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RS 對使用者最大的改變,可能會是在隨時上線的特性上。隨時上線的意思,大家大概能想像為不管走到哪裡,都跟坐在辦公室的 PC 前一樣,想要什麼資料,都能立即透過手機或 PDA 取得。而電信業者的契機,可能就在於能否取代部份資訊業者的現有地位或甚至企業伺服器的地位,讓使用者能高高興興地將這些所謂的個人資料,放到電信業者所提供的儲藏室中,由電信業者提供個人資料管理服務 (PIM,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這會取代部份現在由 Kimo 或 PCHome 所提供的功能,換句話說,也就正式跨入網際網路資訊產業,正式與 Internet Portal 業者交鋒。

至於會不會成功,電信業者的態度可能會是個關鍵。資訊產業對電信業者來說,畢竟是個新的事業領域,電信業者都有資訊部門,但大部分的電信產業資訊部門所了解的資訊系統,所牽涉的資料處理作業是收費系統,而非服務系統。也就是說,知道如何向消費者收錢,卻不知道該如何開發提供消費者所需要的服務。在 GSM 的時代,如何讓消費者使用交換機系統所提供的行動通訊服務,是行銷部門的問題;但進到 2.5 代,交換機系統只是個資料通道,資訊服務內容的提供才是真正的產品,消費者願不願意使用產品,資訊部門忽然變成舉足輕重的角色,得在消費者需求、市場趨勢、科技成熟度和技術能力所及之間不斷地調整,才能找到方向。

一般來說,由於所跨入的網際網路服務,對電信業者而言,是相當陌生的,所以並不像想像的那麼容易,所以電信業者的方向,多半傾向於找尋新的事業合作夥伴、建立異業結盟關係來面對新的競爭者、新的服務型態和新的價值鏈,想要大小通吃,樣樣自己來,由於牽涉的產業較為複雜,失敗的機會可能相對大些。

GPRS 會不會成功?很難說!就 i-Mode 的經驗來看 (別忘了,i-Mode 的隨時上線,活生生就是個 GPRS 的樣板,只是大多數人只看到它的成功,而忽略了它可憐的 9.6K 而已),真正重要的因素不在於科技上所提供的速度或標準,而在於一家獨大的 NTT 能建立合理的遊戲規則,在提供「服務」的前提下,讓大家一起進場玩。GSM 的世界裡,參與的廠商眾多,擺不平的情況時有可見,電信業者也不見得能認清身在新價值鏈中的價值,而企圖透過新科技的發展來大撈一筆,增加市場佔有率。這樣的現況看來的確有點悲觀,但市場的狀況持續地變動,每個角色也都在自我調整,何時能達到平衡點,才是 GPRS 為人接受,或說成功的時機。

(作者鍾大成為奕康資訊副總經理,本文截錄自網際先鋒十月號77期「行動商務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