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最新动态
产业快讯
CTIMES / 文章 /
无线USB技术概述
 

【作者: 張振宇、Saravana Kumar】2005年08月05日 星期五

浏览人次:【9835】

无庸置疑的,通用同步总线(USB)已经成为迄今为止最为成功的PC外围连接设备,深受PC及外部设备生产商的青睐。预计到2005年底,将有超过五亿个USB产品投入使用。USB之所以能取得势不可挡的商业成功,源于以下几个特点:


  • ●互操作性;


  • ●采用主从架构,简化了设备的复杂性;


  • ●易于连接外部设备;


  • ●可将多种设备连接至一个主机。



无线技术日趋发展成熟,成本也日益降低。尤其是超宽带(UWB)技术,特别适用于无线USB,能在三公尺的距离内实现480Mbps的高带宽。WirelessUSB(WUSB)的功能在于其避免了复杂的缆线,因此为所链接设备提供了高度的可移植性。无线功能可增强用户体验,但也面临着安全性、可靠性、降低功耗及其他挑战。


WUSB是由Agere、惠普、英特尔、微软、NEC、飞利浦和三星共同开发的,为USB厂商向无线迈进提供了正确的演进途径。


WUSB概述

WUSB的运行采用MBOA–MAC架构,同时保留了主从架构,和USB 2.0一样,它也能处理控制、突发、中断和同步(Control、Bulk、Interrupt and Isochronous)所有这四种传输形式。主机和WUSB设备合称WUSB丛集,采用星型拓扑;与USB 2.0. A的树型拓扑不同,WUSB主机能直接连接多达127个设备,因此在WUSB丛集中不需要包含WUSB集线器。而由于WUSB没有缆线,因此,所有的WUSB设备都必须自行供电(self-powered)。


USB 2.0支持高速480 Mbps、全速12 Mbps和低速1.5 Mbps的数据传输。WUSB主机支持以下数据传输率:53.3Mbps、106.7Mbps、200Mbps、80Mbps、160Mbps、320Mbps、400Mbps和480Mbps。WUSB设备必须支持53.3 Mbps、106.7 Mbps和200 Mbps,其他五种为可选数据传输率。53.3Mbps是基本信号速率,为所有的USB标准控制请求、MMC(Micro-scheduled Management Commands)、信号交换(Handshakes)、和设备通知(Device Notifications;DN)提供更高的可靠性。


WUSB主机必须符合多频带正交多频分工联盟(Multi-band OFDM Alliance;MBOA)联盟信标协议,以解决干扰问题。另一方面,WUSB设备还有以下三种选择:


  • ●藉由符合MBOA 信标通讯协议(beaconing protocol),成为独立的信标设备;


  • ●作为 WUSB主机引导信标设备,以避免将功率浪费在指示每个超级帧(super frame)上,并可降低处理的复杂性;


  • ●将所有相邻设备整合在主机内,作为非信标设备部署。



WUSB和USB 2.0的数据通信拓扑类似,共分三层:功能层、设备层和总线层。除了同步设备之外,USB 2.0的其他大多数功能层软件组件都可以在WUSB中重新使用。无线同步设备需要 一个重试机制,以改进在欠佳的媒体上进行数据封包传输的可靠性,同时还需要一个更大的缓冲器,以实现4毫秒或更长的服务时间。设备层可增强安全性,扩展无线媒体管理 。总线层因无线媒体性质的不同,在数据传输方面有很大差异。


WUSB的数据传输

一般来说,每次USB传输都需要经过三个阶段:Token、数据和信号交换。在一次完整的传输中, Token、数据和信号交换阶段是不分开的,阶段间的周转时间为18FS(full-time)位时间(18奈秒×83奈秒=1.5微秒)。为了分开传输,USB Token、数据和信号交换阶段会与其他传输的同等阶段交叉进行。


对WUSB而言,传输和接收之间的交换时间超过10微秒。为将交换时间缩至最短,WUSB采用分割传输(split transaction)以及群组处理(groups transaction),「封包」传输顺序依次为Tokens、Data OUT and Data IN。为将Token阶段的持续时间缩至更短,WUSB将所有的Token整合在一个控制封包中,即微调度管理指令(Micro scheduled management or MMC)。


如(图一)所示,首先,主机传输一个MMC;然后,WUSB丛集中的设备读取这一包含主机频率信息、下一个MMC的开始时间、信道时间分配(CTA)和信道管理信息的MMC。 每个CTA包含设备与主机进行通信的进度安排。主机确定CTA的进度,MMC之后紧接着是输出传输,然后是输入传输,最后是输出的信号交换。WUSB设备根据CTA接收和传输封包,其余时段处于休眠状态,其频率和主机频率同步。


