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法務長杜東佑(Richard Thurston)指出,台積電未來所要面對專利與營業秘密等兩大智慧財產權(IPR)的挑戰,將比過去20年都更為複雜,雖然台積電在美國擁有四千多項專利,但不會主張把IP當作武器,或是把IP鎖住,而是將之視為串連晶圓代工上下游供應鏈的增值工具,推動IP授權平台的作業。
杜東佑獲得亞洲權威法律雜誌Asialaw頒贈台灣區最佳企業法務長,且由Asialaw代表親自來台頒獎。杜東佑發表得獎感言時表示,對半導體業者而言,未來要面對的智財挑戰,由於技術與客戶關係遠比過去20年複雜化,因此在專利及自身與客戶營業秘密的保護,顯得更加重要。
在專利的挑戰方面,杜東佑說,半導體技術越來越複雜,對法務人員最重要的工作是保護公司不受損害。大家都知道要提升專利的品質以增加價值,但精通技術且受過跨國法律訓練的人才難尋,目前產業技術日趨複雜,企業裡法務人才需求也不同以往。
在營業秘密的保護方面,杜東佑談到晶圓代工的商業模式,因為代工客戶的增多,在協助部分客戶的發展專案(develop project)時,除了為客戶的專利及技術著想,還得要保護自身的營業秘密,另外,更要顧及代工客戶與客戶之間的營業秘密保護,尤其是隨著客戶的增加,資訊保護的工程就越浩大。
台積電在美國擁有4000多項專利,不過,杜東佑的做法不喜歡鎖住IP,而是傾向推動IP的交換與授權,來增加IP的價值。杜東佑指出,台積電對於IP一向的政策,不會把IP當作武器,而是一項連結上下游供應鏈的財產資訊保護(PIP)工具,用來促進共同的價值成長,而IP的價值就在於能否更聰明靈活的運用。
被問及與中芯的訴訟案,杜東佑不願多說,僅低調表示,已進入法律程序,不發新聞稿、不打媒體戰,有更多事要優先去做。杜東佑觀察到中國大陸政府對智財權開始重視,有中國公司被外國公司提告IP侵權,北京政府就提供經費協助組成聯盟,共同防禦。這個例子也告訴台灣政府,也應當對企業受到國外公司控告時,提供更強力的協助。
部份有意到台灣投資的外國公司,常會先詢問杜東佑的看法,通常第一個問題就是「台灣政府對智財權的保護,及智財法院成立的進度」。杜東佑說,美國在1983年就成立巡迴法院專事智財訴訟案件,台灣到目前尚未成立智財專院,他並呼籲台灣政府對智財的觀念,應再加強。
今年台灣地區獲得Asialaw最佳企業法務長獎,除杜東佑外,另有太平洋Sogo百貨法務顧問楊正憲以及榮民工程公司檢核室主任王伯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