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最新动态
产业快讯
CTIMES / 文章 /
DRM的数位时代使命
道高还是魔高?

【作者: 郭長祐】2004年11月01日 星期一

浏览人次:【4985】

数位版权管理(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DRM)并非是今日才有的新方案,从过去至今,内容发创者以及内容发行者都一直在用各种方式防止盗拷复制,以维护自身在内容上的商业权益,例如知名的小说:魔戒,在过去的50年代就曾盛极一时,而有诸多的盗版小说出现,侵害原作与出版商的权益。


书籍印刷的盗拷仅限在有印刷设备的业者,个人是难以盗刷的,毕竟用影印机盗印的费用成本、时间成本都太高。之后进入了电子媒体的时代,盗拷的情形依然不断,而且复制的便利性也提高,人们可以用自家的影音设备自行将录音带、录影带进行对拷,如此盗拷的情形从不肖业者,扩展到不肖消费者上,开始化整为零,过去内容出版业者要查缉不肖盗拷者不仅目标明确、容易,且还能要求商业损失的赔偿,然而连个人都有能力盗拷后,要查缉个人是相当困难的,不仅目标分散、不明确,即便查缉到了,也通常难以索回对等的商业损害赔偿。


复制技术、时间、成本都降低

不过,这些都还无妨,即便个人能够擅自侵权盗拷,能够复制流传的范畴也很有限,多拘限在自己周遭的亲朋好友间,不会与陌生人交流,且能进行复制功用的影音设备过去还要数千元之谱(过去一台具录音带复制能力的可提CD约要4,000元新台币),甚至要上万(如:录放影机),加上复制完成后的传递成本(实体运送的寄费、运费等)也要数十、数百元,有时多上数天的等待,不耐等候的人也会放弃盗拷所省下的数十元,而去买正版。


但是,不仅复制技术仍持续精进、快速、容易、低廉,连同传递技术也一样在精进,也朝更快速、容易、低廉方向迈进。大体自1997年后,整个电子复制技术与环境急遽地变化,让内容出版业者的损失空前地增加。


首先是1997年低价电脑(Low Cost PC)兴起,一部国际品牌的COMPAQ PC跌破1,000美元价位,透过PC的CD-ROM光碟机及相关工具程式,可以轻易将音乐CD进行复制,并转换成MP3格式后,透过网际网路(Internet)传递给亲友。接着1998年Diamond Multimedia公司推出Rio的MP3随身听,一上市立即销售10万台,而相类似的数位随身听也不断涌出,并且都用未具加密、防拷机制的记忆卡(Memory Card)来储存数位音乐,透过Internet或Memory Card来传递数位音乐让传递成本与便利性大大提升。


接着1999年宽频到临,Cable Modem、ADSL纷纷崛起,让Internet传递更为快速,之后CD-R光碟烧录器大幅降价,不仅是音乐单曲,就连Video CD的电影也开始轻易盗拷复制。之后各种复制储存设备断出现,如USB随身碟、USB随身硬碟、Apple iPod硬碟式随身听,加上Napster之类的Internet档案分享交换平台出现,甚至是DVD-R烧录器的快速跌价,让复制交换都更为便宜、便利,以往用VHS盗拷一片电影,得花80~120元买一个空白录影带,然后对拷要120分钟,如今用2片10元的CD-R空片,完成烧拷仅要3、 5分钟,之后直接用滑鼠点按,就可以在Internet给任何人流传分享,甚至比正牌出版商更快,当新的电影CD、音乐CD用货车铺货到店面贩售,很可能盗拷早就提前流传3、5天了!


七大片厂、五大音乐商抓狂,不断兴讼护权

当然!美国七大影片业者、五大音乐业者是最大的商业利益损失者,初期不断运用法律诉讼来确保权益,例如控告Napster的档案交换平台助长盗拷流传,或者欧洲小孩在网路上公布如何破解DVD-Video的防拷机制(Content Scramble System, CSS)也遭控告,实在到了神经质的地步。不过这些似乎都效用不大,之后的档案交换平台不再寄存资料于平台业者的系统上,完全由交换双方直接进行传输,如此内容出版业者要追踪、查缉末端的违法使用者,又会回到前述的麻烦:难以搜抓,且求偿效果有限。


关于上述种种,内容出版业者依然想尽办法保住商业利益,例如不再敢用1首受欢迎的主打曲,来逼迫消费者买整张10首曲子的高价音乐CD,同时也不再倚赖传统卖架通路,开始提供网路上单首付费、单首下载的便利性,目前Apple公司的iTune正是此模式的成功典范之一。


除此之外,另一种想法即是将复制的技术门槛加高,让盗拷、传递的成本花费、时间花费都再拉升,恢复成过去难以拷贝、递传的时代,如此内容业者的权益又可以再度收到保护,而这正是数位版权管理(DRM)被提出的理由。


