變革。

但不管是SAN、NAS或Storage over IP,儲存的架構做得再完美,若無法善用,所儲存的資料只會是占空間的位元垃圾。讓數據產生效益,才是資料儲存的目的所在,這在Internet時代,更顯得意義非凡,因為網路使用行為的搜集易如反掌,但如何在搜集後,與過去長期的企業經營資料相結合,透過模組化分析來獲得市場決策上的幫助,將會是網路應用的下一波焦點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