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所羅門美邦分析師針對半導體業的資本支出成長率、單月出貨量的年增率、半導體廠出貨的Lead-time等指標,與全球半導體景氣之間的關連性,提出了全球半導體景氣將於六至九個月後出現反轉的看法。一時之間,除了全球各大券商半導體分師紛紛被迫表態,多空交戰之下硝煙四起外;LAM Research及K&S等設備廠商亦證實零組件短缺及自有產能不足的困難;再加上原本被寄予厚望的通訊市場需求,也在Nokia宣稱第三季獲利將不如預期的警訊中,使得半導體市場未來的需求成長蒙受陰影。

■ 歷史與數字是教訓!還是盲點?

如果光就表面數字來看,SIA不但再度修正2000年全球半導體市場成長率將高達40%以上,顯示出半導體景氣成長率已達高峰期。若再根據Dataquest所預估今年資本支出成長將接近70%的比率,將使得整個景氣表現像極了1995年時的狀態(支出成長75%,市場規模成長42%)。也正因為如此,而使得多數分析師認為產業已達景氣頂端,而對股市形成減碼投資的預期心理。

我們如果深入探究1995年後,全球半導體市場從景氣高峰驟然崩跌的主要原因,則首推八吋晶圓廠的超額供給現象。僅管個人電腦等系統需求面的成長力道依舊強勁,但連續三年(1995-1997)全球平均每年25座八吋新晶圓廠的量產規模,價格想不降也難吧。相較於1995年的情況,目前看空的分析師則咸認為十二吋晶圓廠成為主流後對市場的衝擊,當猶勝於八吋對六吋的影響,再加上電腦系統市場漸趨飽和的情況,以及對通訊市場未來高度成長的疑慮,因此紛紛對未來二年所可能的供過於求現象充滿憂慮。

■ 台灣十二吋廠為未來供給的關鍵因素

然而,除了設備廠商所透露出來的零組件及各項原料不足,而使得十二吋晶圓廠的興建計劃前途多舛外,相較於了八吋廠在取代六吋廠前將近十年的導入學習期階段,目前為止,全球堪稱已開始量產的十二吋廠,亦只有德國的Semiconductor300一座。正因如此,從供給面上來看,雖然全球資本支出成長率再創高峰(2000年接近70%),但未來幾年是否真能像1995年後般,在產能的供給上展現出驚人的爆發力,從十二吋廠目前的進展來看,我們不免得在心中打個大折扣。

此外,在如此高的半導體投資額度,與陸續所公佈的十二吋廠建廠計劃中,估計在2003年前亞太地區(包括日本)所預計開始量產的14座十二吋晶圓廠中,台灣便囊括了其中的12座,姑且先不論其是否能真正落實建廠計劃,光就台灣現今水、電及工程師等營運資源的角度來看,台灣真有能力負荷全新的12座十二吋晶圓廠(約等於27座八吋廠產能)的基礎建設嗎?我想明眼人當一想便知,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一般研究機構所預測在2003年所可能的景氣逆轉現象,在扣除台灣所預計造成的影響因素,使供給更加有限的情況下(十二吋廠量產規模將更加有限,且在2002年後亞太地區幾乎已沒有新的八吋廠加入),影響市場景氣因素似乎只剩下需求面了。

僅管IMF調高全球經濟成長率,並認為今年為十年以來最好的一年;亞洲、日本等地的電腦需求紛紛在第二季再創高峰,並認為接下來還會更好。但若從股市的表現情況來看,全球各大半導體分析師似乎都希望從歷史數字的比較推論獲得「教訓」,既然今年是高點,亦惟有看空接下來的半導體成長表現。殊不知依照原本衡量產能供給的資本投資比率,在幾乎是由台灣主導的十二吋廠興建計劃下,反有可能變成未來半導體產能供給不足的「盲點」。

再加上目前通訊市場因為第三代行動電話應用及推廣所造成的短期成長窒礙,難保不會因為各項技術與規格的逐漸整合而再創需求,若再加上網路及藍芽技術與各項消費性電子產品的逐漸整合一體,原本被認為將是景氣反轉的2002與2003年,反而有機會在供給不足,各項需求成熟的激勵下再創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