祭出SDMI、CSS等影音防拷机制

其实,数位防拷已经在数年前就开始发展,例如音乐CD完全没有拷贝防护,而为了不让MP3随身听的Memory Card嚣张地到处交换,因此提出了SD(Secure Digital)的新规格记忆卡,其具有SDMI(Secure Digital Music Initiative)的数位音乐防拷机制,内容业者期望MP3随身听的制造商改采SD卡,舍弃过去毫无转拷防护力的CF、SM、MMC记忆卡。


此外,由于Video CD于1994年开始在PC领域快速窜红,当初美国七大影片出版商万万没想到Video CD市场商机如此大!因为VCD的画质低于VHS录影带,七大片厂以为消费者不会接受低品质的VCD,而轻易给予授权,以致流失大笔收益。所以在DVD-Video一起步,就强烈要求加入各种防拷机制,甚至加入分区机制,特别是将盗拷盛行的中国大陆分配到第六区(该区仅有大陆,而台湾却被划分在第三区),即是种歧视心态的表现。而防拷上为防止画面输出时被拦截盗拷,因此在输出信号上掺入干扰,让盗拷品质劣化,同时也不允许跨区播放,或者以资料方式复制到PC的硬碟内再播放,以免被转拷复制,此即CSS机制。


影音内容防护

前述的防拷例子,都是消费性电子、视听影音设备居多,但实际上资讯领域也愈来愈有防拷需求,尤其是内容从实体化转成电子化,又再从电子化转成数位化,如今透过Internet传递,用PC阅读、聆听、欣赏、播放的数位内容更是新主流,甚至更广义的论定,任何使用者自己制作、产生的内容,也都应该有适度的保护机制,而非任人剽窃、挪用,这也是DRM被提出并日益受到重视的原因。


而DRM为何直至最近才热?这与软体大厂的表态有关,自从2001年Bill Gates一声令下,要求Microsoft所有软体强力转向至安全防护的提升,提出了信赖运算(Trustworthy Computing),一连串的软体资安诉求就不断登场,不仅强调软体运作时的安全性,还追溯到软体开发过程中的保密严谨要求上。


首先,Microsoft在2002年发表Windows Media 9系列软体,即将DRM功能融入,所谓系列软体即是有Media Player 9(内容播放)、Media Services 9(内容传送)、Media Producer 9(内容制作)等等,要使用Microsoft的DRM功能,必须将过去的影音档案进行格式转换,或者新创的影音内容必须储存成新格式,这多半用Media Producer(亦是Media Encoder)来完成,然后在服务时改用新版的媒体伺服软体(Media Services)来传送,最后末端的聆听观赏者也要用新版的媒体播放程式(Media Player,亦是Media Decoder)才能播放,而Microsoft也积极跟各种消费性播放装置的业者合作,期望他们的影音产品能支援与响应Microsoft的DRM机制。


很明显地,必须彻头彻尾,从内容制作、格式、传送、播放等过程都得有配套的程式、资料改变,DRM的防护才能成立。事实上其他的Internet串流媒体也类似,例如Apple QuickTime、RealNetworks的Helix DRM等都是。


文件内容防护

除了网路上的串流影音(Streaming Media)外,电脑上的个人制作档案该如何保护呢?


PC上大多数的应用程式所产生的资料档案,其实是完全无盗拷防护力的,部分应用程式业者会在程式内提供开启加密的机制,防止恶意人士来开启档案,如过去的Microsoft Office、 WinZip等,但除此之外没有更进阶的防护。


在文件防护走得比较快的是Adobe的Acrobat,在1997年发表Acrobat 3.0时,就加入了文件防护功能,之后2001年的5.0版不仅将加密程度提高(40-bit提升至128-bit),并将防护分别性增加,例如允许开启、允许复制、允许变更、允许低解析度列印(不易用影印转拷)、允许高解析度列印等,请参考(图三)。之后,由于eBook(电子书)的概念提出,使人们也更讲究电子书的内容防护,毕竟这是要保障平面出版业者的商业权益。


之后在2003年Microsoft推出Office System(亦称:Office 2003),随该软体附有IRM(Information Rights Management)功能,即可对Office相关档案(如:Word的.doc文书档、Excel的.xls试算表档、PowerPoint的.ppt电子简报档、Outlook的E-Mail电子信件等)进行防护,例如允许开启、复制、变更、列印、甚至是抓图等,亦即在权限不足时,即便按下键盘上的「Print Screen」钮也无法抓取萤幕画面资料,而其他抓图软体的遭遇也会相同,只准使用者用肉眼阅读,不得再将料复制转移。


同样地,Microsoft也推出给IE(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使用的DRM附加软体(Add-On)。过去Microsoft于IE 3.0时曾推出MS-IA(Internet Assistant),安装之后能让IE浏览器直接在网路上浏览Office文件的内容,如今为了提供完整配套的IRM、DRM防护,只要安装IE的Add- On,就能支援Microsoft IRM的阅读,即是透过身份认证,来决定末端使用者对该份文件的使用权限(Microsoft直接沿用其过去的MS-AD(Active Directory)机制),是只能看?还是能印?还是能变更等。此外Microsoft的伺服作业系统:Windows Server 2003,也内建版权防护的服务功能,即Windows RMS(Right Management Services)。