《图一 WUSB和USB 2.0的传输比较》
《图一 WUSB和USB 2.0的传输比较》

为避免传输过程中每次交易的功耗,WUSB将特定设备的交易整合在数据突发(data bursts)中。如(图二)所示,数据突发的范围可介于一个数据封包和十六个数据封包之间。具有数据突发功能的设备在其描述符号中报告其突发能力。主机可以选择任何它可以启动传输设备的突发组合。控制和中断的末端不支持数据突发。


《图二 WUSB的数据突发》
《图二 WUSB的数据突发》

(表一)是WUSB和USB 2.0的简单对比:


表一 WUSB和USB 2.0的比较:常规

比较

USB 2.0

WUSB 1.0

依系统决定

比较

三种传输速率:

高速:480Mbps

低速:1.5Mbps,仅用于控制和中断传输

七种传输速率:

53.3、80、106.7、200、320、400和480Mbps

Device Notifications:

●连接

●中断连接

●远程唤醒

●其他

有线电子信号

DN数据封包透过Slotted-Aloha DNTS 进行传输

突发支持

不支持

支持

●仅支持大量和同步传输

●突发范围介于1个至16个数据报之间

设备供电模式

●总线供电

●自行供电

自行供电


表二 WUSB和USB 2.0的比较:传输类型
比较 USB 2.0 WUSB 1.0
表二 WUSB和USB 2.0的比较:传输类型
控制传输 数据包大小 最大为64bytes
错误重试 如设备未响应,最多重试三次 如设备未相应,最多重试七次
 
大量传输
控制传输 大量传输 最大为512bytes
错误重试 如设备未响应,最多重试三次 512Bytes至3584Bytes
 
如设备未响应,最多重试七次
控制传输 数据包大小

如设备未响应,最多重试七次

LP–最大为64bytes
服务时间

LS/FS:1至255毫秒

HS:125微秒至4秒
4毫秒至4秒
错误重试 4毫秒至4秒

下一服务时间进行重试

LP:如设备未响应,最多重试三次
 
NP:如设备未响应,最多重试五次
同步传输 数据封包大小 最大为1024bytes
最大为3584bytes 确认应答(ACK) 无确认应答
支持确认应答(ACK)和否定确认应答(NAK),但不支持延迟

最大带宽

FS:最大为1MB/s

最大为5MB/s
服务时间

最大为5MB/s

HS:125毫秒至4秒
4毫秒至4秒
错误重试 FS:1毫秒 至32秒
每个服务期间至少一次 <图注:注:DNTS–设备通知时间 LS–低速 HS–高速 LP–低功耗 NP–正常功耗>


异步设备通知

USB 2.0 设备使用缆线传输电子信号来通知「连接」、「中断连接」或「远程启动」等多种主机事件。而 WUSB 设备则采用空中DN封包的方式来通知相同的主机事件,包括:连接DN、切断DN和远程启动DN等。WUSB 主机通过DN CTA传输 MMC 后,设备将根据Slotted-Aloha 来争取 DN 时隙并向主机传输设备通知事件。


流程控制

USB 2.0设备采用NAK和 NYET进行流程控制。由于 WUSB 设备支持中断传输和同步传输等周期性传输方式,所以即使设备对先前的输入或输出等处理响应为NAK,主机也能够在下一个服务时段为这些令牌处理安排进度。而在控制和突发等非周期性传输中,一旦在处理时接收到设备发出的NAK响应,主机只有在接收到DN_EPReady通知后,才会为这些特定端点的传输安排进度。这种DN_EPReady流程控制机制可帮助主机和设备节约功耗和节省带宽。


WUSB 面临的挑战

相联(Association)

所有相联处理过程都包含三个阶段:


  • (1)识别;


  • (2)认证;


  • (3)授权。



使用USB 缆线,USB 2.0设备能安全可靠地与主机进行通信:


  • (1)由用户来识别设备和主机;


  • (2)将设备接入主机后代表用户已默认主机和设备的连接;


  • (3)透过将所有信号波束缚于USB缆线内,能够阻止恶意设备窃取信号。



而在 WUSB 内,主机和设备也遵循同样的识别—认证—授权步骤:


  • (1)主机透过128 位连接主机识别器(CHID),设备透过128 位连接设备识别器(CDID)进行自我识别。此时,主机将产生唯一的一对CHID-CDID;


