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最新动态
产业快讯
CTIMES / 文章 /
新闻分析
 

【作者: 編輯部】2001年07月01日 星期日

浏览人次:【6008】

办公室软件文件的标准之争

Office XP不能再以独大的心态来看待市场

随着因特网通讯的日益密切,办公室软件文件互传与交换的标准格式也越来越重要,例如透过E-mail带档互相交换读取相关文件、简报或电子表格,不仅非常方便,更由于所读取数据本身已经是共通的软件环境,所以一取得数据后互相沟通就没有障碍,甚至可以马上利用与再生产。而目前的软件环境当然是由微软Office 2000所独霸,这是微软长期以来挟其操作系统优势所获取的市场高占有率,几乎所有使用计算机的人都有使用Office软件,因为即使不喜欢Office软件的人,也要用Office软件来解读所收到的文件报表。


然而Office 2000仍旧没有充分的网际化,因此第一套将.NET概念导入的办公室软件Office XP就应运而生了,其软件环境向下兼容过去的文件数据应该没有问题,但是新产生的文件数据就需要用户更新软件版本为XP才能读取,也就是说,Office XP必然再度面临办公室文件标准的保卫战。不过据了解,Office XP为了防止盗版使用,透过加装「产品激活」的版权保护功能,用户必须向微软的服务器核报一个独一无二的号码,这个号码旨在防止软件被同时安装在多部计算机上,号码不符者将无法使用相关软件。如此一来Office XP想要普遍化、标准化,恐怕就有得奋斗了。但是据了解,就在Office XP英文版正式上市前一个月,网络上已流传着完全破解的版本,使用该版本不须注册就能全功能的使用,这不知是讽刺还是另藏玄机,微软的软件销售或服务战略将是最高的机密,而且这个密招,不会诉诸文字的记载,只能存乎一心。


也许微软认为用户已经习惯MS Office的格式与环境,XP版本加装了保护措施后,必能顺势卖出更多的合法版权软件,并且仍将保有最大的市场占有率,这一点如意算盘,相信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然而也有厂商趁此机会要争夺办公室软件的标准,也有用户想趁此摆脱微软的控制,于是纷纷推出了免费的或低成本的办公室软件包,例如太阳计算机的Star Office、开放原始码的K Office,以及Corel的Perfect Office。所以此次微软的策略必须更加小心,一步小小的差错就可能丢掉大片江山,这一点微软应该知道,但人在成功顺境的当头总不免有自信过度的误判,或为了得到边际利益而必须走一些险径,像台湾微软总经理邱丽孟自己说到,微软Office在台有二百四十万名用户,其中约一百多万是合法用户,Office XP的推出主要在企业用户的市场,他们预计可卖出四十万套。其实一百多万合法用户应是对的,但台湾如果只有二百四十万名MS Office用户,那就太低估了。如果新版的Office XP不能快速占有用户,我们相信局面将大为改观,因为企业只有追随最多数的用户才能得到方便与利基,而不只是要一套功能强大的办公室软件而已。


老大心态总是那些成功者的致命伤,过去制造个人计算机的老大哥IBM曾经为此吃了亏,相信微软也难以避免地成为例外,也许这是必然的宿命吧!只有等市场重新洗牌后,微软再谦卑的回过头来追随新的标准,这也算是能屈能伸的英雄好汉了。想想看,IBM PC过去正是个人计算机的标准,从PC/XT到AT、Turbo AT都是其它厂商做为兼容的业界标准,然而就在此时自以为老大、不顾一切的发展PS/2系统,包括软硬件与零组件都要全包,结果虽然也引领一时的风潮,也卖了很多产品出去,但是最后还是不敌通用的且属于众志成城的386兼容计算机,还好IBM有勇气再回头追随新的个人计算机标准,否则整个IBM也不够赔下去,且其如今还在PC Server及Notebook上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也颇令吾人佩服哩。所以,依止来看微软Office XP也很有相似之处,特别是应用「版权保护」功能的措施,将是其最大的败笔!(黄俊义)


位垃圾或财富

SAN or NAS ? It's a question.