DRM产品现况

串流影音的DRM有Microsoft、Apple、RealNetworks等,而档案文件的DRM不仅有Microsoft,其他的知名业者与软体还有NDS公司的mVideoguard(防护行动影音档案),请参考(图四);Authentica公司的PageRecall(防护文件)、MailRecall(防护信件)、WebRecall(防护网页);Finjan软体公司的Mirage DRM系统(于2003年收并自Alchem​​edia公司),包括SurfinGate、SurfibGate for E-Mail、SurfinShield、SurfinGuard等。另外还有国外的SealedMedia公司(偏媒体档案的防护,而非文件档案),国内则有优硕(TrustView)科技资讯的TrustView for Office、for PDF、for Web等。


最后,还有部分业者不以提供完整软体为主,而是只销售DRM技术,如InterTrust及ContentGuard等,其中InterTrust就控告Microsoft侵犯他们的防护技术,最后Microsoft付和解金以撤销控告。


DRM、IRM的发展隐忧

DRM、IRM虽然提供影音档案、媒体档案、文件档案的完整配套防护,但目前仍有些隐忧,即是各家业者间毫无环节交换性,采行某家的防护编码,就无法用别家的传递服务,也无法用其他的权限辨识,或者他种厂牌的播放软体、播放装置等。当然!若真能达到各环节的平顺换用性,防护效果必然也会降低,完整配套的防护信赖度较高,也因此DRM短时间内不易有产业标准或开放源码的型态,这对采用该技术方案的用户是一大风险,未来要换用也会有转移成本与重复投资的痛苦。


此外,道高魔更高,现在手机具备数位相机功能的比比皆是,画质、像素、功能都在提升,以高阶相机最普遍的日本而言,已经发生不少盗拍问题。许多消费者带手机到书店内拍摄书中内容,然后回去观赏阅读,这对一些摄影写真集危害最​​大,许多较薄的书或杂志专文也都如此被轻易剽窃,失去商机,现在日本书店已经普遍张贴公告:禁止雅贼进行内文手机拍摄。


所以,即便DRM、IRM防护再强,但手机的数位摄影功能也不断提升,即便该文件无法列印、无法抓图,依然可用数位相机轻易拍摄复制,且体积日益娇小,防不胜防,甚至还有动画录制功能,其他的随身录画(如DV)、录音装置(如MD)也都持续在精进,侧录效果虽然变差,难以重制、盗售、或再传递,但对个人运用而言以是足够,若人人都有这些随身的高阶DV、MD、含数位摄影能力的手机,那么也不太需要转拷传递,人人自行盗拷即可,如此DRM、IRM也无法制止。


延 伸 阅 读
 目前数位内容有越来越热门的趋势,但也有被窃取或非法复制的隐忧。为了要防止数位内容的不当使用或存取,数位版权管理技术便焉然诞生。本篇文章将以Windows Rights Management作为一个例子,来解说数位版权管理的技术与应用范围。相关介绍请见「数位出版品的守护者 - DRM  」一文。
随着无线影音技术的日新月异,使用者较以往更容易地取得大量的数位化多媒体资料,数位内容休比从前更容易被复制,而在传输与压缩技术的背后,随之而起的是这些数位内容的智慧财产权问题。你可在「    无线影音处理与保护技术」一文中得到进一步的介绍。
Realnetworks公布了自己的串流媒体技术软体设计图,期能借公开原始码的社区力量与微软较量。此Helix原始码可透过“社区”授权商用许可证取得,也可透过非商业性的“公共”授权取得。旨在发展或研究的软体发展人员可免费取得原始码。 在「与微软较量 RealNetworks公开流媒体软体设计图」一文为你做了相关的评析。
相关组织网站
5C Entity(由IBM、Intel、Matsushita、Toshiba及Hitachi组成的DRM标准制定组织)
Secure Digital Music Initiative(SDMI)
Copy Protection Technical Working Group(TPTWG)(由MPAA支援)
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 Project(DVB)(专门针对数位电视condition access议题)
Open Mobile Alliance(OMA)(专门供掌上型行动装置版权保护)
RealNetworks Helix 社群网站
相关文章
建筑业在无线技术基础上持续发展
环境能源物联网将为资产追踪带来革新
功率循环 VS.循环功率
让你的多物理模拟与设计专案手到擒来
利用精密讯号链μModule解决方案简化设计、提高性能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关讨论
  相关新闻
» 台达推出5G ORAN小型基地台 实现智慧工厂整合AI应用
» 欧洲航太技术展在德国盛大展开,全球吸睛 镭洋推出卫星通讯整合方案,目标抢占庞大的欧洲卫星商机
» 经济部促成3GPP大会来台争话语权 国内外大厂共商5G/6G新一代技术标准
» 经济部支持跨国研发有成 台欧双方分享B5G~6G规划
» 达梭系统收购IQMS扩展3DEXPERIENCE平台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读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远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5UDWEJBQSTACUKF
地址:台北数位产业园区(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区承德路三段287-2号A栋204室
电话 (02)2585-5526 #0 转接至总机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