  • (2)首次连接时,主机和设备用一个带内(in-band)或带外(out-of-band)信道与128位连接密钥传输CHID-CDID对。传输文本和CHID-CDID连接密钥(两个步骤合称为CC)仅仅是主机和设备再次连接的开始,之后主机和设备将使用连接密钥,启动一个四路信号交换过程,彼此进行识别;


  • (3)在四路信号交换阶段,主机和设备会生成对话密钥(SK)并完成相互授权的过程。



WUSB 采用了两种相联方式:


  • (1)USB 缆线方式:主机与设备间采用带外方式进行 CC 传输;


  • (2)数值方式:主机与设备间根据 Deffie-Hellman 协议,采用Diffie-Hellman方式进行CC 传输。为了防止 MITM 攻击(man-in-the-middle, 一种窃听攻击技术),用户可在主机和设备上验证显示的数字,进行主机和设备授权。



安全性

完成相联之后,主机和设备就能够透过 ASE 128 位秘密引擎进行安全通信。


可靠性

完成相联之后,主机和设备就能够透过 ASE 128 位秘密引擎进行安全通信。


  • 无线 USB 媒介的数据报错误率(PER)可以达到10-6级,性能非常可靠。UWB媒介的PER维持在10-1级,高于有线媒介。为了降低数据封包错误率,WUSB主机透过控制以下参数来支持连接调适:


  • (2)数据率调节;


  • (3)有效负荷大小的调节;


  • (4)突发的大小;


  • (5)重试;


  • (6)转移至其他PHY 信道。



节约功耗

由于射频(RF)占用了将近70%的功率资源,所以节约功耗最简便易行的方法就是关掉射频。


此外,由于WUSB基于TDMA进行传输,设备能够精确识别收发时间。因此还能透过以下方式来节约功耗:


  • ●闲置时段关闭射频;


  • ●发送休眠DN,要求主机不给予任何调度处理,因而进入休眠模式。同时,该设备也能藉由发送远程启动DN至主机端而再次启动;


  • ●发送中断连接DN,中断设备与主机的连接。



为了尽可能地降低中断键盘、鼠标、游戏游戏杆等设备时所造成的功耗,WUSB支持低功耗中断对CTA没有响应的设备,并进入休眠状态。在没有数据传输的时候,这种低功耗中断设备可休眠四秒钟。


主机缆线配接器和设备缆线配接器(HWA和DWA)

WUSB定义了一个新的USB设备类别—缆线配接器(Wire Adapter)。


主机缆线配接器(HWA)是一种采用 USB 2.0 缆线接口进行上游连接的USB设备, 可作为主机到丛集下游的WUSB设备。设备缆线配接器(DWA)则是一种采用WUSB接口进行上游连接的USB设备,可作为连接至其下游埠设备的有线USB 2.0主机,如(图三)所示。


缆线配接器设备类别为HWA和DWA指定了USB接口。还描述了数据传输模式。两种WA都为数据传输提供了一个通知中断端点和一个突发端点对(IN and OUT)。


《图三 HWA与DWA的拓扑图》
《图三 HWA与DWA的拓扑图》

MBOA MAC

WUSB采用多频带OFDM联盟(MBOA)作为媒体访问控制(MAC)层。MBOA-MAC采用能够提供480Mbps空中数据连接速度的UWB技术。UWB的频率范围则介于无须执照的3.1~10.6GHz之间。


MBOA MAC属于分布式MAC协议,专为无线个人局域网络(PAN)而设计,透过再利用通话时间(air-time)、解决干扰和保持低能耗等方法拓展了设备的使用空间。所有MBOA设备都在点对点(ad-hoc)模式下运行。


每个MBOA MAC设备都有一个唯一的64位MAC地址(EUI-64)。为了减少架构冗余,MBOA将64位MAC映像到一个16位设备地址—DevAddr。两条跳线以上的MBOA设备可在毫无冲突的情况下再利用通话时间。这些通话时间可能在分布式预约协议(DRP)预约和信标时隙间进行自由竞争,也可能是基于竞争的区分优先级竞争访问(PCA)。此外,16位设备地址在空间上同样也能再利用。


为了管理通话时间,MBOA定义了媒体存取间隙(Medium Access Slot;MAS)。每个MAS的长度为256微秒;256MAS组成了一个时间长度为65毫秒的超帧(super-frame)。MBOA将使每个超帧与最慢的频率保持同步,以控制设备中的频率漂移。