东方科学园区的大火,对于信息业界的影响仍余波荡漾,从灾难复原、到异地备援,再到更基础的储存管理架构,这些原本被漠视的议题,现在一一被拿出来探讨;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过去只看得到精业等少数大厂在这个市场中大力着墨,现在突然发现,原来还有这么多的厂商已默默耕耘许久,如今也趁势站上台面来了。


在储存管理的架构上,目前最热的话题是“SAN or NAS ? It's a question.”这也是Internet普及应用后的症候群之一,今日的信息环境强调资源整合与共享,传统各扫门前雪的分散储存管理方式,已显得不敷需求了。SAN或NAS皆强调伺服系统的网络化、多元化,但在储存管理上则可以集中管理、共享资源,但由于技术架构上的差异,两者共享资源的意义并不相同,SAN强调磁盘空间的共享,NAS则着重档案资源的共享。


以光纤信道为基础的SAN,在传输速度上自然远胜于NAS,但其架构为独立于LAN之外,而且基本组件包括了光纤信道、服务器、储存设备、光纤交换器、集线器、转接卡(HBA)等,建置上的工程与经费不容小觑;NAS则单纯许多,使用一般以太网络即可直接进行传输,尤其在NFS及CIFS的产业标准出现后,企业使用的门坎更是大为降低。


SAN与NAS的比较还有很多,各有其优缺点,是否能集两者优点于一身,正是当前所谓Storage over IP新储存架构的发展趋势。其中,IBM与思科两大厂即共同推广iSCSI技术标准,可将SCSI的数据流量简化,并在TCP/IP的网络上传输,利用TCP/IP网络的普及性与低成本,以进一步帮助企业减轻管理储存网络的总体成本。而未来,当数据网络服务业者也能提供IP协议的SAN光纤信道环境,企业的数据长途储存传输将因此产生极大变革。


但不管是SAN、NAS或Storage over IP,储存的架构做得再完美,若无法善用,所储存的数据只会是占空间的位垃圾。让数据产生效益,才是数据储存的目的所在,这在Internet时代,更显得意义非凡,因为网络使用行为的搜集易如反掌,但如何在搜集后,与过去长期的企业经营数据相结合,透过模块化分析来获得市场决策上的帮助,将会是网络应用的下一波焦点课题。(欧敏铨)


八卦新闻背离科学精神

任媒体网络八卦成风!将置人文科技于何地?

最近有香港来的壹传媒集团,即将在台发行《壹周刊》,由于内容强调所谓「八卦新闻」,掀起了台湾媒体对八卦新闻的注意,也因为人们对耸动、煽情的新闻内容兴致高昂,很容易成为新闻焦点,或者称为卖点,所以类似的八卦新闻只要一经报导,通常会再被展转传播与炒作。例如一平面媒体挖出一八卦新闻后,便会成为电子媒体追踪炒热的新闻题材,接着其他各式各样的媒体跟着起哄,社会的各类舆论或评判也纷纷出笼,最后当初的八卦新闻恐怕已经面目全非了。所以掉了一根羽毛的小事,可能会被辗转传成猎杀了一群天鹅,其距离真相岂只十万八千里呢!事实上,网络自从普及化之后,在一般对网络精神不了解且缺乏自律者的使用下,上网的内容或讯息,也变得越来越八卦,如此也牺牲了网络的公信力与真实性,更是网络泡沫化的一大帮凶。所以今天一定要把所谓八卦讯息认识清楚,至少不要以讹传讹。


可笑的是壹传媒集团所标榜的「狗仔队」精神,竟也大剌剌的说是为了「发掘真相,锲而不舍。」天下就有这么多荒谬乖张的事情,我们如果不用科学的精神来破解它颠倒黑白、积非成是的观念,身在台湾的人们本来情势已经相当险恶了,再受到《壹周刊》「洗三温暖式」的心灵虐待,那么其痛苦指数将倍增矣。当然,我们也不全然是悲观的看待这件事情,因为毕竟台湾人民的科学与民主素养甚高,《壹周刊》那一套不见得在台湾有市场,就以本地一大堆报导八卦新闻的周刊,如《独家报导》、《美华报导》或《翡翠周刊》等,从来也不成为主流的媒体刊物。


