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需求」一直是行銷的終極目標,要把不想要變成想要,再把想要變成非常想要,這一來一往產生的商機難以計數;而品牌則是決定消費者購買的關鍵之鑰,好的品牌讓消費者信任,但更好的品牌則帶給消費者身分。而蘋果當然是以上這兩項的佼佼者,從Mac、iPod、iPhone,到最新的iPad,這一路走來,蘋果打下了難以撼動的基礎,對市場已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甚至可以說,它已經是消費性電子產品的第一品牌,是此市場的議題主導者,任何由它操刀的產品,自然可獲得消費者的青睞,而iPad便是集大成的產品。

iPad真有這麼好嗎?它真的是劃時代的創新產品嗎?恐怕也不見得
iPad真有這麼好嗎?它真的是劃時代的創新產品嗎?恐怕也不見得

iPad在美國時間4月3日正式開賣,市場研究機構也紛紛做出「保守」的預測,其中摩根士丹利就預期,iPad推出後3個月內,將出貨250萬台,今年底前出貨量將達到600萬台;iSuppli則估計,今年iPad的全球銷售將達到710萬台,2011年則倍數成長至1,440萬台,2012年更進一步增加至2,010萬台。由此可見市場對iPad的銷售深信心。但iPad真有這麼好嗎?它真的是劃時代的創新產品嗎?恐怕也不見得。

以iPad的市場區隔來看,它被設定在NB與智慧手機之間。但這個區間原來就是模糊地帶,是屬於被取代性很高的產品,有跟沒有都應該無所謂。然而賈伯斯卻以個人的魅力,透過發表會營造出了一個想像的使用空間,讓iPad成為可在客廳沙發上優閒使用的絕佳產品。事實上他手中的東西可以是小筆電或是新手機(功能幾乎相同),但消費者就這麼相信了。所以我們可以說,iPad是被行銷策略所設定出來的產品,它是蘋果創造出來的需求,且光從它所產生的爭議性,就註定了這款產品勢必成功。

現在大家真正要問的是,為什麼只能是蘋果?同樣的市場、類似的功能,英特爾曾經大張旗鼓的推出MID概念,甚至設計專用的CPU—Atom。但時至今日,MID仍不見起色;另一個由ARM與數家晶片商所主打的Smartbook概念,自去年Computex發布以來,目前也未有真正的產品上世,但現在iPad已是消費者手上熱騰騰的商品了。究竟是商業模式錯誤,還是執行力與技術不如人,又或者有其他的因素呢?這些都值得相關的企業來研究與深思。

股神巴菲特曾在接受電視台訪問時,分享了一些他重要的人生觀。由於他是一個相當儉約的人,對於消費行為一直嚴守「實用」兩字,因此他告誡人們說:「不要買超過你真正需要的東西」。然而這句話對蘋果迷來說可能不怎麼受用,特別是購買iPad這件事。他們依然徹夜排隊搶購,並像對聖物一樣的著迷與崇拜。很顯然的,現階段iPad的熱銷已跟創新與技術無關,而是蘋果的品牌與行銷所帶來的成果,同樣的產品若掛上其他的品牌,其下場很可能是天差地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