在节省功率方面,设备能够在一个时隙里接听所有信标帧,因此MBOA指定所有信标在一个信标周期(BP)内进行传输。BP保留了每个超帧中的前32MAS(8毫秒)。



《图四 WUSB处理过程中的超帧示意图》
《图四 WUSB处理过程中的超帧示意图》

结语

WUSB处理过程中的超帧示意图


WUSB技术是从最为成功且最为普及的产业标准—USB 2.0演化而来的。由于WUSB保留了现有USB 2.0标准的大部分基础架构,如设备驱动器、数据流、 连接速度及拓扑结构,因而是一种非常易于采用的技术。WUSB还为用户提供了HWA和DWA,使现有的USB 2.0硬件能够进行升级,与WUSB标准相兼容。


[2] D.A. Smolyansky, Time Domain Network Analysis:Getting S-parameters from TDR/T Measurements - Infiniband PlugFest, 2004>

采用MBOA MAC和UWB技术后,未来的WUSB数据传输速率将增加到1Gbps。除现有的USB应用外,WUSB将实现许多全新的应用,如家用定位(home position),家用搜索(home ranging)及家庭网络(home networking)等应用。(作者为飞利浦半导体高级软件工程师)如果说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界要颁发最速黯淡奖,那么笔者可能会提名InfiniBand,理由是InfiniBand的规格及标准规范自1999年开始起草,2000年正式 发表,之后主力业者纷纷退出。 UWB的技术研究约在60年代,最初只是研究时域(Time Domain)下的脉冲响应控制,之后成为70年代军用雷达所实行的一项技术,80年代演变成无载波(Carrier)式无线电技术,至1989年正式由美国国防部称为UWB。毫无疑问的,UWB与Smart Antenna(智能型天线)、Phased Array Radar(相位数组雷达,类似技术即是今日IEEE 802.11g所即将用上的MIMO)等相同,皆是由军方先行研发运用的无线技术。InfiniBand:还会有多少人想起我?

UWB技术特性评析你可在「UWB技术特性评析」一文中得到进一步的介绍。

UWB技术特性评析在「将时间拉回1998年,当Ericsson、IBM、Intel、Nokia、Toshiba等五家业者联合提出蓝芽(Bluetooth)技术时,许多人都认为Bluetooth将成为一统3C的无线通信方式,理由是五家业者各是3C领域的龙头厂商,Ericsson、Noki主通讯,IBM、Intel主信息,Toshiba主消费性电子,因此Bluetooth必将成为最主流的无线新标准。」一文为你做了相关的评析。

市场动态
WUSB失色? ZigBee退让?拒绝灭种 Bluetooth力求双线再进化如果说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界要颁发最速黯淡奖,那么笔者可能会提名InfiniBand,理由是InfiniBand的规格及标准规范自1999年开始起草,2000年正式 发表,之后主力业者纷纷退出。Cypress Semiconductor宣布,Thomson集团旗下Gyration采用Cypress WirelessUSB无线系统单芯片(radio-system-on-a-chip)开发其最新型无线鼠标与键盘。InfiniBand:还会有多少人想起我?
Cypress Semiconductor宣布,Thomson集团旗下Gyration采用Cypress WirelessUSB无线系统单芯片(radio-system-on-a-chip)开发其最新型无线鼠标与键盘。你可在「 USB技术及解决方案厂商Cypress Semiconductor宣布开始供应WirelessUSB N:1开发工具包。WirelessUSB N:1透过一套高成本效益、低耗电、高可靠度的无线解决方案来取代低传输率、高节点密度的有线系统。」一文中得到进一步的介绍。
Cypress推出WirelessUSB传感器网络开发工具包在「飞思卡尔半导体(Freescale)与Icron Technologies展示首个使用超宽带(UWB)技术的USB 2.0无线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将Icron的ExtremeUSB与飞思卡尔的UWB芯片组相结合,使PC、外围设备和消费型电子应用厂商能让其USB产品支持无线方式。」一文为你做了相关的评析。
相关文章
Wireless USB1.1回攻高速无线传输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关讨论
  相关新闻
» Cadence结合生成式AI技术 开创多物理场模拟应用新时代
» AMD公布2024年第一季财报 成长动能来自AI加速器出货增长
» 调研:2027年超过七成笔电将是AI PC 并具备生成式AI功能
» 新唐科技MA35D0 微处理器系列适用於工业边缘设备
» SIG:2028年蓝牙装置年度总出货量将达到75亿台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读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远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584PA0XISTACUK7
地址:台北数位产业园区(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区承德路三段287-2号A栋204室
电话 (02)2585-5526 #0 转接至总机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