但是,我们还是要把所谓「八卦新闻」是什么东西探讨清楚,就好像为大家打一剂预防针后,就不用跟着传媒人云亦云、终日惶惶了。不过很难对八卦新闻下一定义,就连「八卦新闻」此一名词的来源也很难去考究,只能综合各种自称为八卦新闻的内容来描绘出它的全貌。所谓「八卦新闻」我们大体归类几个要点:第一是完全捏造与无中生有的报导。这种新闻完全背离专业道德,是八卦中的八卦,非常的不可取与无耻,不过毕竟毫无事实,就看当事人要不要控告并要求赔偿了,通常公众人物会碍于本身的社会地位而作罢;第二是仅凭自己推想、臆测的报导。由于利用捕风捉影来编织一些既有的情节或片断,所报导不仅往往与事实出入极大,也是很危险而不负责任的作法;第三是借口新闻自由之类冠冕堂皇的理由,而极尽挖人隐私之能事。这类新闻为了迎合人们的偷窥欲,而有很大的消费市场,不过既是隐私,也必然有其它不可知的隐情在其中,所看到隐私那一面,只能说是一种表相,或者是传媒为了营造戏剧性张力的偏邪想象罢了;第四是强化报导社会上自己产生的罗生门事件。这个社会人心险恶、无奇不有的事件也很多,很多传媒强化这类新闻而不问是非轻重,例如JoJo林与王文洋、吕副总统与杨照、黄义交与周玉寇...等等太多了。


从上面几个构成八卦新闻的要点来看,可以说都是不具科学精神的报导,相信任何有识之士都不会随传媒起舞,然而一但八卦新闻流俗成风,不仅会侵蚀宝岛台湾多年勤劳务实的成果,也会破坏我们尚称敦厚的社会伦理,且无法建立新的网络社会秩序,更重要的是多年来在民主与科学上的教育将付之流水,而建设人文科技岛的基础则不复存矣。(黄俊义)


知识经济发展不患寡而患不均

近二三十年来,人类在一连串的计算机化、数字化、网络化等过程中,逐渐把传统的经济运作模式带向新的境界,这种新的经济模式,脱身于一般人所习惯称呼为「e化」的过程。而因为e化牵涉到大量的知识管理与取得,所以我们就把这个过程总称为「知识经济」。传统的经济模式重点在于资本、劳动力的掌握,而知识经济乃是将知识变成经济活动的过程,所以过去被视为生产要素的资金、土地及劳动力等,都将逐渐被知识所取代。循着上述的历史轨迹发展,知识经济也是现在与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主导力量。


我国政府也在推动知识经济方面,投入相当大的心力,加上台湾在知识经济的发展上,早已有高科技产业的成熟基础做为后盾,因此在某些领域确实也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经济部日前公布一项调查数字,「近三年我国申请专利件数的前十大企业,大多集中在新竹科学园区」。单单台积电、鸿海、联电等公司,每年每家所申请的专利案件就都超过四百件以上,这项成绩与国外大厂相比,实不惶多让!科学园区在知识经济的表现上,足堪为各界学习的典范。


然而,就国家整体资源来看,台湾传统产业的数量毕竟比高科技产业多,一般人也误以为知识经济的运作只适合于高科技领域,其实传统产业为了增加竞争力及生存考虑,更需要引进知识经济的概念与技术。但是,传统产业在人才与技术的取得上,有其先天上的困难,因此,政府有关单位必须扮演中介或桥梁角色,辅导传统产业跳脱死胡同。原因无他,台湾这弹丸之地,大家都同属于一个命运共同体,缺少了传统产业的基本命脉,相信高科技产业也无法有好的养分供其滋长,这是「唇亡齿寒」的浅显道理。


总之,台湾知识经济的建立与发展,不在于患寡,而患不均。希望透过政府居中的穿针引线,将台湾傲人的高科技产业发展经验移植,以平衡台湾目前偏失的经济发展局势;而高科技业界也应用雨露均沾的感恩心情,来分享其成功的经验,扶植彼此,相信若能健全此知识经济的发展环境,谁说台湾不是个宝岛呢?(马耀祖)


相关文章
视觉化 Raspberry Pi 数据:轻松用 Arduino Cloud 掌握物联网装置
一美元的TinyML感测器开发板
建筑业在无线技术基础上持续发展
环境能源物联网将为资产追踪带来革新
功率循环 VS.循环功率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关讨论
  相关新闻
» AI浪潮来袭!伺服器面临高热密度挑战 Vertiv协助矽谷主机代管商在既有机房突破散热瓶颈
» 英业达捐赠台大高效伺服器 引领学术研究高算力大未来
» 数位部办理5G专网国际论坛 机械业看好有助於短链劳动力
» 欧盟规划6G计画主席来台 与经济部签约合作跨国研发
» TrendForce:伺服器供应链重组 云端大厂扩大分散基地避险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读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远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678L6G04STACUK2
地址:台北数位产业园区(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区承德路三段287-2号A栋204室
电话 (02)2585-5526 #0 转接至总机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